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总结救治经验. 讨论该类患者抢救的关键在于迅速在短时间内补足血容量,通过补充白蛋白、血浆、全血等维持血液有效渗透压,结合使用升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
杨丽华 《北京医学》2011,33(11):891-892
目的 观察<6 h的早期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对前壁AMI伴心源性休克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后分为药物组(14例)和介入组(16例).药物组家属拒绝介入治疗,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介入组行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件心源性休克(CS)复苏后急诊PCI救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2例AMI合并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在复苏后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小时内实施PCI手术,且手术顺利进行,患者身体状况恢复良好,均在住院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CI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复苏后的治疗效果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近期的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80岁.因"突发胸痛、胸闷10h"入院.体格检查:T 36.5℃,P 39次/min,R 18次/min,BP 80/5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率39次/min,心音低钝,可闻及大炮音,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ECG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改变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状态".根据ACC/ESC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该患者为PCI的Ⅰa类适用证,和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协商以后,决定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情况,一组为应用5 %葡萄糖500ml+硝普钠(50mg)+多巴胺(20-100mg),每八小时更换一次,维持泵入3-10天,对照组为单用多巴胺(20-100mg)+5%葡萄糖500ml.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能早期应用硝普钠组能显著改善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的近期愈后.  相似文献   

7.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 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 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张艳丽 《中外医疗》2008,27(23):155-15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的预后及生存率.方法 回质性分析29例病例治疗情况.结果 29例患者中经相关治疗痊愈率86.2%,死亡率13.8%,共有25例抢救成功.结论 早期的溶栓及PCI术使梗元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志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体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GS)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9%,病死率高达60%-80%。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其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50%的死亡发生于心源性休克确诊后48h内,CRACE试验报导:心源性休克在6年的随访中总的病死率达到了88%。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AMI死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之一 ,多呈顽固性 ,病死率高达 6 0 %~ 80 %。我院内科于 2 0 0 0年 9月份成功抢救一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 ,83岁 ,因胸闷疼痛 3天于 2 0 0 0年 9月 18日入院。该患 3天前因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 ,时作时止 ,口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 ,遂未及时就诊 ,9月 18日晨起后感觉胸闷疼痛加重伴心慌、气短、乏力、头晕、四肢湿冷 ,曾口服“速效救心丸”10粒无效来诊。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 ,一直口服中药治疗。体检T 36 .2℃ ,P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救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尿激酶(150万U/次,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纳洛酮(0.4~1.6 mg/次,静脉注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110±6.3)次/min、(88.4±17.3)mmHg、(40.4±12.5)mmHg、(2.15±1.34)L/(min×m 2)、(42.4±5.8)%,观察组患者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84.3±7.5)次/min、(118.5±13.7)mmHg、(70.9±10.7)mmHg、(3.91±0.98)L/(min×m 2)、(49.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具有良好效果,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1年9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机械通气和抗凝、溶栓、血管活性药物治疗,25例急救成功后转入其它相关科室继续治疗,并于1个月后出院,其余8例抢救无效后死亡,死亡率24.2%.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给予早期的诊断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采用紧急冠脉成形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临时心脏起搏等救治技术,并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和正确处理并发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患男,69岁,因心前区疼痛20min入院。查体:BP50/40mmHg,神志清楚,烦躁不安,口唇紫绀,四肢冰冷,双肺(-),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低弱,未闻及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Ⅱ、Ⅲ、AVF、V2~6导联ST段下移大于0.5mV,T波倒置,急查肌钙蛋白、肌红蛋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报告 白某某,男,64岁.1998-12-07 11:00入ICU.住院号106646. 主诉:反复胸骨后疼痛19小时,加重伴昏迷、无尿3小时.  相似文献   

17.
患儿 ,女 ,3岁 ,因呕吐半日 ,抽搐3次于 2 0 0 0年 3月 1日急诊入院。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呕吐 ,抽搐。既往体健。无脑外伤史。查体 :体温 3 6℃ ,血压0 ,神志淡漠 ,面色苍白 ,双瞳孔正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颈无抵抗 ,两肺呼吸音清晰 ,心率 60~ 110次 /min,心律不整 ,音钝。肝肋下 3cm ,四肢肌张力正常 ,指 (趾 )端发凉 ,布氏征阴性。心电图示 :窦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时限增宽 ,Ⅱ、Ⅲ、aVF呈QS型 ,S -T段I,aVL下移 ,T波I,aVL倒置。诊断 :心律失常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方法 入院后 ,立即给予吸氧。分两路液…  相似文献   

18.
心源性休克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致命的并发症,50年来对心肌梗死的处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却未发生变化,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成为AMI死亡的主要原因.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内科药物治疗的死亡率达80%以上[1],国内报道[2],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明显将病死率降至50%以下.我院自1993年开展PTCA以来,对1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TCA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易反复发作,在电击复律及利多卡因、胺碘酮注射液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尝试静脉应用美托洛尔针剂,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周颖兰 《当代医学》2014,(27):86-8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6月增城市永宁街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AMl合并CS患者37例,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数据,并按显效、有效和无效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均明显改善(显效33例,有效4例,无效0例)。结论治疗AMI合并CS时,应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药物控制疗效确切,不失为一种值得广大患者接受和广泛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