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通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目的探讨木通及相关中成药物所致肾小管间质肾病(MT-TIN)的临床病理特点,初步分析影响肾功能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T-TIN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分为急性、慢性轻型和慢性重型组,对临床和病理指标进行半定量及相关分析,探讨其服药与发病、临床病理、治疗与转归特点,并与抗菌药物所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ATN)或急性间质性肾炎(A-AIN)加以比较.结果MT-TIN以乏力、消化道症状、多尿及夜尿增多为主要临床症状,常有明显肾小管功能障碍并可伴肾小球功能异常,特征为无明显尿镜检异常,以及病变早期无贫血.主要病理特点为急性期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变性、坏死、脱落,形成裸基底膜,细胞再生差,肾间质少有细胞浸润,纤维化病变出现早;慢性期肾小管逐渐萎缩,肾间质弥漫纤维化.病人血肌酐(Scr)增高,并与贫血及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经停药,多数病人在2个月内病情可稳定.MT-TIN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均与A-ATN或A-AIN有明显不同;其多数与过量或长期间断应用木通煎剂及含关木通的中成药有关,少数病人常规用药也可发病.结论MT-TIN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药物性肾小管间质疾病,主要与应用木通类药物不当有关,应尽可能避免应用含马兜铃酸的木通类药物,并对用药病人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间质微血管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ang L  Li XM  Wang SX  Wang HY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25-529
目的探讨肾间质微血管病变在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发生机制。方法取4例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A组)、5例抗生素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B组)、5例非IgA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组)肾活检标本,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小管上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及形态改变,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的结构变化。结果(1)A组PTC数目明显少于B组及C组(P<0.01),并可见管腔扩张变形或缩小、血管壁断裂。(2)A组电镜见PTC内皮细胞肿胀,有胞质空泡、致密颗粒,细胞局部与基底膜分离。基底膜有皱缩及增厚。(3)A组肾小管上皮VEGF表达明显少于B组,但2组VEGF表达均多于C组。(4)A、B组PTC密度与肾小管VEGF表达呈正相关(均r=0.793,P<0.01),与肾小管上皮再生呈正相关(r分别为0.880、0.802,P值均小于0.01)。结论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存在原发性肾间质微血管损伤,肾小管VEGF低表达可能参与了损伤过程。关木通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中的微血管病变可能是肾小管中毒性损伤后修复不良及病变慢性化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冠心苏合丸相关的肾小管间质肾病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苏合丸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分析1999-12~2004-0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随访的199例住院或门诊中15例冠心苏合丸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病人的服药特征、首发表现、肾活检病理与转归特点。结果15例患者发病时均表现为慢性肾衰竭,均为按常规剂量长期持续用药后发病,多数以消化道症状、尿检异常、轻中度贫血为首发表现,病理表现相似于关木通所致的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结论长期应用冠心苏合丸可以导致马兜铃酸肾病,可能与其所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青木香有关。临床应警戒冠心苏合丸的临床应用,为了预防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应考虑在药品市场上禁用青木香。  相似文献   

4.
肾小管间质疾病中巨噬细胞浸润的机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小管间质病变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病理表现,目前普遍认为肾间质炎症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单核、巨噬细胞(macrophage,MP)浸润是肾脏小管问质病变中的重要病理特征,已经证实巨噬细胞与肾脏固有细胞及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导致组织损伤,促使肾问质纤维化形成。有关MP与肾小管间质疾病关系的研究是目前国际肾脏病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肾小管间质疾病中MP浸润的发生机制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acutetubulointer-stitialnephritis,ATIN)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病变主要在肾小管一间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理检查可见弥漫性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退行性变,而肾小球及肾血管基本正常。这组疾病又被简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interstitialnephritis)。ATIN据病因可分为如下3类:(1)药物过敏性ATIN,系由药物过敏引起;(2)感染相关性ATIN,发病与感染相关;(3)特发性ATIN,病因不清。其中,药物过敏性ATIN最常见:药物过敏性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一、临床及实验室表现(一)…  相似文献   

6.
中药引起肾功能不全伴范可尼综合征六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u Y  Zheng FL  Li H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2):110-112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药所致肾损害伴范可尼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中药所至肾损害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6例病人均在服用中药后出现肾脏病变,其所服中药成分中明确含有木通,4例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肾衰竭,1例用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肾功能正常。其主要临床表现为:(1)多饮多尿、贫血、血肌酐明显升高。(2)近端小管酸中毒伴糖尿、氨基酸尿、低分子蛋白尿(尿β2m升高)、低尿酸血症和低磷血症。(3)肾活检显示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大片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脱落,间质少量以单核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大片纤维化,小动脉壁可增厚;肾小球无病变或轻度系膜细胞增生。(4)经糖皮质激素治疗28-17个月后,2例肾功能稳定;1例对症治疗2个月后肾功能正常,但32个月后仍有肾小管酸中毒;另3例病情无明显改善。结论:木通等中药引起的肾脏病变可以合并范可尼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对木通等中药所致肾脏继发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肾病综合征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10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章友康  姜筠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3):157-160,T000
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在病程中合并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临床特征均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病程中突发少尿,尿渗透压降低,肾功能急骤性恶化,血肌酐及尿素氮升,高肾脏病理组织学显示肾小球无明显病变或轻微病变,但多数病人肾间质高度水肿及部分病人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灶状脱落坏死,经利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提示肾病综合征合并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不少见,发生率为肾功能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 ,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DN中肾小球病变得到了广泛关注 ,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糖尿病初期表现为肾小管肥大、肾小管管腔扩张、肾小管基底膜增厚 ,晚期则出现肾小管萎缩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部位常伴有肾小球纤维化 ,但也可以不伴有肾小球纤维化。与此病理表现相对应 ,尿白蛋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38.4 6 %可以出现尿肾小管蛋白水平增高 [1 ]。这说明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并不依赖肾小球病变 ,是 DN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所谓肾纤维化就是指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  相似文献   

9.
NIDDM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着重观察了26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特点,包括肾小管功能的改变、肾组织学检查及部分患者的尿EGF,对小管间质损伤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了初探。结果发现:①NIDDM肾病小管间质功能受损具有无明显节段性分布的特点,既有近端小管细胞损伤,也有远端小管的损伤;在形态学上表现为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间质扩张、弥漫炎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②在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受损之前,小管间质病变即已出现,并随着肾功能的恶化而逐步加重,提示小管间质损害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与肾小球病变同样重要的作用。③肾功能未明显受损、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较轻的DN患者,尿EGF明显增高。随着肾功能的明显恶化,小管间质萎缩纤维化的加重,尿EGF排泄量也逐渐降低,表明EGF很可能参与了DN小管间质病变,在其损伤的早期阶段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诱骗受体2(DcR2)在IgA肾病患者肾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肾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 2013年9月我院肾内科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患者39例,根据IgAN牛津病理评分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同时选取13例肾错构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数据,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DcR2的表达情况,并与肾脏病理损伤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DcR2在IgA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着肾脏损伤加重而逐渐增加,与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呈正相关.结论 DcR2可能以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并在IgA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间质疾病,是以间质病变为突出表现的病理综合征;即多种病因所致的肾小管结构和/或功能紊乱,依椐起病的急、缓和病理上纤维化的程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本文和随后专家笔谈的文章所谈及的是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ATIN)。  相似文献   

12.
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草药肾损害应受重视。它们多数是通过毒性反应致病,特别是用药过量时,少数也能通过过敏反应损伤肾脏。急性肾损害常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临床出现急性肾衰竭;而慢性肾损害则导致肾间质纤维化,临床呈现慢性肾衰竭。本文列举了部分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并详细介绍了马兜铃酸肾病及雷公藤肾损害。按药典规范化用药是避免中草药肾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小管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尹广肾脏病进行性发展以至出现终末期肾衰的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新近的研究结果显示,肾小球疾病的预后取决于其肾间质小管病变的程度,肾小管细胞本身也可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血管活性多肽以及多肽生长因子。现就肾小管...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3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组PNS的主要病理类型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肾小管萎缩与肾间质纤维化病变越重,血肌酐(Scr)异常的发生率越高;肾间质病变越重,血尿、高血压,Scr异常及尿溶菌酶升高的并存率越高。提示PNS患者肾小球病变合并肾间质损害时,间质病变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并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E)等指标判断IgA肾病(IgA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114例住院IgA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依据Lee氏病理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Lee I~Ⅱ级27例(A组)、LeeⅢ级46例(B组)和LeeⅣ~V级41例(C组),分析不同分级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与尿RBP、NAG、UPE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间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UPE、尿RBP及NAG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血尿及高血压的发生率随病理程度加重而上升(P<0.01),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及动脉硬化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尿RBP、NAG与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及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UPE与肾小管萎缩程度呈负相关(r=-0.213,P<0.05),尿RBP、NAG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 IgAN患者高血压及血尿发生率、Hb、ALB、TC、肾功能、RBP、NAG、UPE等指标与肾脏病理损伤程度有关,尿RBP、NAG及UPE联合检测对判断肾小管病理损伤程度及肾功能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狼疮性肾炎(LN)患者肾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分布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分析其与患者蛋白质及肾间质单核细胞浸润之间的联系,探讨其在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研究肾小管和肿瘤坏死因子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染色、放射免疫测定(RIA)及双重免疫化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TNFa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既有TNFa-mRNA的表达,又有TNF-R1mRNA的表达,还有TNFα的蛋白合成及分泌。且肾小管损伤及再生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白塞病合并肾脏病变的临床和肾脏活组织检查(简称:肾活检)组织学特点。方法 分析3例白塞病患者肾脏表现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肾脏活检表现,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与本研究结果对比。结果 3例患者出现肾脏病变时均伴有全身病变活动。2例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肾活检为肾小球病变;另1例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蛋白尿,肾脏活检为肾小管间质病变,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肾间质病变。所有3例的肾脏病变均较轻,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临床表现减轻。结论 白塞病肾脏受累在临床上不多见,肾脏损害以蛋白尿多见。病理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均可以受累,而肾血管则均未累及。本研究报道的3例患者均有肾间质病变,肾脏组织学损害较轻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肾病(IgAN)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评分结果将500例IgAN患者分为4组:无病变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统计分析4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肾小管间质损害在IgAN患者中极为常见,达85.40%。轻度损伤者占47.00%,中度损伤者占21.80%,重度损伤者占16.60%,无病变者仅占14.60%。肾间质损害与肾活检前检测指标关系: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血肌酐水平及24 h尿蛋白均呈上升趋势,而肌酐清除率及血清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均P<0.01)。肾小管间质损害与病理参数:随着组织学级别上升,肾小管间质损害呈加重趋势;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加重,系膜增殖程度、球性硬化、节段损害、血管壁增厚程度及玻璃样变性程度均呈加重趋势;肾小管间质损害呈加重趋势。血管无病变患者中以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而血管病变患者中则以肾小管间质中度及重度损害较为多见。结论肾小管间质损害是IgAN中极为常见病理改变,且其损害程度可能直接影响IgAN患者病情、肾功能及预后。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及血管病变3个因素相互影响促进,共同促进IgAN进展,决定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