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应用CDFI观察了11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旨在探讨应用CDFI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在11例患儿中发现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瘤7例,冠状动脉扩张3例,且随受损程度的轻重,心脏功能亦发生相应改变。结果表明:CDFI能早期提供心脏及冠状动脉的改变情况,且能监测心功能,便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和降低川崎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对于本病的随访、疗效评定及预后估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住院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2.4岁,患儿均有高热及皮肤粘…  相似文献   

2.
高晓玲  朱然 《吉林医学》2010,(34):6290-6290
川崎病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血管炎性改变的疾病。80%发病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未经治疗其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可达15%-25%。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32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长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病儿的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4月收治的3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临床特点,并对文献报道17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男14例,女6例;年龄为1~11岁,平均(5.35±3.66)岁;临床特征主要有持续发热、肝脾大、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肝酶升高、高三酰甘油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清铁蛋白增高,骨髓细胞学检查找到噬血细胞。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20例病儿除1例放弃治疗,其余均存活。结论 MA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早期合理的治疗可改善川崎病并发MAS病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并发咽旁间隙和咽后间隙炎性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和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于本科住院的1例以咽旁间隙受累为主要表现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既往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分析川崎病并发头颈部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患儿,男性,3岁,因发...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 ,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变和淋巴结肿大[1] 。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 ,主要侵犯大、中血管 ,其中以冠状动脉 (CA)血管炎引起的冠脉瘤和冠脉狭窄最为严重 ,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2 ] 。我院 1992年 10月— 2 0 0 2年 9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 3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6例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四次修订标准。男 2 6例 ,女 10例 ,发病年龄 6个月~14岁 ,其中 <4岁 2 8例 (77.8%…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诊断特点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川崎病合并胰腺炎患儿的诊治过程,并综合回顾文献。结果 男性,4岁,因“颈部肿块、腹痛、呕吐”入院。入院后出现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指端脱皮,查体淋巴结肿大、杨梅舌,诊断为川崎病;有腹痛、呕吐表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水平明显升高,且腹部B超提示胰腺肿大,诊断胰腺炎。回顾文献,包括本例共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18岁。1例患儿胰腺炎的表现早于川崎病出现;4例晚于川崎病;其余6例患儿入院时同时具有川崎病、胰腺炎表现。结论 川崎病并发胰腺炎临床上非常少见。在川崎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尤其是发病2个月内的患儿,如有腹痛、呕吐、黄疸等表现,需警惕并发胰腺炎可能。  相似文献   

7.
佟丽 《中国厂矿医学》2006,19(2):176-177
川崎病是1种迄今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其中冠状动脉血管炎引起的冠脉瘤和冠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和猝死。自1967年川崎富作医生报告以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经过近40年的研究,其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许多新的进展。1病因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从流行病学调查川崎病主要发生在日本和北美。发病率以冬季为主。2岁以下儿童多见,男孩比例高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心脏并发症较多。川崎病的发病年龄80%<5岁,90%<8岁。平…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 (Kawaskidisease,KD)是病因不明的 ,以变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疹性疾病。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均有增多趋势。KD常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CAD) ,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我科 1 995~ 2 0 0 2年间共收治川崎病患儿 62例。早期立即确诊 43例 ( 69.3 5 % ) ,误诊 2 1例 ,误诊率 48 84%。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川崎病 2 1例 ,男 1 3例 ,女 8例 ,年龄 <2岁 1 5例 ,最小 60天 ,<5岁 5例 ,>5岁 1例。初诊时临床特征 发热持续≥ 5天 1 1例 ,多形性皮疹 1 4例 ,双眼结膜充血 1 2例 ,…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婴幼儿高发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可并发冠状动脉扩张(CAD)或冠状动脉瘤(CAA),甚至血栓栓塞致猝死。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引起儿科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现将本院1995年1月~2000年7月收治的1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7例,女3例。均为住院患儿。年龄3个月~12岁。>4岁2例。<4岁共8例,其中~1岁4例,~2岁2例,~3岁2例。1.2 临床表现10例均有发热,且为首发…  相似文献   

10.
薛媛 《重庆医学》2003,32(4):463-464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发热性疾病。是小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等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原因。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7月我科共收治 12例川崎病患儿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科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7月住院病人 ,全部患儿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制定诊断标准 ,男 8例 ,女 4例。年龄 1~ 12岁 ,其中 1~ 4岁 7例 ,>4岁 5例。1 2 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48-50+53
目的总结并探讨川崎病(KD)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住院的26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1)比较典型川崎病与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探讨初始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性川崎病与无反应川崎病的临床特征。结果 (1)典型川崎病组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典型川崎病组(P0.05)。不典型KD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于典型KD组(P0.05);实验室检查中,除了CRP外(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进行分组,除口唇、肛周改变外,IVIG敏感性川崎病其余临床症状发生率高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P0.05)。除CRP、ALT、AST外,两组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改变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应强调早期评估临床参数,对高度怀疑为川崎病患儿应多次复检提高阳性率,尤其注意CRP的变化,对无反应川崎病注意肝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吴丹 《医学综述》2011,17(3):383-386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非特异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综合征,迄今病因未明,病变可累及全身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发生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威胁患儿长期生活质量及寿命,在一些发达国家,该病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在此就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在云南儿童间的发病和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入院的163例川崎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结果  患者年龄跨度较大(0~8岁),其中0~2岁患者占59.51%,患者出现结膜充血、口唇皲裂、皮疹、血沉(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高。此外患者还出现四肢末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皮肤潮红、卡巴症、贫血、中性粒细胞异常、WBC小于4 000等症状。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川崎病人心脏出现内膜不光滑、左右冠状动脉有扩张的症状。93.66%的川崎病患者CD19+升高,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也出现变化,并且CD3+CD8+和CD3+CD4+与患者年龄相关(相关系数 > 0.2)。  结论  2岁以下儿童为易感群体,且患者急性期存在显著的免疫学紊乱,结合川崎病表征、血液指标、心脏彩超以及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来进行诊断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和血管组织HSP70染色改变。为法医学鉴定冠心病猝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8例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A组)、10例冠心病猝死案例(B组)以及7例非冠心病死亡案例(C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的表达。结果:HSP70在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和冠心病猝死案例中呈阳性表达,在心肌组织中冠心病猝死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组(P0.05),非冠心病猝死组均呈阴性表达。结论:HSP70的阳性表达是心肌和血管缺血缺氧的重要指标,对推断冠心病猝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 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对15例冠心病猝死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机理、诱因、预防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科收治猝死病例的临床特点、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选择1999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抢救的猝死患者205例,按年龄、性别、时间分布特征、转归及临床特点等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年龄段分布,年龄〈18岁21例(10.24%),18~39岁34例(16.58%),40~59岁68例(33.17%),60~79岁60例(29.27%),≥80岁22例(10.7%);(2)按季度统计,一季度58例(28.29%),二季度41例(20.00%),三季度45例(21.95%),四季度61例(29.76%)。以一、四季度发生猝死病例数最多;(3)猝死患者在入院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4)猝死患者中男129例,女76例,男:女=1.70:1。青壮年所占比例较大(18~59岁102例,占49.76%);(5)未成年人猝死者多发生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15例(71.43%),尤以1月~1岁最常见;(6)未成年人猝死患者存在的基础疾患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共10例(47.62%)。成年猝死患者中存在心血管疾病69例(37.50%)占第一位,而其中冠心病28例(40.58%)占主导地位,高血压13例(18.83%),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发生猝死者8例在本组病例中占很高的比例(11.59%)。结论:必须对青壮年男性以及存在冠心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同时重视婴幼儿的猝死问题。医院要加强急诊科队伍的建设和医务人员综合抢救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猝死病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诊断角度回顾性分析10年间23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23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患儿前5年发病例数占37.23% (86/231),近5年占62.77%(145/231).年龄分布为3个月~10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2.12∶1,复发率为1.3%,蒙古族患儿占7.8%.发热在主要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87.6%),肛周脱皮发生率最低(11.4%),伴有其它临床表现的患儿占25.54%.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LT升高(90.04%)、ESR升高(74.46%)、WBC升高(59.74%)、CRP升高(57.58%)、CK-MB升高(40.26%)、Hb下降(38.53%).231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46例(63.02%),其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占67.12%(98/146).结论 10年间川崎病的发病例数约有2/3集中于近5年,实验室检查指标中WBC、PLT、Hb、CRP、ESR的变化可作为川崎病诊断及动态观察疗效的常用参考指标.因“发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构成比较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在近10年间呈弧线形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发生猝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心脏复苏对冠心病猝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2年1008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发生猝死的患者117例分为心脏复苏成功39例(对照组)和失败78例(猝死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先兆症状表现、诱因、猝死时间等因素统计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猝死的诱因、猝死先兆的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到猝死发生的时间等因素与猝死后心脏复苏的成功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杨钊 《西部医学》2010,22(9):1656-1656,165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他症状包括四肢改变,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改变,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冠状动脉扩张。结论综合多方面的临床资料,对不典型川崎病诊断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