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5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发病多见,<8个月22例,占44%,<24个月34例,占68%。②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支原体感染亦可能是其致病因素。③骨体检查结果提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④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缩短两者单用使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结论小儿ITP中婴幼儿的发病率高,发病有多因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可缩短血小板计数达正常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常规的治疗是首选皮质激素,但激素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80年代开始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ITP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来我科采用小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配合激素治疗小儿ITP也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2~2005年收治ITP64例,均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1],其中男30例,女34例;急性型55例,慢性型9例。发病年龄2月~14岁,平均(64.16±40.09)月。将6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IVIG加激素(简称治疗组,以下同)33例;其中急性型2…  相似文献   

4.
5.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现将我院1990年至1996年收治的55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治疗55例中男29例,女26例,男女之比1.1:1,年龄2月~12岁,其中~2岁13例,~8岁37例,~12岁5例。全年均可发病,春季发病最多(37.5%),其次为夏季(28.6%),急性47例(85.5%),慢性8例(14.5%)。27例(49%)发病前4周内有呼吸道感染史。诊断标准按1986年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标准。(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53例以皮肤瘀点与瘀斑为首发症状,以鼻觑和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  相似文献   

6.
本院儿科1973~1978年共收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02例,入院时急性75例,慢性27例(包括反复型3例),根据全国小儿血液病专题座谈会(1986年杭州)分型标准,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底(Neonat。lthrombocytoPenlcP。rPura,NTP)在新生儿期不常见,既往国内资料甚少。我院新生儿病房自1986年3月至1994年3月共收治14名NTP患儿,占同期病人l/1000,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100X10’/L,临床表现皮肤瘀斑和/或出血点,并伴有出血倾向,除外生后窒息、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先天性白血病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级。2.一般资料男13例,女1例,足月儿13例,早产儿(胎龄36周)]例,第一胎发病13例。入院体重M250092例,>2500912例。发病日龄M3天6例,4~…  相似文献   

8.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时期血液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患儿易发生自发性大出血。甚至因此而死亡,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是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关键。然而,ITP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且在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2~1991年在儿科住院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3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本文男24例,女19例。年龄2月~13岁,幼儿组发病高于其他年龄组(P<0.025)。21例发病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型34例,慢性型8例,反复发作型1例。除冬季发病数(4例)较其他季低外(P<0.01),其余三季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表现以出血性皮疹(39例)和鼻衄(20例)为主。骨穿39例,除4例正常外,35例符合ITP诊断。Hb<120g/L36例,WBC≥10×10~9/L11例,采用激素、抗生素、对症等综合治疗,32例使用激素。近期疗效判断标准:强的松用后3周内血小板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5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1.43,中位年龄31个月,2岁以下占47.06%;急性型占91.37%,慢性型占8.63%。2、47.84%有前驱感染病史,31.76%在发病前1~4周有预防接种史。3、病原学检查阳性率73.81%,其中HPVB1945.24%。4、预防接种疫苗中乙肝疫苗34.57%,百白破疫苗24.69%,麻疹疫苗8.64%。5、临床表现94.12%以轻、中度皮肤粘膜出血为主,重度出血仅占5.88%。6、就诊时血小板数量:平均22.47×109/L,≤20×109/L占56.47%。7、骨髓常规涂片巨核细胞总数增多的占77.06%,分类中成熟无血小板产生的巨核细胞数>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数>成熟有血小板产生的巨核细胞数>裸核巨核细胞数。8、给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97.42%血小板在2周内达正常,复发率4.29%。9、疫苗相关ITP的中位年龄6月,就诊时平均血小板数量22.3×109/L,95.06%患儿为轻中度出血;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者占75.68%;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85.71%,其中HPVB19占64.29%;93.83%患儿治疗后平均4.90天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复发率3.7%。结论1、小儿ITP患者大多数为急性型,预后良好。2、病毒感染与小儿ITP关系密切,HPVB19在小儿ITP发病中有重要意义。3、疫苗相关的ITP发生率高于以往报道,除发病年龄小外临床特点与其他ITP相似,相关疫苗中以乙肝、百白破疫苗多见,应引起注意。4、HPVB19阳性患儿临床特点与一般ITP大致相同。5、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ITP疗效显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有严重出血或血小板极低的患儿止血效果明显,可以避免血小板输注和相关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简称ITP),急性暴发性在儿科并不多见。但近年来该病有增加趋势。因其起病急,并多件有多脏器的出血、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大出血常危及生命。故现将我院1993年以来收治的12例总结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6例,女6例,男女比例1:l。年龄自3月至12岁。其中9例有病毒感染史,1例为金葡菌感染,1例与外伤有关,2例病因不明。2.诊断标准本组12例均符合诸氏等编著的实用儿科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中关于急性暴发性的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皮肤粘膜出血12例,球结膜出血12例,上颚部血肿l例,头面部血肿…  相似文献   

15.
16.
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特点.方法 从性别、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等方面对77例ITP患儿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价.结果婴儿组男性占75%,年长儿组男性占60%; 诱因为疫苗接种:婴儿组占28%,年长儿组占4%;诱因为感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免疫荧光法对4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B细胞进行了检测,观察患儿 OKT_3、OKT_4、OKT_4/OKT_8、B 细胞的比值变化,并与15例健康小儿进行了比较,发现 ITP 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涉及到细胞及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其发生与病毒感染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对44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占68.2%,慢性占31.8%;男女比例为1.75:1;PAIgG升高占75%,PAIgA升高占5%;发病1~6周前有明确前驱感染者24例(54.5%);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人微小病毒B19感染急性病例5例(16.7%),慢性病例11例(78.6%);在传统治疗方法外,采用更昔洛韦(丽科伟)、磷甲酸钠(可耐)清除病毒感染,急性患者全部治愈,慢性患者疗效提高。结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别是慢性病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采用更昔洛韦、磷甲酸钠清除病毒,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婴儿与幼儿ITP的疗效.方法 收集401例婴幼儿ITP,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和出血症状的改善分为完全缓解、有效、无效.401例婴幼儿ITP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和幼儿组(>1~3岁),按病程分为急性(病程≤6个月)和慢性(病程>6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婴儿组与幼儿组均为男童比例高,但2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2,P>0.05).2.婴儿组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8,P<0.05).3.婴儿组骨髓巨核细胞增高比例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2,P<0.001);婴儿组产板巨核细胞中位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5,P<0.05).4.婴儿组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达到或超过100×109 L-1的时间短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2,P<0.001).5.急性患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慢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6.输注血小板患儿的住院时间与未输注血小板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5,P>0.05).结论 婴幼儿ITP中,男童比例高,大部分无明显诱因,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婴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较低,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较短,对治疗反应较幼儿好,幼儿急性ITP可以变为慢性;输注血小板并不能缩短ITP患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8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入院后均给强的松4周治疗。根据强的松治疗4周后病人血小板是否稳定在100×109/L以上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两组病人入院时的症状、体征、年龄、性别及皿小板计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而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认为如病人经过4周强的松治疗后病情来缓解则提示该病人有慢性化倾向。诊断确立后应立即给予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