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理、治疗的特效药物和疫苗,首先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达到目的。本实验通过对NIH系裸鼠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后,NIH系裸鼠迅速感染发病,并出现了典型的类似人的EHF症状。由此,发现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EHF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
<正> 出血热有几种类型。登革热、阿根廷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克里米亚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和流行性出血热等。所有这些出血热都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马尔堡热和拉萨热是近年发现的两个新的出血热疾病。到目前为止,除流行性出血热外,所有其他出血热都分离到了病毒。并且,这些病毒的生物学持征和理化性质都已研究得相当清楚。兹将中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作者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种体液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布。发现:①血浆中病毒分离机率在早期高,持续约1周。②尿、唾液、乳汁、精液中似不易分离出病毒。③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④以上体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和甲型肝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甲肝病毒还暂无特效药物,近年报道肿瘤坏死因子具有抗病毒活性,本文报告用在国内分离、克隆并表达的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hTNF-2)在体外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的抗感染作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将非标记抗体技术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研究,对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及经免疫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的病毒多肽抗原进行了检测,并分别与间接免疫荧光和间接酶标抗体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标记抗体技术敏感性高,背景浅,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与分析。用非标记抗体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培养上清液进行筛选,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相同(7.29%,7/96),但前者滴度(1:16~256)高于后者(1:4~32)。  相似文献   

6.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防治及科研中的关键课题是对其病原的研究。现在都公认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是病毒,国内外都在积极地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的研究。1978年李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种简单、高敏的流行性出血热基因诊断方法供临床及基础研究应用,我们应用体外基因扩增技术(PCR)标记了流行性出血热病毒cDNA生物索探针,进行了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并用于出血热患者血清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镜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具有布尼亚病毒样的形态,病毒颗粒呈圆球形,有包膜。其颗粒平均直径为113nm,较以往发现的布尼亚病毒稍大,并且其大小变化范围也比较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复杂,可能有其本身特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及制备,高效价特异性免疫血清和纯化特异性IgG的成功,为建立简便易行的检查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应用协同凝集法快速检测鼠肺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已获得成功,并已通过鉴定。本法有下述特点:  相似文献   

11.
血凝抑制方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所得到的鼠脑抗原产生的特异性鹅红细胞凝集现象证实了其血凝素的存在。在80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及对照病人血清标本中,血凝抑制抗体(HI)和免疫荧光(IF)抗体的滴度间呈显著的相关。血凝抑制抗体可持续20年之久。轻型出血热病人血清中可检出抑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的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活性依赖于配制鹅红细胞悬液的pH值,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该病毒属于本雅病毒科(Bunyaviridae)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轻型(家鼠型)出血热是1981年3~7月间在河南、山西一些地区暴发的以发烧、出血并伴有轻度肾损伤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在临床及流行病学方面,与已知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存在明显的差别。有关领导和专家曾先后五次深入疫区调查,未能明确疾病的性质。1981年在流行性出血热病原学研究取得突破后,对上述疫区送检的病人血清及病家大家鼠(褐家鼠)进行血清学及病原学研究证实: (一)轻型(家鼠型)出血热是由一种与流行性出血热(野鼠型)病毒相近或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尸检及活检组织中红细胞的病毒抗原、抗体及C3补体成份进行了原位检测,并以实验性流行性出血热乳鼠病毒抗原的体内示践证实红细胞膜上病毒抗原的存在。红细胞的病毒抗原分布有3种形式:环膜型,膜颗粒型及全细胞弥漫型,前者较普遍存在于各组织的红细胞上,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自发性肾破裂──附5例报告金玉姬,姜淑琴,申今姬,伊世杰,尹明实,沈海今,金仁仙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珲春市医院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破裂;肾中图法分类号R512.8;R692.9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本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是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引发、由野鼠或家鼠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死率约为5%。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有该病流行,发病人数居世界首位,每年约5万~8万例,死亡数千例。由于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且控制和消灭鼠类的工作难度很大,因此研究一种特异性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在承担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研制》课题研究中首次发现,沙鼠肾细胞和地鼠肾细胞对出血热病毒敏感,并将筛选的三株抗原性好、免疫原性高的病毒株,分别适用于沙鼠肾细胞、地鼠肾细胞和鼠脑组织  相似文献   

16.
刘阿仲  叶宏财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1):1021-102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特征〔1〕。流行性出血热是本辖区多见的传染病,其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疫区不断扩大,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市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区,几十年来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疫区范围广,灭鼠难度大,很难控制发病。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为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提供了有效的措施。几年来一我们接种疫苗十余万人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监测其疫苗的免疫学及流行病学效果,我们在钢河市永丰乡长兴村进行了现场接种观察和免疫学效果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接种对象系流行性出血热的易感人群,按照随机原则,选择长期从事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方法。运用免疫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原理,采用免疫金银染色法作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抗体同步检测。用胶体金标记的L—133流行性出血热单克隆抗体,在患者淋巴细胞膜上直接显示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决定簇与膜受体的反应位置。又以患者血清为一抗,按滴度滴加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胞抗原片上;用间接法显示患者受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出血热病毒抗体滴度。前者用以确定患者是否已受感染或机体内是否尚存有病毒;后者为测定患者对病毒的反应能力,即所产生的抗病毒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从16例上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出12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清标本来自1985年冬季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期间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5%。其中1份血清EHFIgG荧光抗体高达1:1280;1份血清在发病10天后采集,仍能分离出病毒。分离毒株经EHFV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分析,发现病毒抗原性存在差异。其中7株毒株根据与McAb反应结果,暂分为三种类型:2株与76-118、A9株有相似的抗原决定簇;3株带有与R22相似的抗原决定簇;另2株同时具有这两种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20.
鼠类自然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调查结果:鼠类携带钩端螺旋体,检测鼠类7种474只,带菌率12.87%;鼠类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测鼠类3种120只,带病毒率5.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