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载银羟基磷灰石抗菌涂层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载银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Ag,HA/Ag)复合涂层,并探讨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 采用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于钛合金(Ti-6Al-4V)基体表面制备HA/Ag复合涂层(银质量百分比为3%).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分别于2%TBS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液培养2、4、7 d后取出,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种涂层表面生物被膜形成情况,计算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及活菌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涂层生物被膜微观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及急性溶血实验评价涂层生物相容性. 结果 培养2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厚度与HA涂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7 d,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生物被膜细菌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培养2、4、7 d,两种涂层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7 d,HA/Ag复合涂层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百分比均较HA涂层明显减小(P<0.01).MTT法测定示两种涂层材料毒性分级均为0级,急性溶血实验示HA/Ag复合涂层及HA涂层材料溶血率分别为0.19%及0.12%. 结论 HA/Ag复合涂层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明显抗菌作用,无明显细胞毒性和红细胞破坏性,可用于骨科金属植入材料表面提高其骨整合及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TiO2载银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titania and Ag containing 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TiO2-Ag-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通过观察含不同Ag+浓度的TiO2-Ag-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的体外抗菌性能及Ag+释放特性,探讨其用于填充慢性骨髓炎术后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常压共溶法合成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A1(材料A1),并在其基础上制备Ag+含量分别为0.22wt%、0.64wt%,TiO2含量均为2.35wt%的TiO2-Ag-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A2、A3(材料A2、A3)。将材料A2、A3分别浸泡于50mL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于1、3、7、14、21、49d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Ag+浓度。采用抑菌圈实验、菌落数实验检测材料A2、A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黏附效果;并以材料A1作对照。结果在SBF中浸泡1、3d材料A2、A3的Ag+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菌圈实验显示材料A2、A3第1天时对2种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最大,其中材料A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40±2.88)mm及(9.40±1.14)mm,材料A3分别为(23.60±1.14)mm及(18.80±0.84)mm;同种细菌间2种材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时间增加抑菌圈直径缩小,材料A2、A3产生的抑菌圈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中持续时间分别为15、33d和9、24d;材料A1无抑菌圈产生。菌落数实验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与材料A1接触后继续生长繁殖,抗菌率为0;与材料A2、A3接触后生长显著减缓,抗菌率分别为89.74%±3.62%、94.18%±2.05%及78.65%±5.64%、85.96%±2.50%,同种细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材料A1表面有大量细菌黏附,呈团块状或线状分布;材料A2、A3表面黏附细菌明显较少,呈散在分布。结论 TiO2-Ag-nHA/PA66复合骨填充材料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在SBF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两种材料体外生物相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丝素蛋白和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体外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寻找理想的载体材料。[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丝素蛋白和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体外复合培养,应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观察材料上复合培养的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丝素蛋白和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良好的黏附、增殖和生长。两种材料相比较其相容性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丝素蛋白和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4.
庆大霉素抗菌骨制备及体内外释放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且有较低免疫原性的新型高效骨植入材料。方法 采用超声和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并辐照灭菌,通过扫描电镜和微生物测定法分别检测其复合情况及庆大霉素在体内外的缓释特性。结果 明胶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在体外12d、体内14d持续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基本达到临床局部抗菌效果。结论 明胶复合庆大霉素抗菌骨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缓释特性,有望成为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方法]根据ISO10993-1标准,采用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90 d)试验对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进行评估.[结果]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组织相容性的细胞毒性评分小于I级,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无急性毒性反应,无溶血反应,体内植入符合植入材料生物学评价要求.[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生物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支架材料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探讨其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骨水泥,获取材料浸提液。选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对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该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浸提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各实验组肉眼下未见明显溶血反应,溶血率0.05);浸提液对小鼠MC3T3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分级为Ⅰ级。结论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人工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负载不同浓度银离子后的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1×10-2~1×10-5 mol/L Ag+浓度的载银CHA(Ag-CHA),然后采用琼脂平板抑菌法评价Ag-CHA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并测量24 h后的抑菌圈直径.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评价8×10-5mol/L的Ag-CHA在2、4、7d对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的毒性作用. 结果 载银浓度为1×10-2~8×10-5mol/L的Ag-CHA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2 mm,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而载银浓度低于8×10-5mol/L的Ag-CHA无抑菌作用.载银浓度低于8×10-5mol/L的Ag-CHA对L929细胞无毒性作用;8×10-5mol/LAg-CHA浸提液作用细胞2、4、7 d后,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相对增殖率均大于90%,毒性等级为0或1级.结论 最佳载银浓度为8×10-5mol/L,该条件下的Ag-CHA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且无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挤出制备抗菌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载银玻璃、载银磷酸锆抗菌剂对PVC材料的抗菌性能、力学性能、透明度的影响,以及抗菌剂在PVC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抗菌剂均匀分散在PVC基体中:PVC/载银玻璃(PVC-G)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高于PVC/载银磷酸锆(PVC-P),抗菌率高于99O%:抗菌剂的加入对PVC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使PVC的透明度有所下降,特别是PVC-P的透光率下降了283%。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具有长效药物缓释效果的骨科抗菌植入材料表面涂层.方法 采用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沉积硅灰石涂层.一组试样在浓度为重量百分率5%的硝酸银溶液中浸泡24 h获得载银硅灰石涂层,另一组试样通过与装载庆大霉素的胶原溶液发生接枝反应制得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两种涂层的性能通过抗菌剂体外溶液释放实验、抗会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实验和成骨细胞接触培养毒性实验进行表征.结果 成功制备载银与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载银硅灰石涂层均匀释放银离子达50 d;涂层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力可维持40 d以上.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呈爆发性释放庆大霉素,涂层抗会黄色葡葡球菌能力可以维持18 d.两种涂层均不影响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增殖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表达.结论 载银硅灰石涂层与载庆大霉素硅厌石涂层相比,抗菌剂释放较均匀、抗菌时效较长,更具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无定形硫酸钙(ACP)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ACP)纳米缓释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为新型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方法] 对材料分别进行体外溶血实验、微核实验、急性毒性试验、热原试验、皮内刺激反应实验和短期肌内埋置试验、骨内植入实验.[结果] 材料浸提液对兔血无溶血现象,对小鼠骨髓细胞无遗传毒性作用,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兔热原反应、兔皮内刺激反应;兔短期肌肉埋置、骨内植入后局部无明显炎症反应、无组织坏死,材料逐渐发生降解,能与组织有机融合.[结论] rhBMP-2/ACP纳米缓释体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符合IS010993、GB/T16886规定的体内植入物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可作为骨修复替代材料用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Chen H  Zhang GA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3):898-901
目的研究烧伤病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探索对策。方法以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烧伤病区送检标本中的阳性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比例高于革兰阳性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92株(42.8%),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占首位(16.7%),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较高(82.5%);革兰阴性菌372株(54.5%),分离率较高的分别为铜绿假单孢菌(12.5%)、大肠埃希菌(11.1%)、鲍曼复合醋酸钙不动杆菌(9.1%)和阴沟肠杆菌(8.2%);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0.8%和42.9%;真菌检出18例(2.6%),后两年较第一年有所下降。病原菌中条件致病菌增多;各种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上升。结论烧伤病区细菌耐药问题严重,抗生素的应用状况与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相关,需要严格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并采用良好的消毒隔离措施,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本院手外科患者伤口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手外科患者伤口分泌物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本组823份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培养出致病菌542份,阳性率为66%,共检测出致病菌株602株,其中包括一份标本有两种以上致病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374株,占62%,革兰氏阳性球菌187株,占31%,真菌41株,占7%。革兰氏阴性杆菌前几位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45%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对很多抗生素耐药。28%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菌株,没有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结论本院手外科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应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前后的菌群变化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肾移植前后的菌群变化及其与临床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69例肾移植患者,检测移植前后菌群变化,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各种细菌、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其中随机选取84例于肾移植术中、术后使用西力欣,另85例术后使用青霉素或头孢拉啶预防感染。结果 ⑴术前菌群按检测频率由高到低为:草绿色链球菌、卡他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 球菌,白色念珠菌;⑵术后肺部感染菌群出现频率由高到低力;肺炎克雷  相似文献   

14.
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控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中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指导临床防治。方法监测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 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常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1.6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11%)、白色念珠菌(9.6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产生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6%和59%;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是94.74%和88.24%。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非发酵菌耐药严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最强,两性霉素B对真菌抗菌活性最强。结论SICU医院获得性感染耐药菌株多,耐药问题严重,目标性细菌学监测治疗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5.
普通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获得性感染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J  Li LF  Guan XD  Chen DM  Chen MY  Ouyang B  Huang SW  W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89-1192
目的监控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中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指导临床防治。方法监测分析我院SICU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情况。结果平均感染率为11.3%,常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30.9%)、腹腔(29.0%)、血液(9.7%)和胆道(7.2%);常见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1.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1%)、白色念珠菌(9.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6.2%和58.5%;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是94.7%和88.2%。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非发酵菌耐药严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对革兰阳性球菌活性最强,二性霉素B对真菌抗菌活性最强。结论SICU医院获得性感染耐药问题严重,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各有特点,建立感染监控机制,掌握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耐药性变化是有效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烧伤整形术后感染者53例作为感染组及50例未感染者为对照组,分析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表明,联合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OR=2.622,P0.05),手术时间≥200min(OR=2.800,P0.05),术后有瘢痕(OR=3.433,P0.05),术后有残余创面(OR=2.703,P0.05)均为烧伤整形术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6.42%)、铜绿假单胞菌(30.19%)及大肠埃希菌(20.75%)。结论: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使用种类过多、手术时间过长及瘢痕及残余创面,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及消除瘢痕及残余创面可作为烧伤整形术后感染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不同浓度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诱导的骨髓炎模型与菌液浓度的关系.方法 3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实验组A、B、C各10只,对照组6只.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0.1 ml 5%鱼肝油酸钠和不同浓度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的方法诱导骨髓炎,其中A组注入0.1 ml菌液浓度为3×108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组注入0.1 ml菌液浓度为3×109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C组注入0.3 ml菌液浓度为3×109 CFU/ml的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注入0.1 ml生理盐水.不用抗生素来预防菌血症,4周后采用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诱导的骨髓炎模型进行评价分级.结果 所有大白兔都可以看到早期局部组织肿胀、病腿跛行,不同程度食欲减退,同时伴有体质量增长缓慢.造模后4周后,实验组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纤细,数目减少,骨小梁间隙加宽,骨皮质变薄,骨溶解,死骨形成,新骨形成;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腔内髓细胞不同程度坏死,间质出血;采用兔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模型严重程度分级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检测标准对所诱导模型进行严重程度分级:A组属1~2级(其中属1级2只,属2级7只),B组属2~3级(其中属2级3只,属3级6只),C组属3~4级(其中属3级2只,属4级5只).结论 采用胫骨近段髓腔注射细菌菌液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诱导骨髓炎模型,模型的严重程度随注入的细菌量的增多而加重,兔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模型严重程度分级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检测标准能够较好的反映骨髓炎的严重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连液用于皮肤消毒的效果及保存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6名急诊科实习护生为试验对象,将黄连液(0.1 g/ml)0.3 ml用于皮肤消毒,然后检测消毒后皮肤的细菌菌落计数,并于消毒液开启后第1、10、20、30、40、50、60天检测黄连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和黄连液的染菌量。结果消毒液开启后60 d内消毒皮肤的细菌菌落计数及黄连液染菌量均低于消毒技术规范的标准,30 d内黄连液抑菌率达99.6%~99.9%。结论黄连液可用于皮试消毒,且开启后保留30 d抑菌作用仍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共1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6例,女5例,平均63岁(54~71岁)。术前Harris评分25~40分,平均33分。术前血沉均有升高,平均61mm/h(34~80mm/h)。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11例中一期翻修6例,二期翻修5例,术后均置引流管引流并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11例患者早期感染2例,晚期感染9例。术前穿刺及窦道脓液培养阳性8例,其中5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大肠埃希氏菌,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术后11例患者随访12~31个月,平均17个月,感染均未复发,血沉、血常规检查正常,术后Harris评分为79~92分,平均84.2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1.2分(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骨水泥,一期翻修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Blood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cost and lack of availability of allogeneic blood. Cell salvage offers great blood savings opportunities but is thought to be contraindicated in a number of areas (e.g., blood contaminated with bacteria). Several outcome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e safety of this technique in trauma and colorectal surgery, but many practitioners are still hesitant to apply cell salvage in the face of frank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bacterial removal when cell salvage was combined with leukocyte depletion filtration. METHODS: Expired packed erythrocytes were obtained and inoculated with a fixed amount of a stock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s [ATCC] 25922,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27853,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9213, or Bacteroides fragilis ATCC 25285) in amounts ranging from 2,000 to 4,000 colony forming units/ml. The blood was processed via a cell salvage machine. The washed blood was then filtered using a leukocyte reduction filter. The results for blood taken during each step of processing were compared using a repeated-measures design. RESULTS: Fifteen units of blood were contaminated with each of the stock bacteria. From the prewash sample to the postfiltration sample, 99.0%, 99.6%, 100%, and 97.6% of E. coli, S. aureus, P. aeruginosa, and B. fragilis were removed, respectively. DISCUSSION: Significant but not complete removal of contaminating bacteria was seen. An increased level of patient safety may be added to cell salvage by including a leukocyte depletion filter when salvaging blood that might be grossly contaminated with 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