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2年Magnius和Espmark用免疫扩散法在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和特殊的抗原-抗体系统,命名为e抗原。它与以前所发现的HBsAg(a,d,y,w和r)抗原决定簇不同,e抗原多见于HBsAg阳性肝病患者,e抗体多存在于健康HBsAg持续阳性者血清中。作者在某乙型肝炎病毒高发地区对HBsAg阳性,但无症状的人测定了e抗原与  相似文献   

2.
1972年发现了一个与HBsAg合成密切有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并定名为e抗原抗体系统。e抗原本身并非HBsAg的表面成分,而是理化性质与HBsAg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抗原。幅床研究表明e抗原常存在于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本文旨在估价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e抗原的意义。90例HBsAg阳性的急性乙型肝炎中有24例(27%)e抗原阳性,无1例e抗体阳性。e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其HBsAg亚型分布(adw和ayw)无明显差别。其中对83例进行了较长期的HBsAg追踪。在急性  相似文献   

3.
e抗原-抗体系统是新近被肯定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Nielsen等(1974年)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研究之后认为:该系统是慢性肝病和HBsAg持续阳性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价包括“健康”携带者在内的持续HBsAg血症患者的e抗原和e抗体的临床联系,以及确定e抗原和血清中Dane颗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抗原亚型的鉴别,推动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至今已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病毒有特异关系,而不取决于感染的宿主。a抗原为所有乙型肝炎病毒型别所共有,并存在相互关连的d/y及w/r抗原。在这些决定簇的基础上,乙型肝炎病毒又分出四个不同的亚型:adw、adr、ayw及ayr。  相似文献   

5.
1972年瑞典学者 Magnius 和 Espmanrk 在研究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决定簇无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称为 e 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 HBe)。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 e 系统的检测,有希望在判断乙型肝炎的临床预后和传染性方面是一个简便而有用的指标。我们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为建立乙型肝炎 e 系统的检测,自1977年3月开始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种新的决定簇 g,它与以前识别的 a、d、y、w、和 r 决定簇不同.这种新的抗原倾向与 d 抗原有关系;它在 ad 标本中发现97%和 a y 标本中发现15%.几乎没有例外,从供血者的血清可以识别不典型的亚型 ad~-和 ay~+但是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清中没有;这种发现可能反映这些病毒株引起宿主免疫反应一种降低的倾向.g 的鉴别说明一种纯化的 HBsAg 血清型它现 HBV 的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Dane等应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在一些急性的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的肝炎患者血清中,有特殊的双壳的球状病毒颗粒(Dane颗粒),直径为42毫微米,并存在着另一个抗原抗体系统。高速离心全血清所得到的抗原颗粒用洗涤剂处理后,Dane颗粒被分成有乙型肝炎抗原活性的外壳和直径为27毫微米、形态与肠道病毒类似的内部成分或核心。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与核心起反应,产生免疫聚集体。这种核心抗体(anti-HBc)与外壳抗体(anti-HBs,外壳抗原即HBsAg)的特异性完全不同。Hoofnagle等进一步证明所有HBsAg  相似文献   

8.
Arai 抗原抗体(以最初被检出患者的名字命名)是晚近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与 e 抗原抗体系统完全不同。该抗原分子量约100万(与 IgM 相近),免疫电泳图上处β球蛋白~α_2球蛋白之间,等电点5.04(4.22~5.68),在 CsCl 中漂浮密度为1.08克/毫升。在电镜下,Arai 抗原多呈直径约30毫微米的球形颗粒,同时也有大小不等的颗粒混杂在内。血清 Arai 抗原在60℃下耐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 e 抗原抗体系统是最近发现的一种与表面和核心抗原抗体不同的第三个免疫系统。一、e 抗原的理化性状:e 抗原是比 HBsAg 小、由多分子组成的水溶性蛋白质,沉降系数11.6S,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9。有报告称它可能是一种 IgG 或其免疫复合物,系7SIg 的二聚物或多聚物。现分 e_1及 e_2两种。前者分子量16万,后者系由分子量10万、16万和30万的多分子构成。e_2的90%以上以游离形式存在,其余的约10%以及 e_1则附于 Dane 颗粒表面。e_1的等电点为6.4,7.2;e_2为5.1,6.4,7.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HBxAg/抗—HBx系统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含有4个开读框架,分别称为S、C、P和X区。S区编码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前-S_1抗原和前-S_2抗原;C区编码产生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P区编码产生DNA多聚酶;X区编码产生一个含15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17KD的蛋白,即为乙型肝炎X抗原(HBxAg)。自1965年Blumberg等首次发现HBsAg以来,国内外对HBSAg/抗HBs、HBcAg/抗-HBc、HBeAg/抗-HBe 3大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HBV-DNA载量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及反映肝脏损伤水平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38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BV-DNA载量,利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浓度,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AST水平;最后,利用SPSS软件做统计分析。结果:HBV-DNA载量与HBsAg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r=0.21,P<0.01);与AST水平经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在AST异常情况下,HBV-DNA载量与HBsAg的相关性更佳(r=0.362,P<0.01)。结论: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HBsAg定量水平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自从 Magnius(1972)①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 e 抗原后,其在流行病学,临床及预后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一般认为 e 抗原仅在HBsAg 阳性血清中存在,而且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研究。我们于1978年5—6月在四川仁寿县××公社两个大队73例HBsAg 携带者中进行了 e 抗原 e 抗体,抗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感染与婚前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 564名婚前体检者进行了肝功、HBsAg测定,查出乙肝32例,发病率为0.22%,HBsAg(+)916例,阳性率为6.29%。HBsAg(+)与年龄相关(P<0.01),与职业、与性别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01),与学历无关(P>0.2)。88例HBV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是:5项指标均阴性者占15.90%,e抗原阳性者占26.14%,e抗体阳性者占82%,c抗体阳性者占71.59,%,s抗原阳性者占76.14%,s抗体阳性者占2.27%。通过分析认为:单纯s抗体阳性或e抗体阳性或s、e抗体同时阳性者,可以结婚;乙型肝炎患者、e抗原阳性、c抗体阳性者应暂缓结婚。  相似文献   

16.
δ因子δ因子(下简称δ):旧称δ(Delta)抗原,系1977年 Rizzetto 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研究血清 HBsAg 阳性患者,肝活检标本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分布时发现的。由于其不同于已知的乙型肝炎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推断为一新抗原,故称此抗原抗体系统为δ抗原和δ抗体。δ的分子量为5×10~5的 RNA 颗粒,介于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自然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状况及病毒学特征。方法 筛查四川地区自然人群OBI感染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乙肝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行HBsAg,抗-HBs定量和抗-HBe及抗-HBc的定性检测,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BsAg(-)/HBcAb(+)患者血清样品,检测血液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析OBI患者病毒学特征和基因型。结果 116 668份血液标本,HBsAg(阴性)但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0.098%,0.085%为OBI。99例OBI感染人群血清学特征中占比最高为抗-HBc阳性(40.40%),其次为抗-HBc阳性/抗-HBs阳性(26.26%),抗-HBc阳性/抗-HBe阳性次之(24.24%),抗-HBc阳性/抗-HBs阳性/抗-HBe阳性(9.09%)最低。抗-HBc阳性/抗-HBe阳性OBI患者病毒载量最高,其次为抗-HBc阳性/抗-HBs阳性者、抗-HBc阳性者、抗-HBc阳性...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在肾病科通过血透析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输血传播。从理论上讲,完整的病毒颗粒似乎不可能通过透析膜,因为透析膜的微孔直径仅30~90(?),而Dane颗粒(乙型肝炎病毒颗粒)是42nm。病毒的DNA或核壳可能是传染成分,然而至今尚未分离出这两种颗粒。本文作者观察到,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透析病人中,有20%在其使用不同血透析系统(HD)的透析超滤液中存在HBsAg。研究对象为一组30例血清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19.
对59例HBsAg携带者母亲及其新生儿和44例HBsAg阴性母亲及其薪生儿作前瞻性研究以了解乙型肝炎对婴儿的感染。采血时间为分娩后0-1、3、6、12,18与30个月。用RPHA检测HBsAg。59例阳性母亲之婴儿中29例(49.15%)查出HBsAg。而44例阴性母亲之婴儿仅3例(6.82%)出现抗原(P<0.001),婴儿阳转的机率与其母亲之HBsAg滴度呈明显正相关(r=0.85, P<0.01). 13例HBeAg阳性母亲中12例之婴儿出现HBsAg,而46例e抗原阴性母亲之婴儿抗原阳转者仅17例(P< 0.01)。分娩后,HBsAg持续阳性的母亲的婴儿的抗原阳转率(64.7%)明显高于分娩后抗原转阴之母亲的婴儿(28%) (P<0.01)。  相似文献   

20.
50例HBsAg阳性者连续6年HBeAg、抗-HBe的结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乙型肝炎e抗体)是诊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传染性大小的指标,尤其是HBeAg阳性在母子垂直传播中,有85%的婴儿可受传染[1].为了解HBeAg、抗-HBe在HBsAg阳性者体内的变化情况,对50例HBsAg阳性者连续6年进行了HBeAg、抗-HBe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