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探讨和对比各种评分系统对预测ACLF患者28 d及90 d病死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07例ACLF患者,收集诊断成立时第1天、第3~5天及第7~9天的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分别计算CTP、MELD、iMELD、CLIF-SOFA和CLIF-C-ACLF评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以上评分系统的诊断价值。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Satterthwaite近似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107例患者中,治疗28 d死亡44例(41. 1%),治疗90 d死亡55例(51. 4%)。诊断成立时iMELD、CLIF-SOFA和MELD评分预测28 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1、0. 73和0. 75,预测患者90 d病死率的AUC分别为0. 73、0. 68和0. 70。诊断成立后第3~5天及7~9天MELD和CLIF-SOFA预测28 d病死率的AUC与iME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Z值分别为0、0. 15、3. 08、3. 11,P值均 0. 05),三者预测能力相似;第7~9天MELD和CLIF-SOFA预测90 d病死率的AUC与iME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Z值分别为2. 14、1. 98,P值均 0. 05),三者预测能力相似。iMELD、CLIFSOFA和MELD评分在诊断成立时、诊断成立后第3~5天及第7~9天的AUC均高于CLIF-C-ACLF和CTP。结论 iMELD是评估ACLF患者病死率的有效预测系统,动态评估iMELD及CLIF-SOFA评分能有效预测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9):2030-203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伴随着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病程有长有短,疾病具有可逆转性,患者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临床医生应尽早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就ACLF患者预后长期转归首次进行5个等级的描述: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性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以期为临床长期预后结局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及其评估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ACLF患者,在治疗60 d内,生存64例,死亡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DAO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生存患者血清DAO水平为(15.1±4.8) ng/mL,显著低于死亡患者[(68.4±25.4) ng/m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BIL、AST、ALT、INR、ALB、Cr、MEID评分、WBC、自发性细菌腹膜炎、肝性脑病、腹水和肝硬化与患者预后结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年龄和血清DAO水平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DAO≥48.7 ng/mL与DAO<48.7 ng/m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0.0%和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26.1分与MELD<26.1分患者生存率分别为45.5%和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与年龄<40岁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0.8%和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DAO水平也可以判断ACLF患者预后,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增加了一个可应用的指标,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2岁,因5 d前饮酒后出现恶心呕吐症,于2005-07-06收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因痔疮、肛瘘感染导致左侧阴囊蜂窝组织炎、会阴脓肿,高热不退,进而引发肝功能衰竭,经手术后病情得到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OSSH-ACLFⅡ评分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的7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生存状态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23)。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OSSH-ACLFⅡ、MELD、MELD-Na、iMELD和CTP评分对ACLF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计算COSSH-ACLFⅡ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并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间年龄为(50.8±12.5)岁比(63.0±12.5)岁(t=-3.910,P<0.01),肝性脑病为16.33%比37.50%(χ2=4.043,P=0.044),消化道出血为6.22%比41.67%(χ2=11.583,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乳酸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LC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肝病中心收治的117例HBV-ACLF患者,根据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74);收集患者于本院诊断HBV-ACLF后24 h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肝性脑病等并发症,计算ALBI、MELD、MELD-Na、MESO、iMELD、CLIF-C ACLF评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乳酸是否为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乳酸与感染情况及临床并发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相加于各评分后能否提高现有模型的预测价值,两两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死亡组WBC、INR、乳酸均大于生存组,Na小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13、-2.8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 5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在护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比较早、中、晚期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较治疗前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1),临床症状改善;50例患者中32例(64.0%)存活,ACLF早、中、晚期的有效率分别为95.8%、43.8%、20.0%,早期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中期和晚期(P〈0.01);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安全、有效,早期患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miR-708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CHB-ACLF患者(设为CHB-ACLF组)和100例CHB患者(设为CHB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B-ACLF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n=66)和死亡组(n=6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清miR-708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CHB-ACLF患者预后90 d生存情况的关系。结果CHB-ACLF组的血清miR-708相对表达量低于CHB组(0.43±0.16比0.75±0.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的血清miR-708相对表达量高于死亡组(0.52±0.14比0.33±0.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肌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CHB-ACLF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708是CHB-ACLF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肝病基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各预后评分模型对病情判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2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70例,在纳入的192例患者中,其肝病基础分别为非肝硬化慢性肝病(A组,n=54)、代偿期肝硬化(B组,n=87)和失代偿期肝硬化(C组,n=51)。分别采用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研究组CLIF-C ACLF评分模型和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COSSH)模型预测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 三组性别、年龄和病因构成比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血清TBIL和INR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C组腹水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47.1%,显著高于B组的62.1%和33.3%或A组的40.7%和22.2%(P <0.05);A组28 d和90 d生存率分别为63.0%和59.3%,与B组的69.0% 和57.5%或C组的56.9%和47.1%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血清TBIL、Cr、INR和肝性脑病是ACLF患者90 d死亡的影响因素;MELD、CLIF-C ACLFs和COSSH-ACLFs模型预测生存的效能显著优于Child-Pugh评分,而以MELD评分的效能最优。结论 不同肝病基础的ACLF患者临床特征和并发症存在差异,预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感染特点、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长海医院感染科诊断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据感染状态分组,诊断时感染(A组)、诊断时非感染(B组),住院时感染(C组),住院时非感染(D组)、全病程感染(E组)。分析各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K-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B组比较及C、D组比较在部分生化指标、ACLF分期、肝硬化基础、并发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类型以SBP最多见(34.08%),其次为肺部感染(8.68%)、菌血症(3.54%)、脓毒症(2.89%)。ACLF病程中未感染与伴发感染患者28 d、90 d病死率分别为(15.76%、39.23%vs 23.03%、56.18%,P0.05),有统计学差异。感染发生时间,在28 d病死率上有统计学差异(30.67%vs 17.48%,P0.05),90 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58.67%vs 54.37%,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PCT升高、出现腹水和两个或以上并发症,是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各组患者在部分生化指标、肝脏基础、并发症及预后方面存在差异,感染类型以SBP、肺部感染、菌血症、脓毒症为主。住院患者需警惕PCT升高及出现腹水和多个并发症的情况,感染在ACLF中极为常见,与较差的临床结局及高病死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基础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101例,按发病基础分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3组,比较它们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3组患者的ALT、ALB、CH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HBV携带者组中的ALT、ALB、CHE明显高于其它两组。(2)3组并发肝性脑病、腹水、自发性腹膜炎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3组患者发病年龄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小,肝硬化组年龄最大。3组预后,以慢性HBV携带者组最好,肝硬化组最差。结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病的急性肝衰竭,在生化指标、合并症、预后均有差异。肝硬化组预后最差,应尽早进性肝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 2016 年1月收治的92例 ACLF 患者,生存48例和死亡44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下面积 (AUC)评估 AFP和PTA 对 ACLF 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患者血清AFP和血浆PTA水平分别为264.4(130.4,435.1) g/L和(35.8±5.5)%,均显著大于死亡患者【分别为8.9(3.0,25.6) g/L和(27.8?7.5)%,P<0.05】;以血清AFP水平≥80.0μg/L 联合 PTA≥32.1%预测ACLF患者生存,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89,敏感度为 93.9%,特异度为 100%。结论 血清AFP和血浆PTA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采用AFP联合PTA能更准确地预测 ACLF 患者的预后,且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概念逐渐被临床接受和使用。由于长期肝功能异常及急性应激,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常伴恶心、呕吐,厌食、饱胀,腹痛、腹泻等突出且严重的消化道症状。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2007年3月以来在我院住院并行胃镜检查的5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胃镜下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诊治的ACLF患者120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和人工肝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应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经过3~6个月治疗,本组患者生存52例(43.3%),死亡68例(56.7%);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前病程、长期抗病毒和是否接受人工肝治疗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生存组年龄≥50岁的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4%和46.1%,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的61.8%和79.4%(P<0.05);两组血清PAB、TBA、BUN、Cr和HBV 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存组患者血清TBIL和P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Alb、CHE、TC和AFP水平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9%、15.4%和11.5%,显著低于死亡组的45.6%、14.7%、39.7%和26.5%(P<0.05),而两组上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血清TBIL、Alb、CHE、PT、TC、AFP、年龄和并发症作为自变量,预后结果作为应变量,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T、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和并发症发生是HBV相关的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了解影响乙型肝炎导致的ACLF患者预后的因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把好可能导致死亡因素的治疗关,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才能提高救治ACLF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血清趋化素(Chemerin)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其对于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CLF组),另选择5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hemerin和NGAL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CLF组患者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NGAL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者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低于生存组,NGAL表达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指标评估ACLF患者预后时,Chemerin的评估效能高于NGA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emerin联合NGAL评估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高于单指标诊断(P均0.05)。Chemerin和NGAL单指标评估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均低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而Chemerin联合NGAL评估预后的效能高于MELD评分,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CLF患者中,Chemerin≤79.64 ng/mL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短于Chemerin79.64 ng/mL者,NGAL≤2.23 ng/mL者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NGAL2.23 ng/mL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感染、Chemerin≤79.64 ng/mL和NGAL2.23 ng/mL的ACLF患者预后较差。结论血清Chemerin和NGAL的表达水平与ACLF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Chemerin和NGAL的表达水平可辅助评价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另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K18(M30和M65)水平。随访3 m。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30/M65比值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ACLF患者血清M30、M65水平和M30/M65比值分别为(1.0±0.1) lg U/L、(3.4±0.3) lg U/L和(0.3±0.1),与CHB患者【分别为(2.1±0.1) lg U/L、(3.3±0.2) lg U/L和(0.6±0.0)】或者健康人【分别为(2.1±0.1) lg U/L、(2.1±0.1) lg U/L和(1.0±0.2)】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68例生存患者MELD评分为(18.2±.0),显著低于32例死亡患者的【(26.1±3.3),P<0.05】,血清M65水平为(2.9±0.2) lg U/L,显著低于死亡患者的【(4.1±0.5) lg U/L,P<0.05】,M30/M65比值为(0.4±0.1),显著高于死亡患者的【(0.2±0.1),P<0.05】;MELD评分预测ACLF患者死亡的截断点为23.21,其AUC为0.650,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性分别为85.5%、65.0%和72.0%,而M30/M65比值预测ACLF患者死亡的截断点为0.30,其AUC为0.875,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性分别为94.5%、85.0%和85.0%,显著优于MELD评分(P<0.05)。结论 K18(M30和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早期检测血清M30和M65水平可能有助于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常用的四种出血事件评估标准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出血事件。方法 在56例非-ACLF、26例达到亚太肝病协会发布标准的ACLF(APASL-ACLF)和12例达到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的ACLF(EASL-ACLF)患者,采用出血学术研究会标准(BARC)、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策略的全球性研究标准(GUSTO)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标准(ISTH)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28 d和90 d生存情况。结果 本组57.6%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血事件,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非ACLF组出血发生率为41.1%,显著低于APASL-ACLF组或EASL-ACLF组的76.9%和100.0%(P<0.05);有出血事件组28 d和90 d病死率分别为13.0%和24.5%,显著高于无出血组的0.0%和 0.0%(P<0.01);BARC标准、TIMI标准和GUSTO标准判断28 d短期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95%CI:0.747~1.000)、0.801(95%CI:0.653~0.94)和0.841(95%CI:0.697~0.984),均显著低于ISTH标准的0.95(95%CI:0.861~1.000,P<0.05)。结论 ACLF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但致死性出血事件少见。在四种出血评分标准中,经验证,ISTH标准适用性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