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多,首发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us,HHS)并不少见。DAK及HHS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临床上不少DKA患者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或较多HHS患者同时有酮症或DKA,这种情况逐渐被临床医师认识。2001~2006年我院共收治4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高血糖高渗状态(DKA-HHS)患者,对DKA-HHS的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廖光新 《内科》2007,2(4):539-54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us,HHS)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临床上不少DKA患者伴有高血浆渗透压或HHS患者伴有酮症或DKA。现将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12月救治的39例DKA-HHS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高渗状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是糖尿病的两种急性严重并发症[1].DKA的病死率为4%~10%,而HHS的病死率高于DKA,达10%~50%[2],且病死率还随渗透压增高而逐渐增高[3].临床少见两者并存,且其发生并发症(脑水肿、肺水肿)病死率较单纯性DKA和HHS高.本文总结我科近2年收治7例DKA合并HHS患者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yperosmolar Hyperglycemic State,HHS)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合并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R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在本科的1例HHS及DKA合并RM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治疗经过及预后。结论:一旦确诊为DKA合并HHS,立即快速扩容、胰岛素降糖,严密监测血糖、尿糖、酮体、电解质、有效血浆渗透压,肾功、激酶,酌情调整输液的种类和速度及胰岛素剂量,纠正离子紊乱。为预防脑水肿和RM的发生,避免补液过量和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避免低钾血症的发生。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和尿的颜色有无异常。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降低DKA-HHS患者的RM和脑水肿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高血糖高渗状态(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use,HHS)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一种临床类型,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表现,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HHS与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略有不同,部分患者可无昏迷,部分患者可伴有酮症。HHS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极易漏诊误诊,病死率较高,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儿童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DKA)以及高血糖高渗状态(HHS)在临床方面的特点。方法从2009年3月—2018年1月新确诊的糖尿病患儿中找到DKA以及HHS的相应的患儿,对比糖尿病同时合并DKA和HHS与单纯DKA患儿在临床方面有什么区别。结果 1 065例新诊断儿童糖尿病患儿中包含着457例合并DKA,占43.35%;16例DKA-HHS,占1.50%;单纯HHS糖尿病患儿没有显示。HHS在DKA患儿中的发生率为3.31%,其中1型糖尿病14例,而2型糖尿病2例。HHS在十岁以上的DKA患儿中的发生率很显然比小年龄患儿要高。另外DKA-HHS患儿中以下测定值比单纯DKA患儿明显高很多:重度脱水的比例和血糖以及平均有效渗透压和三酰甘油,值得注意的是,其酸中毒程度明显要比单纯的DKA患儿严重很多,且其差异在统计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DKA-HHS患儿在校正血清钠方面的数值明显比单纯的DKA患儿相对要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儿中,DKA的发生率要比HHS高,并且都和DKA合并存在;在十岁以及十岁以上的患儿中更普遍;DKA-HHS患儿的代谢比单纯DKA患儿更紊乱,脱水及酸中毒程度也比单纯的DKA患儿严重,且肾功能异常率也比单纯的DKA患儿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高血糖高渗状态(HHS)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伴血钠增高时血浆皮质醇(F)、血钠、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方法分别测定HHS和DKA伴血钠增高症组8时、16时、0时各时段血F、血钠、随机血糖、HbA1c、血浆渗透压的浓度变化以及通过治疗后各指标恢复情况。结果两组随机血糖、HbA1c、血钠、各时段F均明显高于正常,但F节律均正常,高血糖高渗组渗透压升高,DKA伴血钠增高组渗透压正常;治疗后各时段F、血钠均可恢复正常,随机血糖、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血糖高渗组渗透压恢复正常。结论高血糖高渗状态和DKA伴血钠增高时各时段F、血钠、随机血糖、HbA1c均明显升高,但F节律正常,通过治疗后各时段F水平、血钠均恢复正常,血糖较前明显下降,可与F增多症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病情评价和治疗预后的价值. 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急诊抢救室治疗的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在入院当天进行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APACHEⅡ评分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40例患者入选,死亡10例,存活30例,病死率为2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钠、血渗透压、血肌酐和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1.53,P>0.05).入院当天治疗前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30.1±5.4)分和(22.9±3.9)分(Z=-4.0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当天治疗前APACHEⅡ分值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性别、血糖、有效血渗透压、血肌酐和血红蛋白不是死亡危险因素. 结论 APACHEⅡ评分有助于评价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糖高渗压综合征(HHS)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老年HHS患者62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高危组(n=28)和非高危组(n=34),使用急慢性生理健康评估Ⅱ评分表(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轻重,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老年HH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危组平均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非高危组(P<0.01),且高危组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值明显高于非高危组(P<0.01)。而两组血糖和血浆渗透压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42,0.412;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血糖指数、血浆渗透压及昏迷状态与HHS有关联。结论老年HHS患者的病情越重,血糖和血浆渗透压过高,是老年HHS病情危重的独立因素或联合因素,治疗时应重视这两个指标并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睾酮水平对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MS)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20例年龄在18 ~50岁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血浆睾酮浓度四分位分组,搜集一般资料、吸烟史及人体测量学指标,检测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结果 随血浆睾酮浓度升高,MS发病率下降(P<0.05),吸烟者比例、年龄、糖尿病病程、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bAlc、HOMA-I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均降低(P<0.01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睾酮浓度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程、腰围、BMI、SBP、DBP、HbAlc、HOMA-IR、TG、TC及LDL-C等均呈负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睾酮为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MS的保护性因素,其OR值为0.479(95%CI:0.249 ~0.936,P<0.01),在校正年龄、吸烟、糖尿病病程、HOMA-IR及HbAlc后其OR值上升为0.759(95%CI:0.598 ~ 0.963,P<0.05).结论 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睾酮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呈负相关,低血浆睾酮可能是其罹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神经损害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T2DM患者分为DPN组和无DPN(NDPN)组,分析各组糖尿病病程、BP、FPG、HbA1c、BMI、血脂,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结果 年龄、病程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96、1.121,P<0.05).SBP、FPG、TG、TC与DPN呈正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为DPN的保护因素(OR=2.013,P<0.05).粗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细有髓鞘神经纤维病变组HDL-C水平下降(P<0.05),且下肢细有髓神经纤维是DPN的好发部位. 结论 糖尿病患者增龄、病程长是DPN的危险因素,HDL-C降低与DPN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2例2型糖尿病并发短暂性缺血脑血管病患者和60岁患者以上非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非糖尿病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颅脑CT特点.结果 两组相比,DM病程、吸烟史、HDL-C、FPG、HbA1C、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 hsC-RP、FPG和糖尿病病程是促使T2DM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均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两者合并出现临床上极少见,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可达40%~70%.如不能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就我院近5年中收治的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高血糖高渗状态患者的治疗经过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T2DM患者248例,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将对象分为亚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组(SDPN组)8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组(DPN组)52例和单纯T2DM组(T2DM组)116例.检测各组Hcy、Cys-C、FPG、HbA1 c、TG及TC等水平. 结果 3组年龄、性别比、BMI、FPG、TG、TC、HDL-C和LDL-C、SBP、DBP及血清肌酐(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组比较,SDPN组和DPN组病程、Hcy和Cys-C升高(P<0.05或P<0.01),且DPN组Hcy高于SDPN组(P<0.05).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T2DM组降低(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MCV和SCV、腓总神经MCV和SCV较SDPN组低(P<0.05或P<0.01).SDPN组和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和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T2DM组升高(P<0.05或P<0.01);DPN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腓总神经H反射潜伏期较SDPN组高(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病程、SBP和HbA1c是DPN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SDPN和DPN患者神经反射潜伏期延长,MCV和SCV减慢,且血浆Hcy与肌电图各参数相关,提示血浆Hcy与神经传导异常相关,说明血浆Hey可作为DPN的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这两类患者Cys-C浓度升高,且与Hcy水平相关,提示Cys-C可能与Hcy共同作用,加重DPN.  相似文献   

15.
初诊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踝肱指数(ABI)〈0.9者占10.9%,老年组ABI低于中年组(P〈0.05),年龄、高血糖、高血压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DGN)的关系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胃肠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60例T2DM患者分为无DGN(NDGN)组31例和DGN组29例,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分别采血测定空腹Hcy等指标。结果NDGN组和DGN组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NC组(P〈0.05)。DGN组Hcy水平略高于NDG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病程与DGN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升高可能与DGN的发生发展无关,年龄及病程是DG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血糖危象     
高血糖危象是由于高血糖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致命性损伤,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和高血糖高渗状态(HHS).DKA的发病率为13.4‰~ 14.9‰[1-3],HHS的发病率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研究人数少而不清楚,但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患HHS.在美国和英国,成人DKA的死亡率低于1%,在老年人和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死亡率高达5%,而在非洲国家DKA的死亡率可高达30%[4],在全世界范围内甚至一些发达国家HHS的死亡率可达到5% ~20%[5].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急性代谢并发症,在DKA或HHS患者中有50%可合并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NRML),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DKA或HHS介导NRML的机制可能包括肌肉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感染,应用羟甲戊二酸单酰CoA还原酶抑制剂等。因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逆转病情发展,从而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因此对NRML及时并准确的诊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516例成年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诊断(病程≤3个月)患者则根据是否伴有酮症酸中毒(DKA)和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分组,比较组间的临床和生化特点;已诊断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不同病程(1~5年、6~10年、11 ~ 15年和≥16年),分别比较组间的代谢控制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结果 516例成年起病者中新诊断133例,已诊断383例,发病年龄(29±8)岁,住院年龄(37±11)岁,体质指数(BMI)为(20.8 ±3.3)kg/m2,99例(19.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33例新诊断患者中,以DKA起病者55例(41.4%).与非DKA起病组相比,DKA起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更高(t=4.019、2.288,均P<0.05).新诊断患者和已诊断患者中分别有29例(21.8%)和70例(18.3%)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已诊断患者中,与无家族史组相比,有家族史者血清甘油三酯更高(t=1.263,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x2=16.029、5.843、10.164,P<0.05),高血压发生更早(t=2.769,P<0.05).病程为1~5年、6~10年、11~15年和≥16年患者BMI、尿酸、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9.282、16.590、12.530、50.590,均P<0.05).临床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在发病11 ~ 15年时达发病高峰.结论 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具有独特临床特点,其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与糖尿病家族史有关,微血管并发症在发病11~15年时达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女性患者绝经年龄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对郑州市区及其周边≥40岁女性人群进行随机调查,共计986人,其中356名无糖尿病女性为正常对照组(NC)、143例于绝经前诊断的T2DM患者为A1组及487例绝经后诊断的T2DM患者为A2组.问卷内容包括家族人员构成、既往病史、服药史、吸烟饮酒史、体力活动、睡眠时间、情绪、月经生育史、哺乳时间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 '检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绝经年龄的影响.结果 A1组绝经年龄明显高于NC组[分别为(51±3)比(49±4)岁,t=-5.776,P<0.05];A2组绝经年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4)比(49±4)岁,t=0.481,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绝经年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否患T2DM对一般人群绝经年龄影响最大(偏回归系数=0.339,P<0.05),糖尿病病程对绝经前患病的T2DM患者绝经年龄影响最大(偏回归系数=0.442,P<0.05).结论 女性T2DM患者绝经年龄延迟,其绝经年龄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