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三才"配穴、联合针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安定类药物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及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总有效率为79.4%,其失眠症的总有效率达97.0%;药物对照组仅为40.0%与73.3%,两组间差异存在着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结论:"三才"配穴、联合针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与常规针刺组(头针 体针)2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妙纳)27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上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针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子午流注开穴对中风病人心肌缺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对中风病人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病人中的心肌缺血患者30例,按子午流注纳子法采用心经"补母泻子法"择时开穴,对照组30例针刺光明穴,通过心电监护仪观察记录心电图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后30分钟,ST-T段抬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络气血存在着与时间节律相关的盛衰变化,子午流注针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海岛居民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组(治疗组)56例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50例,均每日针2次,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6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对中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是治疗海岛居民中风恢复期更有效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头针滞针法与常规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采用头针滞针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头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4.0%,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愈率为56.0%,总有效率为86.0%。结论:头针滞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优于常规头针法。  相似文献   

6.
不同针刺方案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两种针刺方案对中风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2次分别针刺健患侧腧穴,对照组每日1次针刺患侧腧穴.以简式的Fugl-Meyer运动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肢肢体运动功能分级达Ⅳ级以上为68.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良好率为74.3%;对照组分别为31.4%和42.8%,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方案相比,每日2次健患侧腧穴交替应用的针刺方案更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透刺法、经筋刺法及温针法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影响进行临床评价。方法:36例卒中后肢体存在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经筋刺法组、透刺法组、温针法组各12例,治疗20天后,分别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shworth痉挛程度、CSI痉挛指数五方面对三种刺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分析评价。结果:三种疗法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Ashworth、CSI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P<0.01;经筋刺法组在ADL量表治疗前后比较P<0.01,透刺法和温针法比较P<0.05。结论:三种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均有明显疗效,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量表、NDS量表、Ashworth量表、CSI量比较中三种疗效相当,ADL量表中经筋刺法组优于透刺法组及温针法组。  相似文献   

8.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8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6例,显效24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97.06%.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与该疗法强调整体治疗、调神导气及严格的手法量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整体针灸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13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整体针灸法组(治疗组)63例和传统针灸法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ADL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提高患者ADL、降低残疾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整体针灸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通关开窍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继安 《中国针灸》2005,25(11):760-762
目的:观察通关开窍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的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早期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通关开窍针刺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规范药物治疗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通关开窍针刺法,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5天、30天进行西部失语症AQ指数评价及对比.结果:观察组见效快、疗效好,经统计对比15天(P<0.05),30天(P<0.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关开窍针法结合规范用药及康复指导可发挥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规范用药及康复指导组.  相似文献   

11.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2.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胡新耀  李喜忠 《中国针灸》2004,24(2):99-100
目的:对比腕踝针对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疼痛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5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47例,将58例麻木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32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时间均为3天.结果:疼痛类两组总有效率相差不明显,但显效率治疗组为60.38%,对照组仅为29.7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麻木类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疼痛类与麻木类相比较,腕踝针对疼痛类显效率为60.38%,对麻木类仅28.1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麻木类疾病.  相似文献   

13.
不同针刺强度对糖尿病胃轻瘫疗效及胃电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曾红文  聂斌  戈焰  汪河  宋小娟 《中国针灸》2006,26(9):644-646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强度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最佳针刺强度。方法:将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4组,强、中、弱针刺强度及口服降糖药组,每组各20例,2周为一疗程。以胃电图改善为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95.0%、85.0%,与药物组的6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中等强度针刺组的,临床疗效最佳。针刺各组胃电图胃窦、胃体的主频率和振幅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不同针刺强度与其疗效间存在量效关系,与胃电参数的调节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4.
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仁定  林凌峰 《中国针灸》2006,26(12):851-856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取腕上1、上2,对照组口服地尔硫,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亦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腕踝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灸防治中风后偏瘫肩痛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针灸早期介入中风后偏瘫肩痛防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加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B组)和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C组)各30例.A组针灸用穴以阴经为主;B组在针灸基础上(用穴同A组),配合内科常规中西药治疗;C组单纯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同B组.在对其效应进行同期平行观察时,对3组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在肢体疼痛缓解程度优良率分别为90.0%和93.3%,均明显高于C组的46.7%(P<0.01);而A、B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疗法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疗效确切,早期介入效果更佳,与单纯药物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舌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李滋平  符文彬  荣莉 《中国针灸》2003,23(9):509-510
目的观察舌针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取舌针的心穴、脾穴、肾穴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均12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64.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舌针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优于单纯体针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捏脊加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霞  熊小丽  陈静 《中国针灸》2006,26(3):201-202
目的:探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应用捏脊加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本院药厂自制的葡萄糖酸锌颗粒,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5%,优于对照组的74·2%(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锌和尿淀粉酶含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捏脊加刺四缝穴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