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停机和静脉滴注硝普钠后心肺功能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7例和12例机械通气肺心病患者研究了停机和静脉滴注(静滴)硝普钠后血气、血流动力学和氧运输的变化。停机后肿血管阻力(从48.4±16.6降至37.6±18.5kPa·s^-1·1^-1,P<0.01,1kPa=7.5mmHg)明显降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从5.35±0.71升至6.00±0.89kPa,P<0.01)明显升高。虽然静滴硝普钠后动脉血氧分压(从12.20±4.24降至10.0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9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咪达唑仑组)和观察组(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组)并进行每日唤醒,观察比较治疗72 h前后呼吸循环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浅快呼吸指数下降、氧合指数升高,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心率、中心静脉压降低,平均动脉压升高,观察组心率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与单用咪达唑仑镇静相比,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可更有效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循环功能,且联合用药对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超负荷和机械通气时间、氧需求、肺和胸壁水肿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该研究是一个两中心(上饶第五人民医院ICU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ICU)回顾性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7名在2014年6月到2016年06月经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符合条件患儿。最大累积超负荷液体和机械通气时间之间关系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相关分析,与氧和指数关系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测试。结果:最大累积超负荷与机械通气时长关系(校正分析系数β= 0.289,CI=1.643-4.928,P<0.001),与ICU停留时间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r= 0.47, P<0.001),与胸部影像学出现肺水肿和胸膜渗出关系(Mann–Whitney test, P = 0.028和P = 0.012),输注红细胞和使用一氧化氮均和机械通气时间具有独立相关性(P 值分别为P<0.001和P=0.001)。结论:液体超负荷会延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限制呼吸有关的生理指标;在此类病人中开展限制和自由补液策略的随机对照研究十分必要;累积的观察证据表明心脏术后谨慎的补液策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
目的探讨机械辅助排痰结合体位引流与常规叩背吸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机械通气脱机的影响。方法60例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机械辅助排痰结合体位引流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叩背吸痰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机械排痰机结合体位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结合体位引流。分别记录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基础疾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两组患者除排痰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排痰量、氧分压(Pa O_2)、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气道阻力、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气道阻力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从分组到通过SBT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气道阻力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Pa O_2及Pa CO_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34、P=0.073),脱机成功率、脱机48 h后接受无创通气比率及再插管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7、P=0.717、P=0.687),住院病死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0)。结论机械辅助排痰结合体位引流有助于AE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脱机。 相似文献
5.
6.
本文简述伴有急性呼吸衰竭的COPD 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时PEEP 的作用,并包括COPD患者产生FEEP_i 的生理学基础,应用PEEP 的意义及如何选择合适的PEEP 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用理想体重设置心脏术后机械通气初始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理想体重代替实际体重设置机械通气初始参数,使机械通气更接近生理需要,以期降低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方法:将80例肺功能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B组39例,前瞻性研究在分别按8ml/kg实际体重(A 组)和8 mL/kg理想体重(B组)初始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为16次/分后,观察2组每分通气量、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吸气流速、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碱剩余(SBE)的变化及是否需要再次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资料的统计分析由SPSS11.0完成,两组变量的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初始设置呼吸机后,A组的每分通气量、pH、动脉血PaCO2、SBE分别为7.46±0.1、(33.9±4.3)mmHg、1.3±2.3,B组的pH、动脉血PaCO2、SBE分别为7.41±0.1、(37.5±4.5)mmHg、0.03±2.6,均P<0.05。两组需要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为43.9%和20.5%,有显著差异(P<0.05)。需要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患者,其调整后的潮气量按理想体重计算,为(8.2±0.8)ml/kg。结论:用理想体重设置初始潮气量可显著降低再次调整呼吸机的比例。对于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将呼吸频率设为16次/分时,按8 ml/kg理想体重来设置初始的潮气量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9.
罗勇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8,18(1):36-38
本介绍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压力传感器触发呼吸对呼吸功的影响;双相正压通气(BiPAP)时,配有不同排气活瓣对呼吸功的影响;以及气管内吹气(TGI)技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比例辅助通气(PAV)等模式进行通气时对呼吸功的影响。指出呼吸设备本身以及各种不同的呼吸模式都会显地影响患的呼吸功,功的监测对今后设计出更趋合理的机械通气设备以及更趋科学,符合人体病理、生理需要的通气模 相似文献
10.
无创机械通气在心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在心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本院心外科手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需再次机械通气的资料。结果共有22例患者进入本组分析,占同期心外科手术患者的5.7%。其中12例患者首选无创机械通气(NIMV).10例患者首选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首次拔管时间、再次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但NIMV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12例NIMV患者中,8例患者经NIMV过渡后痊愈;4例患者中途改行气管插管,原因分别为神志异常不能配合咳痰(2例)、人机对抗(2例)。全部12例患者均成功转出ICU,无一例患者死亡。12例NIMV患者中除1例患者腹胀外无其它并发症.无感染病例。10例首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6例痊愈,4例患者死亡。结论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是改善肺泡通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选择性心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可能会降低术后再插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压力控制模式(PCV)与机械通气容量控制模式(VCV)治疗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CV组与VCV组,每组34例.PCV组患者采用PCV治疗,VCV组患者采用V...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在心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本院心外科手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需再次机械通气的资料。结果共有22例患者进入本组分析,占同期心外科手术患者的5.7%。其中12例患者首选无创机械通气(NIMV),10例患者首选气管插管。两组患者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首次拔管时间、再次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但NIMV组患者APACHEII评分显著低于气管插管组。12例NIMV患者中,8例患者经NIMV过渡后痊愈;4例患者中途改行气管插管,原因分别为神志异常不能配合咳痰(2例)、人机对抗(2例)。全部12例患者均成功转出ICU,无一例患者死亡。12例NIMV患者中除1例患者腹胀外无其它并发症,无感染病例。10例首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6例痊愈,4例患者死亡。结论无创性经面罩机械通气是改善肺泡通气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选择性心外科手术后患者中可能会降低术后再插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先心病患者跨室间隔压力比及右室功能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测定其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及右室身血分数,并经心导管或术中测压,旨在探讨跨室间隔压力比与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或右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示:术后跨室间隔压力比显著降低(P<0.001),上述两项指标明显改善(P<0.001),而且与跨室间隔压力比呈显著负相关线性意义(r=-0.88,-0.82,p<0.001)。结论:二维超志心动图可用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通气、肺顺应性及机械通气触发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1年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所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观察组患者予以NAVA模式,待患者自主呼吸试验通过后尝试撤机,撤机后转为无创辅助通气,若失败则继续有创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通气前及通气24 h后呼吸力学指标(吸气压力、气道峰压、平台压)及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指标〔分钟通气量(VE)、吸入潮气量(VTi)、呼吸频率、膈肌电活动(EAdi)峰值〕,通气前及通气24 h后肺顺应性,机械通气时间及机械通气触发延迟时间(包括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和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气24 h后,两组患者吸气压力、气道峰压、平台压分别低于本组通气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通气过程中VE、VTi及EAdi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通气24 h后,两组患者肺顺应性分别低于本组通气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及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与观察组患者的8.3%(3/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691)。结论相较于PSV模式,NAVA模式能更有效地改善AECOPD患者呼吸力学指标,提高肺顺应性,缩短机械通气触发延迟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压力传感器触发呼吸对呼吸功的影响;双相正压通气(BiPAP)时,配有不同排气活瓣对呼吸功的影响;以及气管内吹气(TGI)技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比例辅助通气(PAV)等模式进行通气时对呼吸功的影响。指出呼吸设备本身以及各种不同的呼吸模式都会显著地影响患者的呼吸功,呼吸功的监测对今后设计出更趋合理的机械通气设备以及更趋科学,符合人体病理、生理需要的通气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衡量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 (PAV)不同辅助比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1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 ,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经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PAV辅助通气 ,并按不同辅助比例 80 %、6 0 %、4 0 %和 2 0 %分别通气 30min后采集数据。监测患者在不同通气模式时气道峰压 (PIP)、呼吸频率 (RR)、潮气量 (VT)、每分钟通气量 (MV)和吸气 /呼吸周期时间比 (Ti/Ttotal)的变化 ,并计算平均吸气流速 (VT/Ti)。结果 在EPAP/CPAP相同情况下 ,PAV通气时的PIP和VT/Ti与BiPAP(S)相比有显著降低 (P <0 0 5 ) ,Ti/Ttotal与BiPAP(S)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MV无明显变化 (P >0 0 5 )。PAV辅助比例为 2 0 %时的VT明显低于BiPAP(S)时的VT(P <0 0 5 ) ,同时低于辅助比例为 4 0 %时的VT(P <0 0 5 )。当PAV辅助比例≥ 4 0 %时 ,所有患者的VT在不同辅助比例时均无明显变化 ,且与BiPAP(S)时VT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 ( P >0 0 5 ) ;同样在辅助比例≥ 4 0 %时 ,所有患者的RR、MV、Ti/Ttotal和VT/Ti变化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AV不同辅助比例与BiPAP(S)相比 ,PIP显著降低。PAV适宜的辅助比例在 4 0 %~80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