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丽萍  徐耕 《浙江医学》2004,26(11):878-880
心房纤维性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AF是一个独立的致死和致残因素,也是急慢性心脏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心脏起搏对AF的治疗仅限于慢快综合征和迷走神经介导的慢频率依赖性AF.目前,由于对AF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心脏起搏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心脏起搏治疗对AF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脏由于某些原因(心电功能异常、机械收缩功能丧失等)突然停止搏动或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以致不能维持血液循环,尤其是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应立即进行正确、积极的复苏抢救,否则患者将在短时间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尽管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在过去的20年间一直被用以挽救成年人的生命,但美国心脏协会或英国心脏复苏委员会尚未推荐AEDs应用于8岁以下的儿童。而近期的一项儿科心律失常研究表明,一种设计于不同能量水平给予电击的特别装置对12岁以下儿童的心室纤维性颤动敏感而特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刺激迷走神经和应用AC(乙醯胆硷)时蛙心房与心室所释放的兴奋性物质。刺激迷走神经2分钟后,心房内出现兴奋心脏之物质,后者可使阿托平化的心脏兴奋。此作用可破редергам消除。刺激迷走神经2分钟后心室内也出现一种物质,后者能兴奋阿托平化的受体心,其作用仅部分地被редер-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维性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时,心房发生350~600次/分不规则的冲动,使心房失去了协调一致的有效收缩。而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下传。引起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常常在120~180次/分之间。导致心室的排血功能减退,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坏死,心功能障碍的结果。IRI与自主神经的激活关系密不可分。IRI中产生的各种理化因子激活交感神经传入纤维,而交感过度兴奋反过来也能加剧IRI,如此恶性循环。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刺激能保护心脏,减轻IRI。日后有望将迷走神经刺激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以减轻IR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跳循环骤停,是指心脏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停止跳动或心室纤维性颤动,血液循环终止,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急症之一。一旦发生,就必须分秒必争地全力以赴进行现场抢救,否则,机体将很快发生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和生化方面的改变,迅速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8.
发生人流综合征除了子宫受到机械性刺激和负压的吸引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血管痉挛、心脏传导障碍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外,还受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影响。因此,我们开展家庭人工流产术,使受术者在亲人的陪伴下顺利做完手术,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收  相似文献   

9.
心脏神经支配和受体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接受交感、副交感(迷走)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两侧交感神经分布不对称。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和心房,兴奋时以增快心率为主,对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影响不大;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和左心室,兴奋时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效应为主,对心率影响不大。两侧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右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左侧迷走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区。过去认为迷走神经不支配心室肌,随着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人发现心室上可能有副交感神经及M—R分布,尽管其含量明显少于心房。交感与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双重支配有利于保持心脏功能平衡与稳定,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是心力衰竭(心衰)时机体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心脏代偿功能正常时,植物神经中枢接受来自位于心肺和大血管的压力感受器的信号.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使之处于稳定的状态。心衰发生后,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降低,尤其是前者,使压力感受器传入的信号减弱:但由于位于大动脉和肌肉的化学感受器信号增强,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反射性地使迷走神经功能降低,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这种适应机制在短期内对心衰可以产生有利的效应,即提高心肌的收缩性,使左心室作功增强,心排血量增高,左室舒张末压下降,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使临床上心衰的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1.
在急救中,针对心室颤动应用CPR,保持心脏一定量射血,应用心脏除颤器,用高能量的单脉冲经胸壁刺激心跳,使所有心肌纤维消除折返通道,在瞬间同时除极,使心肌的纤维性颤动得到抑制,由更高节律的起搏点(通常是窦房结)主导心脏节律,恢复正常心律.  相似文献   

12.
植物性神经对缺血心脏心律紊乱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近来有报导刺激迷走神经能提高心脏颤动阈和延缓缺血心脏心律紊乱的发生。也有报导拟副交感药物胆碱酯类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尤以卡巴可(carbachol)的抗心律紊乱作用较强。本实验观察卡巴可对缺血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副交感神经在心脏缺血时所能起的作用。动物心脏缺血模型有多种,最常用的是冠脉前降支闭塞法。应用此法测定心肌电生理特性的缺点是被测心脏及被测部位心肌缺血程度参差不一,所测得数值不能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3.
经食管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郑云浩张东晟(东平县人民医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用物理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往往无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及心脏传导系统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院心内科自1993年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心脏介入治疗的病人资料600例,对其中发生的1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1例患者发生了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在术中3例,术后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1.8%。结论心脏介入治疗时应积极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一旦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综述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源性猝死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将其分析、归纳。结果: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抗心律不齐和抗心脏纤维性颤动等特性,对心源性猝死有治疗作用。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源性猝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3例患者每于进食吞咽动作时可发生房性、室性早搏或短暂阵发性心动过速。咳嗽及Valsalva's动作未能诱发,其中1例刺激其扁桃体时可诱发心律不齐。吞咽时心侓失?治郝秃涂焖傩?以后者为多见。吞咽时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房或心室肌的颤动阈值降低可能是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制,本症功能性为主,内科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心脏受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心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前者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后者对心脏抑制作用。夜间人安静时,心迷走神经紧张的作用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即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硷与M受体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抑制,呈现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8.
潘丽萍 《当代医学》2016,(25):89-90
目的:分析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以518例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共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13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3例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患者中,疼痛刺激5例、血容量不足3例、心理因素3例、空腔脏器刺激2例,通过针对患者的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心脏介入术后要积极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针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山莨菪碱是我国科技人员从茄科植物唐古特莨菪提取的生物碱,其人工合成品为654-2。除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痉挛,抑制心脏血管迷走神经而兴奋心脏外,还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改变循环的作用。近年来,人们还发现下列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脏是受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前者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后者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夜间,人安静时,为心迷走神经紧张的作用较大,处于主导地位,即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引起心脏细抱抑制,呈现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旁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