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医院水平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十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低疼痛感觉及拔针后局部针眼不出血、不淤血的“不留痕迹式”静脉抽血进针与拔针方法。方法选择到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需抽血检查的120例男性顾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及拔针,观察组对穿刺进针方法及拔针方法进行改良,然后统计二组顾客抽血穿刺时的疼痛感觉及拔针后局部针眼不出血、不淤血的成功率。结果本研究小组研究的抽血进针及拔针方法明显优于按照常规的抽血进针及拔针方法,能明显减轻顾客抽血时的疼痛感及提高拔针后局部针眼不出血、不淤血的成功率, 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小组研究的进针及拔针方法能明显减轻顾客抽血时的疼痛感及提高拔针后局部针眼不出血、不淤血的成功率,真正做到“不留痕迹式”静脉抽血,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刘爱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2570-2570
静脉输液和注射均是迅速而有效的补液、抢救给药方法,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瘀血,使病人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穿刺创造条件。笔者通过临床护理实践,初步克服了静脉穿刺拔针的疼痛和拔针后皮下瘀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是临床诊疗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之一,也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础护理技能.静脉穿刺拔针后因按压方法不当引起针眼处疼痛及穿刺部位皮下瘀斑[1]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患者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因此引起医疗纠纷,为克服此类弊端,我们对静脉穿刺拔针后的按压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探讨和改进,研究发明了"直压轻按拔针法",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改良式静脉拔针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工作中,输液是应用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在这项操作中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静脉穿刺;二是静脉拔针。当然,相对于静脉穿刺而言,静脉拔针要简单得多。但如果拔针方法、方式不正确,也会给病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最常见的是疼痛、皮下出血;给护士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了减轻患者静脉穿刺拔针所致的疼痛,我们对拔针方法进行了改进,报告如下:1资料选择2004年6月 ̄12月妇科住院病人268例,年龄20 ̄46岁,平均33.4岁。行静脉穿刺1000次,全部使用一次性输液贴,穿刺针头同等型号。2方法1000次静脉穿刺分为常规拔针法、改进拔针法各500次,对两种拔针方法疼痛及渗血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常规法即当病人输液毕,用拇指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按压片刻;改进法即用拇指置于穿刺点处以上1c m,不加压,迅速拔针后立即按压片刻。3结果两种拔针方法所致疼痛、渗血比较,见表1。表1示…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后造成皮下渗血甚至血肿并非罕见,尤其是选用较大号针头作静脉抽血后更是如此。通常拔针在拔针前先用一支棉棒横压针眼至拔针后约5分钟。这种方法会增加针头对血管壁的磨擦及损伤。棉棒只压迫了皮肤的针眼而未压迫静脉壁的针眼,易造成静脉壁针眼渗血。在寒冷季节受术者穿衣较多,尤其是袖口有松紧带者,当袖口拉起至上臂时,如同上血带使局部受压。另外拔针后短时间内术侧过度用力,均可使静脉压力升高,也是穿刺拔针后皮下渗血甚至形成血肿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卢庆菊 《黑龙江医药》2001,14(3):248-249
关于静脉穿刺曾进行了无数探讨,但对其拔针方式却缺乏探究。为此我们对200例患者采用了先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后拔针即传统拔针方式和先拔针后用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的无痛拔针方式两种不同方法拔针。结果后一方法可明显减轻疼痛,甚至达到无痛拔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例均为近1年来接受静脉穿刺的住院或门诊清醒患者,男92例,女118例,年龄12~65岁之间。1.2 方法为避免不同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不同,以及新  相似文献   

9.
拔除静脉穿刺针是护理最常见的操作。常规拔针可致局部疼痛,为减轻疼痛,我室总结出一套拔针时不痛的方法,现将此法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分组为使病人能准确表达拔针疼痛程度,选取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静脉穿刺病例,共计1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89例,试验组10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等情况大致相同。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拔针方法,试验组在左手示指或中指指甲用适当的力横切距穿刺针尖近心端5厘米处同时拔针。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病人在拔针时的疼痛表现程度分为四级:0级在拔针时没有疼痛反应;Ⅰ级呼痛或发出疼痛的声音;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经过临床实验,总结了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对照.为推广新法拔针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方法通过对60例门诊静脉输液病人的观察分析比较两种拔针方法对同体上肢血管的损伤性改变.结果结果表明,"无论是疼痛反应、针眼出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管周围皮下出血、血管壁完整性的破坏及血管外红细胞渗出,有时出现静脉炎,还是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厚等."新法拔针"的病理变化明显轻于"旧法拔针".结论通过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对照观察,从而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新法拔针"技术提供了客观的病理学依据.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由于静脉穿刺而引起的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输液是临床治疗、抢救、康复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拔针时按压的方法不对、按压的时间不足、按压的面积太小、按压的压力不够常引起皮下出血、淤血、疼痛等,使下一次的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笔者总结了静脉输液拔针后的按压时间、按压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许多护理工作者对静脉穿刺拔针方法的研究,对避免静脉穿刺后拔针不当致针眼出血、皮下出血、血肿和瘀血等局部组织血管损伤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经过临床实验,总结了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对照。为推广新法拔针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方法 通过对60例门诊静脉输液病人的现察分析比较两种拔针方法对同体上肢血管的损伤性改变。结果 结果表明,“无论是疼痛反应、针眼出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管周围皮下出血、血管壁完整性的破坏及血管外红细胞渗出,有时出现静脉炎,还是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厚等。”“新法拔针”的病理变化明显轻于“旧法拔针”。结论 通过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对照观察,从而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新法拔针”技术提供了客观的病理学依据。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由于静脉穿刺而引起的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静脉穿刺后两种拔针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瑛 《中国医药指南》2012,(31):184-185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所引起的疼痛反应及皮下淤血情况。方法将8080例体检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先拔针后按压法和传统的拔针方法,并且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先拔针后按压法引起的疼痛和淤血情况明显低于传统的拔针方法。结论先拔针再按压法能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淤血。  相似文献   

15.
静脉穿刺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抽血等.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往往重视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率,忽视穿刺后病人的点微感受及技术性引起的局部不适,如穿刺时局部疼痛明显,输液过程中局部一直胀痛不适,拔针后局部瘀血、疼痛等.为了缓解这些不适,我们通过临床体验、观察和实践,有如下体会.1 穿刺前选准进针点,既便于穿刺,又便于固定,使病人舒适.除穿刺技术熟练、穿刺针头的大小选择合适外,穿刺时应注意尽可能使进入皮下和血管的钟梗短一些.也就是进什要“线”,但又不滑出血管,也即针尖进入皮下后很快进入血管,进针一般以不超过1/2针梗为佳.这样可减小针梗对局部皮肤和血管壁的张力,从而减轻或缓解静脉穿刺时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按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不仅应重视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也应重视在输液完毕时”无痛性”拔针和拔针后“无瘀血”。拔针按压不当不但给患带来痛苦,而且给下次穿刺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老年及慢性病需长期静脉给药治疗的患。我们对静脉输液患输液完毕时采用新式拔针按压法,并与传统的拔针按压法进行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24例患者血管造影静脉穿刺拔针的现宏和调查,得出拔针时轻压穿刺部位,拔出后紧压穿刺点,辅以心理护理,心理暗示,可减轻拔针疼痛或达到无痛拔针的效果.l资料与方法1.l临床资料选择199ops~1999DI受静脉推注的清醒患者324例,男128例,女196例,年龄19-68岁,随机分成两组,均为162例.1.2实验方法与判定标准两组使用相同的注射器及外头,均为_L肢前臂或子背静脉穿刺.部位的技计,操作全部由向一人进行.实验组,用右手轻利胶布,左手轻压穿刺点,并与患者交谈,分散注意力,增加信任度,快速拔出针头后,再紧压穿刺点.…  相似文献   

18.
牛瑞红 《医药世界》2010,12(1):25-26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部位拔针止血新方法,防止穿刺血管及周围皮肤瘀斑发生,减轻疼痛,保护血管,利于血管的重复利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1200例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拔针后手放松迅速垂直举高上臂为实验组;采用消毒棉按压针口处为对照组。1.5min后对比两组所得结果。结果:实验组拔针后,针口处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发生。结论:实验组拔针止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后,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对献血者造成的影响。方法A法是先用无菌棉球盖在穿刺点上,拔针时按压住穿刺点,然后迅速拔出针头。B法先用创伤愈合海绵盖在穿刺点上,不加压力,迅速拔出针头后,立即按压住穿刺点上。结果A法拔针对献血者造成的疼痛明显,出血、瘀血、血肿、渗血、血管阻塞发生明显多于B法。结论静脉穿刺后,建议用B法拔针,并用创伤愈合海绵覆盖针眼,可加速创面愈合,并起到保护针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珊珊  章萍  付小鸥 《江西医药》2001,36(5):397-397
穿刺后拔针方法的不同,往往会使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血管损伤.目前,<基础护理>教材中介绍的静脉穿刺拔针法为"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迅速拔出针头[11]",但对拔出针头的方法却没有明确规定.我们通过临床试验与观察,认为将头皮针的针翼逆时针转动90°,然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手持针翼平贴皮肤快速拔出针头,病人的疼痛明显减轻,血管损伤也显著减少,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