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寒凉类外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分析,为研究寒凉类的临床外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以《中药学》本科教材为参考依据,以临床确有报道为出发点,选取有外用方法记载的寒凉类中药202味,以其四气、五味、功效、用法等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  相似文献   

2.
温热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热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4味温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以圆柱体最多,25例,占21.9%;片状12例,占10.5%;圆球状11例,占9.6%;卵状和块状各9例,分别占7.9%;椭圆形8例,占7.0%;其余形状分布较为分散.在颜色方面,以红色最多,45例,占39.5%;黄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绿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在气味方面,以香气为主,62例(包含微香),占54.4%;气微28例,占24.6%;无臭13例,占11.4%;特异7例,占6.1%;微腥4例,占3.5%.味道以辛(包括微辛)最多,36例,占31.6%;苦(包含微苦)35例,占30.7%;甘(包含微甘)19例,占16.6%;咸(包含微咸)5例,占4.5%;酸(包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涩3例,占2.6%;麻1例,占0.9%.在质地方面,硬(包括较硬,坚实)占39.4%;脆占24.6%;体轻占12.3%;体重占3.5%;松占2.6%;韧占5.3%.结论:温热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红色、气香、味辛、质地坚硬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药"发物"的性味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探究其内在规律。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及生物统计学方法,以《中华本草》、《食疗本草》为参考依据,从临床确有报道出发,选取80种"发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四气分布:性温25例(31.25%);性平22例(27.50%);性寒16例(20.00%);性凉13例(16.25%);性热4例(5.00%)。②五味分布:甘味64例(80.00%);辛味13例(16.25%);酸涩味13例(16.25%);咸味12例(15.00%);苦味3例(3.75%)。③分类分布:蔬菜类22例(27.50%);海腥类18例(22.50%);果品类14例(11.25%);禽畜类9例(11.25%);食用菌类4例(5.00%);谷物类4例(5.00%);豆类4例(5.00%);其他类5例(6.25%)。④性味组合分布:温甘类17例(21.25%);寒甘类9例(11.25%);温辛类8例(10.00%);寒咸类5例(6.25%)。结论:中药"发物"以甘味为主,温甘类"发物"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不适于阴虚火旺、气虚、脾胃湿热者;寒甘类"发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生津的功效,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者忌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查阅及整理,对寒热中药外用治疗口腔溃疡进行回顾与思考。方法:以CNKI,VIP数据库为依据,以口腔溃疡、中药外用、复方、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为关键词,查阅数据库中近10年的相关文献,对单味药及复方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外用治疗口腔溃疡的寒凉中药包括草珊瑚、青黛、白及、枯矾;温热中药包括细辛、吴茱萸、丁香、蜈蚣。复方中药主要有溃疡散、冰硼散、双黄连粉等,其方法以局部涂抹、穴位贴敷为主。结论:从寒热药性角度,对中药外用治疗口腔溃疡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将为临床治疗口腔溃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药外用剂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用制剂的特点在于给药途径不通过胃肠道 ,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 ,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胃肠道的破坏作用 ;外用制剂不通过注射给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药物经皮肤或粘膜给药 ,可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既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又可透过皮肤或粘膜达到全身的治疗目的 ,同时 ,以外用形式给药方法简便 ,患者容易接受。因此 ,外用给药新剂型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 ] 。  中药外用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可供查验的历史资料看 ,中医应用最早的剂型就是外用剂型。在距今 170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在寻觅食物、与…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1):221-229
中药外治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程度高等优势,但仍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以"中药"、"外用"、"不良反应"等为关键词,搜索1990年~2019年国内报道的有关中药外用不良反应事件,整理其用药情况(所用药物、性味归经、外用说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现、诊断、累及系统等),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中药临床外用的药物警戒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骨伤、风湿、外感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较为常见。许多中药外用,如煎水洗浴、外敷等,有镇痛、镇静和麻醉功效。但临床观察发现,外用中药止痛时,须辨证选药、定位,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种子类中药药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类中药约占中药的87.5% [1],显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植物的不同部位特征明显,化学成分炯异,因此了解植物不同部位的中药学特征对深入研究中药及开发新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分析以种子入药的中药特性,发现了有价值的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样本选择 分析样本选自《中国药典》(一部) 2 0 0 0年版[2 ]所载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计417味。1.2 分析方法 上述中药按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藤类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生境、入药部位和性味功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藤本类植物的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部分常用藤类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生长习性进行统计。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藤类来源中药共48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生境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藤类来源中药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科属中,防己科>薯蓣科>豆科>葫芦科>木通科;在性味中,寒>温>平>凉>热,苦>甘>辛>酸;在归经中,肝>肺>心>脾>胃=膀胱=肾>大肠;在入药部位中,根及根茎>藤茎>果实种子>花>维管束=全草;在生境分布中,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在中药学分类中,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0.
疫病的主要病因是秽浊,因此芳香防治很关键,芳香类中药外用以防治疫病由来已久。诸多临床研究证实芳香外用可以起到防治传染病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得出,芳香外用中药可分为11类:悦脾开胃、化湿泄浊、疏肝理气、活血调经、逐秽辟疫、解表透邪、开窍醒神、通络止痛、温里散寒、清热解毒、祛风杀虫。芳香外用分别通过传统中医机制和现代医学机制起效。芳香外用可与现代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发新的产品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用中药剂型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方法 对外用中药剂型定性、定量方法归纳分析.结果 在外用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应用最多的是薄层扫描法、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研究质量标准的重要方法.结论 通过对近几年外用中药制剂总结,提出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和临床标准的必须性.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药外用疗效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外用疗效的因素。方法:从中药材品种、质量及配伍、制剂因素、外用方法、辨证用药、不良反应、外用不足等方面来探讨中药外用疗效的思路。结果:中药来源、加工配伍、剂型及赋形剂、外用方法、辨证用药、外用的不良反应及不足等是制约和提高中药外用疗效的重要方面。结论:发展外治理论,探索外治机制,把特色现代外用剂型用于中药,突出中药外用的特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搜集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外用复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4年1月-2015年3月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搜索到的国内有关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临床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有效文献共62篇,中药外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主要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补益肝肾为主,性味归经主要以温平、辛苦甘、肝脾肾经为主。结论:中药外治法在局部疗效上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对外用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规律初步探索,以期找出更有效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柱前衍生化反应和HPLC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并采用UV法测定色氨酸含量;利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统计识别模型,并进一步识别氨基酸的寒热表征。结果:建立基于18种氨基酸含量的寒热药性数学Fisher判别函数,6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判别正确率达到82%。以SVM为最佳模型得出氨基酸HPLC分析的寒性标记为:Glu、Gly、Arg、Thr、Ala、Tyr、Val、Ile和lys;热性标记为:Asp、Ser、His、Pro、Met、Cys、Leu、Phe和Trp。结论: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医院清热中药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使用清热中药的患者病历672例,对其基本情况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清热中药的临床药理作用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672例患者中,272例用于治疗炎症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有效率为100%;120例用于抗肿瘤和解热,有效率为86.7%;220例用于清热利湿治疗,有效率为86.4%;60例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结论:清热中药在抗菌、解热、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穴外敷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8月本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氟西汀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穴外敷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抑郁自评分(SD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7%,治疗组有效率为90.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与SD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外敷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确切,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热熥结合竹罐疗法治疗颈椎病疗效。方法:全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6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敷热熥结合竹罐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疗程平均为(8.15±2.32)天;对照组总有效率58.46%,疗程平均(13.25±4.62)天。结论:运用中药外敷热熥法并结合竹罐疗法治疗颈椎病有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外用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治慢性湿疹有效的中药及剂型。方法:归纳、统计近年来外治慢性湿疹的中药及剂型。结果:近年来外治慢性湿疹出现频数最多的中药有苦参、冰片、黄柏等,使用最多的剂型有洗剂、软膏等。结论:开发更有效的中药复方,丰富中药外治剂型存在着极大的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治疗口疮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中主治口疮的外用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口疮的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213首口疮外用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7个、新处方7个.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能很好的应用于方剂用药规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是世界性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传统西医治疗有明显副作用,中医外治法在高血压病治疗护理方面效果良好,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