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槐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波谱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确证。结果 从槐种子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结构确证分别为:染料木素7-O-β-D-葡萄糖苷-4′-O-β-D-葡萄糖苷(genistein7-O-β-D-glucopyranoside-4′-O-β-D-glucopyranoside,Ⅰ),染料木素7-O-β-D-葡萄糖苷-4′-O-[0633-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genistein7-O-β-D-glucopyranoside-4′-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Ⅱ),鸢尾苷元(tectorigenin,Ⅲ),鸢尾苷(tectoridin,Ⅳ),1,6-二-O-没食用酰基-β-D-葡萄糖(1,6-di-O-galloyl-β-D-glucose,V),没食子酸乙酯(ethyl gallate,Ⅵ)。结论 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抗炎镇痛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运用UV、IR、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东莨菪苷(scopol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其中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苏门白酒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苏门白酒草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Ⅰ)、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Ⅱ)、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Ⅲ)、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苷(Ⅳ)、4′-羟基黄芩素(Ⅴ)、金合欢素-7- O-芸香糖苷(Ⅵ)、金圣草黄素(Ⅶ)、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Ⅸ)、( 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 )-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烷酰胺(Ⅹ)、天师酸(Ⅺ)、菠甾醇(ⅩⅡ)。结论 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和Ⅸ~Ⅺ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Sephadex LH-20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正丁醇部位得到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海生菊苷)(Ⅰ)、6-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Ⅱ)、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七叶苷(Ⅵ)、(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异戊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Ⅹ)、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Ⅺ)、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Ⅻ)。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中除海生菊苷和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外,其他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芫花(Daphne genkwa)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色谱技术对芫花醇提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芫花素(genkwanin,1)、3′-羟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nin,2)、芹菜素(apigenin, 3)、山柰酚-3-O-β-D-(6″-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6″-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4]、芫根苷(yuenkanin,5)、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6)、木犀草素-7-甲氧基-3′-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methylether-3′-O-β-D-glucoside, 7 )、芫花素-5-O-β-D-葡萄糖苷(genkwanin-5-O-β-D-glucoside,-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结论: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 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枳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应用波谱技术和化学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自枳实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3,5-二羟基苯基1-O-(6′-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5-dihydroxyphenyl1-O-(6′-O-trans-feruloyl)-β-D-glucopyranoside,]、橙皮素(hesperetin,)、4′,5,7,8-四甲氧基黄酮(4′,5,7,8-tetramethoxyflavone,)及柠檬苦素(limonin,)。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对叶大戟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叶大戟(Euphorbia soror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硅胶、Sephadex LH-20及C18柱等层析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对叶大戟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kaempferol3-O-(2″-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6″-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2),apigenin7-O-(3″-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3),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kaempferol3-O-β-D-galactopyranoside,4),麦黄酮(tricin,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7),7α-羟基谷甾醇(7α-hydrositosterol,8),(22E,24R)-24-methyl-5α-cholesta-7,22-diene-3β,5,6β-triol(9),β-吲哚酸(β-indole carboxylic acid,10),胸腺嘧啶(thymine,11),腺苷(adenosine,12),尿嘧啶(uracil,13),尿苷(uridine,14)和丁香苷(syringin,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西产假奓包叶进行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鞣花酸类衍生物6个,为鞣花酸(ellagic acid,Ⅰ)、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methylellagic acid,Ⅱ)、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Ⅲ)、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Ⅳ)、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Ⅴ)、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Ⅵ);吡啶酮生物碱化合物1个,为蓖麻碱(ricinine,Ⅶ);香豆素化合物2个,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Ⅷ)、东莨菪苷(scopolin,Ⅸ);酚酸类化合物3个,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Ⅹ)、阿魏酸(ferulic acid,Ⅺ)、原儿茶酸(vanillic acid,Ⅻ)。结论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蒙古黄芪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蒙古黄芪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Ⅰ)、(3R)-8,2′-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烷[(3R)-8,2′-dihydroxy-7,4′-dimethoxy-isoflavane,Ⅱ]、毛蕊异黄酮(calycosin,Ⅲ)、(6aR,11aR)9,10-二甲氧基紫檀烷-3-O-β-D-葡萄糖苷[(6aR,11aR)9,10-dimethoxypterocarpan-3-O-β-D-glucoside,Ⅳ]、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7,2′-di-hydroxy-3′,4′-dimethoxy-isoflavane-7-O-β-D-glucoside,)、芒柄花素-7-O-β-D-葡萄糖苷(formononetin-7-O-β-D-glucoside,Ⅴ)、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calycosin-7-O-β-D-glucoside,Ⅵ)、红车轴草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pratensein-7-O-β-D-glucoside,Ⅶ)和染料木苷(genistin,(Ⅸ))。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黄芪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化合物~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新疆一枝蒿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色谱法分离一枝蒿中的化合物 ,并采用波谱法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新疆一枝蒿中分离得到 5种化合物 :一枝蒿酮酸、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与胡萝卜苷。 结论:木犀草素及紫花牡荆素为新疆一枝蒿中首次分离得到并详细报道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验证CodA基因是否适宜作为有效的青蒿基因打靶负选择标记。方法用PCR法扩增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odA,经克隆和测序后插入植物基因表达载体pROK,并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pAL4404)中。以共培养法转化青蒿叶盘,在添加25μg/mL卡那霉素(Kan)的N6培养基上选择青蒿转化愈伤组织并再生绿芽。将Kan抗性转基因青蒿芽转植到含有500μg/mL5-氟胞嘧啶(5-FC)和25μg/mLKan的MS培养基上继续培养2周。结果转基因青蒿芽全部死亡,而未转化青蒿芽仍正常生长,表明导入CodA基因的青蒿细胞已赋予其预期的负选择表型。经RT-PCR检测,转基因青蒿芽显示CodA阳性扩增带,而未转化青蒿芽无此特异扩增带。这一结果显示,CodA基因已在青蒿细胞中转录生成相应的mRNA,从而进一步印证了表型检测结果。结论CodA基因可作为有效的青蒿基因打靶负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3.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植物黄花蒿进行进取研究,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及时间对青蒿素收率的影响。萃取产物经简单的分析后得到纯度≥95%青蒿素产品,经TLC、IR、MS^HNMR和^13CNMR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影响青蒿丛生芽诱导因素进行基础性研究。方法 把常规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调控青嵩中次生代谢产物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代谢。结果 青蒿的基因型,激素和基本培养基对丛生芽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而光强在1000~6000 1x和温度在20℃~30℃对丛生芽的发生影响不大;在5种基因型的青蒿中,025丛生芽的诱导率最高;诱导丛生芽的激素组合是6-BA 2.0mg/L和NAA 0.15mg/L;另外,离子在青蒿丛生芽的诱导和青蒿素的生物合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论 组织培养条件下,青蒿丛生芽的诱导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可以通过理化因子有效地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野艾叶中桉油精的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艾叶中桉油精的含量。色谱柱为安捷伦DB-5毛细管柱(30.00 m×0.32 mm,0.25μm),载气为99.99%高纯氮气,流速0.6 m L/min;氢气流量30 m L/min,空气流量350 m 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5∶1,进样量1μL;进样口温度23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60℃,以每分钟5℃升至210℃,保持5 min。结果桉油精回归方程为Y=3471.49X+13 424.5(r=0.9998),线性范围为33.02~412.70μ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7%; 10份样品中,桉油精含量最高0.060%、最低0.020%。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经方法学验证,本法可用于野艾叶中桉油精的含量测定,建议修订野艾叶质量标准时,将桉油精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增强青蒿的特异药理活性,探讨人β-趋化因子RANTES基因在青蒿细胞中表达的可能性。方法 将克隆的RANTES基因经Ti质粒衍生的双元表达载体pRPKII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通过叶盘共培养法已获得一批表现卡那霉素抗性的转基因青蒿植株。结果 PCR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表明,RANTES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青蒿基因组中;RT-PCR、Northern印迹、Western印迹杂交结果证实,RANTES基因已在转基因青蒿植株中成功表达。结论 首次报道了RANTES基因在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的表达,为基因工程改造青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青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并为工业化提取青蒿素建立快速测定原料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使用超声提取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提取工艺,制得样品溶液;含量测定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68∶32),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结果青蒿素在1~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9%,RSD值为1.34%(n=6)。结论本提取工艺简便易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青蒿素工业化提取原料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蒿属植物在世界各国胃肠道疾病传统防治中有广泛应用,现代药理研究验证了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异泽兰黄素、dehydryleucodine等的临床前及临床治疗效果。艾蒿、茵陈等蒿属植物是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然而,国内对其在胃肠道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相对滞后。主要综述了蒿属植物在胃肠道疾病防治中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蒿属植物的创新应用及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叶面喷施稀土元素镧对黄花蒿植株光合作用及青蒿素积累的影响。方法 采用 LI-6400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测量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叶片净光合速率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采用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 Fv/Fm、Fv/Fo 等荧光参数,采用 UPLC 法测定青蒿素量,使用 SPSS 13.0 分析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同浓度 LaCl3 处理 22 d,黄花蒿地上部分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变化;20~80 μmol/L LaCl3 处理促进青蒿素积累,而 160 μmol/L 处理抑制其积累;20~80 μmol/L LaCl3 处理表现出促进 Pn的优势,而 160 μmol/L 处理 Pn 低于对照;20~80 μmol/L 处理 2 d 后,Fv/Fm、Fv/Fo 显著提高,160 μmol/L 处理 2 d,Fv/Fm 显著提高,Fv/Fo 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适宜浓度 (20~80 μmol/L) LaCl3 可促进黄花蒿体内青蒿素积累及提高 Pn,Pn提高可能与 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及 PSⅡ潜在活性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韩茵陈等3种药材基源rDNA内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亲缘关系相近的茵陈类药材DNA分子鉴定方法;找出中韩两国茵陈药材在遗传学上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对3种茵陈(茵陈蒿、韩茵陈和白莲蒿)进行鉴别.从3种茵陈的组织材料中提取DNA,扩增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和5.8 s的序列.对扩增产物进行了DNA序列分析.结果:韩茵陈、白莲蒿在PCR产物凝胶电泳图谱上有明显差异,且DNA序列分析结果差异为3.96%,韩茵陈和茵陈蒿在遗传学上存在差异.结论:用rDNA的ITS序列分析法鉴别茵陈类药材,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