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味叶下珠在亚洲的传统应用及开发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苦味叶下珠的传统功效及临床应用,并就苦味叶下珠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苦味叶下珠中多酚类成分的HPLC/MS/M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苦味叶下珠中多酚类成分HPLC/MS/MS的测试方法。方法:利用RP-HPLC线性梯度洗脱筛选最佳测试条件,并应用LC/MS/MS技术指认图谱中的主要色谱峰。结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苦味叶下珠多酚类成分HPLC/MS图谱,其中9个色谱峰被指认。结论:用文中的最佳分离条件可较全面地反映苦味叶下珠中的多酚类成分,为苦味叶下珠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苦味叶下珠家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苦味叶下珠野生变家种栽培习性及种植技术进行研究。方法观测种子发芽、出苗、有性繁殖及大田病虫害防治。结果苦味叶下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人工栽培,人工种植以种子繁殖为主。结论人工种植苦味叶下珠,周期短,效益高,是热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项目。  相似文献   

4.
 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治疗动物实验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病人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苦味叶下珠还有保护肝细胞损伤和预防肝癌发生的作用。本文就其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苦味叶下珠不同制剂对鸭体内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林  梁睿敏  刘斌 《中草药》2006,37(6):910-912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Schum.etThonn.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味苦、性凉,具有清肝明目、收敛利水和解毒的功效[1]。1982年印度学者Thyagajan等首次报道苦味叶下珠体外对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灭活作用[2],引起国内外研究的热潮,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乙肝药物。苦味叶下珠含有大量化合物,主要包括酚类、三萜类及生物碱类物质[3],初步研究表明鞣质为主要活性成分,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有关苦味叶下珠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结论不一,药材的产地和制剂都对活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此进行系…  相似文献   

6.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作用。方法 用水解蛋白冻肉汤和血平板培养基测定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值。采用菌落法绘制时间 -杀菌曲线。结果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为 4 .6 4mg/L ,MBC为 9.2 8mg/L。结论 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取物低浓度时为抑肺炎克雷伯菌作用 ,高浓度时为杀肺炎克雷伯菌作用。粤东沿海苦味叶下珠醇提物对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性肺部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珠子草(Phyllanthus niruri Linn)又名霸贝菜、月下珠,国外又称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 Linn),滇南傣族民间称"水米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  相似文献   

8.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nirurjLinn)又名霸贝菜、月下珠,苦味叶下珠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药用全草,有利水通淋、苦补健胃、收敛止痢、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止咳平喘、祛痰通经、催乳、清肝明目的功能。主治肾炎、结石、性病、黄疸、发热、肿痛、毒蛇咬伤、咳嗽、肝炎、眼炎、疥癣等。目前市场紧缺,现将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生长习性苦味叶下珠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西双版纳生长,在500~1000m海拔上生长比较好,西双版纳春、夏、秋三季都有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土壤深厚、肥沃、含腐植质多,熟化程度高,砂性大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苦味叶下珠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戟科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全草,为云南省傣族民间常用治黄疸、肝炎、痢疾等的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有明显的抗肝病毒作用.2000年药用植物所云南分所开始试种.前文曾报道了苦味叶下珠种子发芽试验[1],本文介绍本种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不同批次苦味叶下珠胶囊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测定6批苦味叶下珠胶囊中原儿茶醛的含量。采用ZORBAX C18(2.1×100mm,3.5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5∶95),流速为0.2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为30℃。结果:原儿茶醛在0.027~0.0860μg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59%,RSD为1.67%(n=6)。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462X-10.4119(r=0.999 8)。6批苦味叶下珠胶囊中均能检出原儿茶醛,含量差异不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苦味叶下珠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方苦味下珠胶囊(KWYZ)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Cl4)、D-氨基半乳糖胺(D-GaLN)所致小鼠肝损伤模型,以乙肝宁为对照药,观察KWYZ的保肝作用。结果:KWYZ能改善肝能的损害程度,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论:复方苦味叶下珠具有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小儿感染乙肝病毒易致慢性乙肝携带者或慢性乙肝,因此防治小儿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临床上有效药物较少。国内外诸多的药理研究表明:苦味叶下珠具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有望成为有前途的抗HBV药物。我们以苦味叶下珠为主药经现代制备工艺制备成复方叶下珠口服液,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处方苦味下珠250g、黄芪250g、当归50g,共制成1000ml。2制备方法(1)取处方量的各生药加水适量,浸泡30min,后煎煮2次(4h,2h),合并煎液,…  相似文献   

13.
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伟 《中草药》2012,43(1):23-26
目的对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20柱色谱、重结晶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提取分离苦味叶下珠的化学成分,采用UV、IR、EI-MS、1H-NMR、13C-NMR、HMQC及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苦味叶下珠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1~3,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对羟基苯甲醛(2)、齐墩果酸(3);从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化合物4~9,分别鉴定为stigmast-5-en-3-ol,oleate(4)、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5)、胡萝卜苷(6)、芹菜素(7)、木犀草素(8)、叶下珠新苷(9)。结论化合物9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叶下珠新苷,化合物4~8为首次从苦味叶下珠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苦味叶下珠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苦味叶下珠的抗肝炎病毒、抗肝细胞损伤及预防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摄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对体内外抗病毒、临床治疗均有较好疗效。此外,苦味叶下珠还有提高免疫、保护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就叶下珠近年来的研究作简要概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对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摄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HBV)作用,对体内外抗病毒、临床治疗均有较好疗效.此外,苦味叶下珠还有提高免疫力、保护肝细胞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就叶下珠近年来的研究作简要概述,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今后对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改善肝炎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及血清标志物阴转,已有文献报道,但其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尚未见报道。笔者采用苦味叶下珠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2例,观察其疗效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我院门诊及住院  相似文献   

18.
苦味叶下珠种子发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 amarus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草本植物,以全草入药,体外能灭HBsAg,有明显抗肝病毒作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有较丰富的野生资源,为当地傣族民间治疗黄疸、肝炎、痢疾、毒虫咬伤等疾病的传统草药.  相似文献   

19.
苦味叶下珠,叶下珠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抗病毒、保肝、镇痛、降压、抗肿瘤等方面对苦味叶下珠、叶下珠的药理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叶下珠属植物抗乙肝病毒的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窦志华 《中成药》1998,20(3):46-47
大戟科叶下珠属(又名柚柑属)植物全世界有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诸省[1].该属植物大多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早在两千多年前印度民间就开始使用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a-marus,以下简称苦下珠)治疗黄疸及肝脏疾病[2],祖国医学也有用叶下珠(PhyllanthusUrianriaL,(又名珍珠草)治疗肠炎、痢疾、肝炎、肾炎等疾病的记载[3]。自1982年印度学者Thyanarjan等首次报道珠子草(PhyllanthusniruriL.后经证实与苦下珠是同一植物[2]体外抗乙肝病毒(HBV)有效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