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阴两虚,阴虚燥热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之根本;痰浊瘀血是发病关键,宜从气阴两虚,痰浊瘀血治疗。  相似文献   

2.
从痰瘀致毒探讨中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痰瘀致毒导致中风发生的机制,从痰浊和瘀血的相互关系,痰瘀互结成为中风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致毒是中风发病的关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降痰化浊是临床治疗中风的主要法则等方面加以系统论述.探讨了痰瘀致毒与中风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44-946
肺间质纤维化(PF)作为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的呼吸系统疑难杂症,西医对于PF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明确。中医虽已明确痰浊之邪是影响PF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但历代医家对于痰浊病理与PF之间的具体论证少之又少。文章通过阐述现代生活中人们痰浊之邪易感之由、痰浊病理与PF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中西医治疗中的密切关联,来论述PF为何与痰浊有关以及痰浊如何影响P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15)
痛风中医根据其主症、发病阶段的不同而命名,临床表现为急、慢性关节炎时,属于中医"浊瘀痹""热痹""着痹""历节病""白虎风""痛风"等范畴。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在于人体正气不足,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蕴,痰浊瘀毒。痰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导致痛风的发作。此病以正亏于内、肝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病基础,而痰浊毒瘀贯穿始终,决定痛风病理转归。临床健脾化痰,滋补肝肾,益气通络,兼顾解毒益肾,泄浊通络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痰浊之邪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证候要素。痰浊所致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可进一步导致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DIED)的发生,因此临床中应重视DIED发病的痰浊病机。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治疗当重视祛痰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浊由脏腑气血失和、津液代谢失常而致。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痰浊尤与脾虚肾亏最为相关。另外,瘀血内阻日久,影响津液输布,亦可化生痰浊。临证之时,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祛痰之法,并综合益气、补肾、祛瘀、清热、温阳等法,方可取得良好效果。基于脾、肾在痰浊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故尤当重视健脾益气、补肾固元,以治其根本而绝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7.
介绍国医大师张琪教授运用礞石滚痰丸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癫狂验案1则,认为神志病发病最常见病邪是痰浊,痰浊易与热邪合为痰热甚至是痰火,故予两方合方清降痰火,并佐以理气、活血之法.  相似文献   

8.
从痰浊角度探析久聋的发病及治疗。认为久聋发病以脾、肾、肝虚损为本,痰浊凝聚耳窍,同时兼夹湿邪、瘀血,肝气郁滞为其重要的发病因素;治疗以五苓散、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化痰泄浊、通利耳窍,佐以活血通络、调肝行气,扶正以健脾补肾益肝为主。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老年人血浊发病的病因病机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认为老年人血浊的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机体衰老造成的五脏虚损是其根本原因,具有易致痰致瘀、变证繁多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浅谈从脾虚生痰生瘀论治高脂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虚可以产生痰浊、瘀血,痰浊、瘀血以及痰瘀互结,又能使血脂升高,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中医证候角度看,高脂血症是一种本虚标实病证。本虚在脾虚与肾虚,而标实则在瘀血与痰浊。本文就脾虚生痰瘀在高脂血症中的发病机理作一探讨。以冀从理论源头把握中医诊治高脂血症的脉搏。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痰与肺癌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痰浊阻肺是肺癌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治疗肺癌应以治痰为先,通过辨痰论治肺癌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久病从痰瘀辨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糖尿病 ,属中医消渴范畴。笔者则从痰浊、血瘀两个方面辨治糖尿病久病。1 从痰浊血瘀辨治糖尿病久病的理论依据1 1 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痰浊导致消渴的发病 ,过食肥甘导致中焦失于健运 ,谷反为滞 ,湿浊内生 ,阻于络道 ,影响津液化生及输布 ,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有“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发为消渴”之说。痰浊还贯穿消渴的整个病程 ,并在病程中滋生痰浊。消渴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 ,气虚不能推动津液的运行 ,津液停而为痰 ,(脾 )气虚不能运化水湿 ,蕴而为痰 ;且久病其气更虚 ,精微物质不能上…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中医证型与GNB3基因C825T多态性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证型中的血瘀证、痰浊证、非痰非瘀证与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多态性发病和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方法检测22例血瘀证、23例痰浊证、22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GNB3基因型,同时检测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等指标。结果: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与GNB3基因825TT基因型相关,与其它证型及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痰浊证与血瘀证比较,痰浊证TT基因型携带率高于血瘀型,但是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NB3基因825TT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各种内外因素使津液变异和转化成为痰浊。痰浊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痰浊内生转化为毒的过程即是痰毒转化的过程,是肿瘤发病的核心环节。从恶性肿瘤的痰毒病机出发,结合炎-癌转化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现代研究,探析从内外因致使津液代谢紊乱到痰浊内生,进而搏结成块,痰毒转化形成癌肿的过程。立足于痰毒转化这个核心进行遣方用药,既能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也能丰富和扩展痰证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百病多由痰作祟。胸痹心痛的发病多与痰密切相关。本文具体介绍刘玉洁教授从寒痰凝滞,痰浊痹阻,气虚痰阻,气血虚损、痰瘀交阻辨证,从痰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酒精性肝病(ALl))的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水、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全面解释。以浊邪理论研究ALl)。使其病理机制更为深入和细化,也与现代相关研究认识更相符。基于中医学浊邪理论审视ALD的发病机制,可以发现,浊邪可以因饮酒而产生,进而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与痰、湿、毒、瘀等相搏结为患。ALD的三种病理表现,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可以认为是浊邪蕴结,与痰、湿、毒、瘀等相互影响,戕害机体脏腑的功能和结构.病变不断演化加重的过程。治疗上,应重视化浊、泄浊法则的运用。以“浊”立论为辨治现代病之需要。浊邪概念及内涵的明确,有利于深入探讨ALD等复杂性病证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为脾肾两虚,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老年性痴呆主要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有关,继而因虚致瘀、因虚生痰,痰瘀互阻日久化毒,瘀血、痰浊、毒邪既是脏气虚衰的结果,又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是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根源.  相似文献   

19.
认为脾肾两虚、痰浊瘀阻是代谢综合征(MS)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痰浊瘀阻贯穿于MS的始终,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胰岛素抵抗(IR)是MS各种症状的‘共同土壤’"的认识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中风痰浊致病的理论根源,认为痰是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祛痰法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并提出治痰8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