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小细胞癌是临床上极为罕见且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早期易转移,预后差.该疾病的确诊包括病理和免疫组化,免疫组化中多种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子宫内膜小细胞癌的阳性率.子宫内膜小细胞癌的诊断应结合光镜及电镜镜下表现,两者均符合小细胞癌的特点,并联合免疫组化,排除子宫内膜其他类型的肿瘤,排除其他部位小细胞癌的转移,上述条件同时满足,方可确诊.本文报道病例 1 例,旨在为以后临床中相同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背景:生殖道外肿瘤转移形成子宫内膜息肉罕见,迄今为止仅见6例报道。病例:1例58岁女性,4年前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行手术及他莫昔芬治疗,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时,发现子宫内膜增厚,收入妇科病房,行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样本病理检查显示为一大息肉,显微镜检查示息肉基质内可见成团的印戒细胞。肿瘤细胞的GCDFP-15呈阳性,支持乳腺癌转移形成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结论:累及子宫的具有印戒细胞形态学癌,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乳腺癌转移的可能。乳腺癌转移形成他莫昔芬相关的子宫内膜息肉@Acikalin M.F.$Osmangazi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3.
虽然乳腺小叶癌主要转移至淋巴结、骨、肺和肝,但也可播散至胃肠道、腹膜和妇科器官。本文报道1例乳腺小叶癌腹腔内癌灶转移,先是转移到腹膜,随后在排除卵巢癌的腹腔镜手术后套管针穿刺部位出现腹壁侵袭。穿刺部位转移(PSM)曾发生于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卵巢癌和宫颈癌腹腔镜手术后。本例则是乳腺小叶癌转移至腹腔发生PSM的首次报道。外科医生都应该了解乳腺癌的转移模式,尤其是与组织亚型的关系。本例的报道提示PSM可以在多种妇科肿瘤中发生,其中包括乳腺癌。为除外卵巢癌行腹腔镜检意外发现乳腺小叶癌在腹腔内播散和穿刺部位转移@My…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48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的子宫内膜样癌石蜡标本及与其对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Polymer conjugate法检测Skp2和Cmyc蛋白在两种组织中表达情况. 结果 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4%和70.8%,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为2.1%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p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绝经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绝经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Skp2和Cmyc蛋白表达均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二者表达增高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60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乳腺内病变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肿瘤、腋窝淋巴结及切缘常规取材,另外在肿瘤相邻象限和对角象限的乳腺组织分别取材,同时检测肿瘤HER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60例乳腺癌均为浸润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92例,浸润性小叶癌48例,髓样癌20例。其中,6例为多发病灶,4例在肿瘤象限外发现微转移灶(直径〈2mm),12例有小叶非典型增生。淋巴结转移病例中,8例出现跳跃式转移,分别为后组、肌间组转移。结论:乳腺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HER2阳性表达密切相关,由于存在肿瘤象限外的区域微转移灶或小叶的非典型增生、腋窝淋巴结出现跳跃式转移等风险因素,对于临床需要保乳治疗的病例,应该严格控制适应证,充分考虑出现转移的风险因素,确保手术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样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术前未行放化疗的子宫内膜样癌石蜡标本及与其对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Polymer conjugate法检测Skp2和Cmyc蛋白在两种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 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4%和70.8%,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为2.1%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kp2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绝经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绝经有关(P<0.05),而与年龄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Skp2和Cmyc蛋白在子宫内膜样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Skp2和Cmyc蛋白表达均与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二者表达增高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8例的病例资料.结果 8例患者平均年龄50岁,其中5例发生在绝经前.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有5例病理报告子官内膜和卵巢同为子宫内膜样癌08例患者术后均接受化疗.全部患者随访3~66个月,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较单纯子宫内膜癌或卵巢癌发病年龄早,以内膜和卵巢同为子宫内膜样癌为主要病理类型,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化疗,该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韦海明 《医学文选》2000,19(2):141-141
乳腺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也是最常见累及皮肤的恶性疾患。乳腺癌是发生皮肤转移机率最高的肿瘤 [1 ] ,常常发生在乳腺癌的治疗之后。本文总结 32例累及皮肤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本院病理科 1978~ 1998年存档病例 ,从中选出累及皮肤的乳腺癌手术标本共 32例 ,均为女性 ,年龄 36~ 72岁。皮肤损害和乳腺实质的肿瘤均经病理证实 ,乳癌组织学类型有导管内癌 5例 ,浸润性导管癌 2 2例 ,浸润性小叶癌 3例 ,粘腋腺癌 2例 ,有 11例伴乳头 Paget′s病。 30例病人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在Ⅰ型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Ⅰ型子宫内膜腺癌石蜡标本74例,其中,癌局限在子宫内膜16例、癌侵犯肌层≤1/2 26例、癌侵犯肌层>1/2 20例、癌局部或区域转移12例,不典型增生石蜡标本16例,正常内膜石蜡标本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P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正常内膜组10%TP表达,不典型增生组34.5%TP表达,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组及内膜腺癌组比较,不典型增生组与内膜癌组比较,TP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局限在子宫内膜组和癌侵犯肌层≤1/2组分别与癌侵犯肌层>1/2组和癌局部或区域转移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P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研究42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其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子宫内膜样癌占同期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25%,患者发病年龄29~78岁,平均52.1岁。35例患者随访,5年存活率为54%。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在组织学上与卵巢其他肿瘤或转移瘤相似,应注意与浆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瘤及转移癌的鉴别。预后好于浆液性囊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研究42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及其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子宫内膜样癌占同期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25%,患者发病年龄29~78岁,平均52.1岁。35例患者随访,5年存活率为54%。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多发于中老年妇女,在组织学上与卵巢其他肿瘤或转移瘤相似,应注意与浆液性囊腺癌、粘液性囊腺瘤及转移癌的鉴别。预后好于浆液性囊腺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分析,了解两者在临床发病情况及其相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至2006年收治的247例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分成A组,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分为B组,从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组织分类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占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0.5%;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中临床分期Ⅰ期占69.3%,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的则以Ⅲ期病例为多,占61%;从组织类型来看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内膜样癌13例,透明细胞癌6例,黏液性4例,浆液性2例,而卵巢透明细胞癌病例中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类型的恶性肿瘤。结论卵巢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中早期患者比例较高,预后较好;卵巢内膜异位症恶变的诊断与组织病灶程度、临床分期可能有关,与卵巢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关系密切,内膜异位症病灶恶变可能是这两种卵巢癌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CD16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观察48例卵巢上皮性良恶性肿瘤组织中ALCAM、ER的表达情况。结果 ALCAM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中低表达(20%),在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高表达(91.3%),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ER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及内膜样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和82.6%,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LCAM、ER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远处转移等无关。ALCAM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阳性表达与ER的阳性表达有相关性。结论 ALCAM参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对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MELF (microcystic elongated and fragmented)浸润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6例子宫内膜癌伴有MELF浸润病理类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MELF浸润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类型、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年龄43~67岁,中位年龄56.5岁,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或阴道异常排液为主。1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I级合并透明细胞癌ⅠB期;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Ⅰ级ⅠB期;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Ⅰ级ⅢC期;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Ⅰ级ⅣB期。其中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5例存在脉管内转移。术后随访5~29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MELF浸润多见于较晚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多伴有淋巴结侵犯。存在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癌应尤其注意是否存在脉管累及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子宫内膜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结果。结果:18例患者确诊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时的平均年龄57.5岁。术前诊刮的准确率为64.71%单独化疗10例,放疗1例,孕激素治疗1例,放疗联合化疗4例,放疗或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各1例。行彻底肿瘤切除术患者1例。术后死亡,余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9.3个月无复发。手术未切净的5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复发。结论: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晚期病例多,发病年龄与子宫内膜样癌相仿,诊刮准确率低。治疗宜采取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以钳类为主的化疗及盆腔.阴道放疗。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16.
黎明鸾  张俊霄  杨标  欧曼颖  金松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9):1242-1243,1246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研究9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资料、分期及病理检查特点。结果:子宫内膜样癌占同期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10%,患者发病年龄35~73岁,平均50.1岁,9例患者术后均随诊,2例患者已死亡,存活时间分别为32及37个月。尚存活的7例患者中2例存活期超过5年,另5例仍再随诊。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在组织学上与卵巢其他肿瘤或转移瘤相似,病理分期指导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症 )与卵巢上皮性癌 (卵巢癌 )的关系 ,以及雌、孕激素受体、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在卵巢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对 6 3例卵巢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合并内膜异位症的情况在光镜下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 ,并用免疫组化对 6 3例病变组织作ER、PR和pS2标记。结果 :6 3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异位症者 8例 ,有 1例可直接观察到良性异位灶由非典型增生逐渐向宫内膜样腺癌过渡的形态。宫内膜腺癌合并有粘液腺癌者 3例 ,浆液腺癌者2例。瘤组织中ER、PR和 pS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8.1% (2 4 / 6 3)、4 6 .2 % (2 6 / 6 3)和 2 5 .4 % (16 / 6 3)。ER和 pS2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卵巢宫内膜样癌主要来自卵巢生发上皮向子宫内膜方向分化 ,少数病例来自于异位症病灶恶变。激素与部分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肿瘤组织行ER、PR、pS2检测 ,有助于指导对该肿瘤的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其他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随访并回顾性分析 45例原发性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 ,对病理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腹痛、腹胀、盆腔肿块为主要症状者占 73.3%。术前拟诊为卵巢内膜样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占44 .4%。根据FIGO分期 ,Ⅰ期 2 6例、Ⅱ期 6例、Ⅲ期 12例、Ⅳ期 1例。术后病理证实 ,伴子宫内膜异位症 2 8例 ,占 6 2 .2 % ;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 17例 ,占 37.8%。Ⅰ期 2 6例中伴子宫内膜异位症 19例 ;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 7例。 45例中单纯卵巢透明细胞癌 19例 ,占 42 .2 % ;混合型卵巢透明细胞癌 2 6例 ,占 5 7.8% ;其中 2 0例(76 .9% )合并卵巢宫内膜样癌 ,5例 (13.2 % )合并浆液性囊腺癌 ,1例 (3% )合并黏液性囊腺癌。结论 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卵巢透明细胞癌 ,因自觉症状明显 ,就诊早 ,容易被发现 ,故Ⅰ期病例较多。因这类患者术前常被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以对临床诊断为卵巢内膜样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必须严密随访 ,不宜一味保守治疗 ,也不宜采用穿刺抽囊液方法 ,以免遗漏可能早期发现的卵巢透明细胞癌。单纯和混合型 ,伴与不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卵巢透明细胞癌 ,预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相似文献   

19.
我院妇产科1990年1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卵巢内膜样癌20例,占同期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23.4%。按内膜样癌的组织结构将其分成四型:卵巢内膜样腺癌、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角化腺癌、卵巢腺癌。卵巢内膜样癌的组织发生可来自卵巢内的异位内膜恶变,也可直接来自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的化生。20例卵巢内膜样癌中,有2例并发子宫内膜癌占10%。卵巢与子宫同时发生类型相似的恶性肿瘤时,第二者均为Ⅰ级或非浸润性Ⅱ、Ⅲ级,则二者均为原发;当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宫颈、卵巢内膜样癌浸润卵巢没淋巴时,则不能区分二者原发或继发(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LKB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KB1在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检测CD34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表达确定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LKB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低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P=0.03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LKB1的低表达与肿瘤细胞低分化、肌层浸润≥1/2及高微血管密度相关(P=0.022,P=0.035,P=0.030)。结论LKB1能够抑制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新生血管形成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