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液血栓前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
龚波  俞菁  李雪华  李海川 《血栓与止血学》2009,15(4):173-174,178
目的 检测妊娠中、晚期糖尿病(GDM)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及其在血栓前状态(PT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妊娠中晚期糖尿病妇女各30例,以及正常妇女20例血浆标本进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S)、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妊娠中、晚期糖尿病组Fbg、vWF、D-D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中期妊娠糖尿病组Fbg、vWF、D—D(2.87±0.35mg/L、183.8%±19.5%、0.55±0.31mg/L)明显高于中期正常孕妇组(0.614-0.29mg/L、252.7%±15.2%、3.37±0.753mg/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妊娠糖尿病组Fbg、vwF:AG、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中晚期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测定妊娠中晚期糖尿病患者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展、血栓前状态的判断以及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了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46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筛选、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均显著增高(P<0.01),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在正常晚期妊娠组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T-Ⅲ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胎儿生长受限(FGR)孕妇的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FGR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检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孕妇女和FGR患者各30例的抗凝血酶(AT)、蛋白C(PC)、蛋白S(PS)、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等指标。结果 FGR组与正常晚孕组AT及PC、PS均比正常非孕组低,呈下降趋势,PC、PS的表现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T的降低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FGR组中PC含量比正常晚孕组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比较这两组的PS含量无明显区别(P〉0.05)。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FGR组Fbg、PLG、tPA、PAI-1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正常晚孕组比较,FGR组Fbg、PLG、PAI-1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正常妊娠妇女存在高凝状态,而大部分FGR患者存在明显血栓前状态。产前测定有关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FGR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围生期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栓前状态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方法 选取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 2 5 8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 2 0例及门诊体检健康非妊娠妇女 2 0例 ,分别测定各组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 - 14 0 )、抗凝血酶 -Ⅲ (AT -Ⅲ )、蛋白C系统筛选 (PCATProCGlobal)、纤维蛋白原 (Fbg)、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及其抑制物 (PAI)、D -二聚体 (D -Dimer)的含量。结果 正常妊娠时血浆内vWF ,PLG ,PAI,D -Dimer,Fbg含量升高 (P <0 0 1) ,AT -Ⅲ降低 (P <0 0 1) ,而GMP - 14 0 ,PCAT ,t-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较同龄孕产妇血浆内vWF ,GMP - 14 0 ,PLG ,PAI,D-Dimer,Fbg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PCAT ,AT -Ⅲ显著降低 (P <0 0 1) ,而t -PA则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结论 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血液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对孕产妇 ,尤其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5例如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1h、24h、3d、7d及26例门诊体检的正常妇女,分别采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C),纤溶酶(PL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A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h、24h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若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时,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后必需加强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监测。动态检测和分析这些指标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生物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3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非孕妇女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ɑ-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血酶(AT-Ⅲ)、蛋白C依赖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C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指标。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vWF含量、GMP-140、AT-Ⅲ、PLG、PAI、D-二聚体均比对照组高(P<0.01),而术后升高更明显;PCAT手术前、后均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则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提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呈血栓前状态,术后呈更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正常育龄期妇女(对照组100例),正常孕妇(实验组100例)。孕妇早、中、晚期整个妊娠期严格随访,进行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情况监测并与正常妇女对比分析差异,分析正常妊娠期血栓前状态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在妊娠早、中、晚期依次显著降低,FIB、D-二聚体在妊娠早、中、晚期依次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检测,实验组R值、K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α角、MA、CI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R值、K值较妊娠早期显著降低,α角、MA、CI较妊娠早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期孕妇TEG的R值与APTT呈现正相关,K值与血小板(PLT)呈现负相关,α角与PLT呈现相关,MA值与FIB、PLT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与传统凝血功能检测相比,TEG检测的主要参数评估孕妇妊娠期的凝血状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TEG描述和评估的是孕产妇妊娠期凝血的完整过程,能够更好的判断孕产妇的凝血状态变化,可为临床干预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孕妇不同孕期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方法 对正常未孕妇女43例,正常妊娠妇女6 870例,包括早孕者194例,中孕者515例,晚孕者6 161例,进行TEG检测。比较TEG各参数,包括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值)、血凝块生成速率(K值)、血栓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α)、血凝块最大强度(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和纤溶指数(LY30),对存在差异的参数建立相应参考区间。结果 本研究发现妊娠组与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的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各组间K、R、α、MA、CI、LY30总体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1)。妊娠期妇女较未孕组R、K值显著缩短,α角、MA值显著增大,显示妊娠期妇女为高凝状态。孕妇不同时期TEG的参考范围存在差异,可以用于动态监测整个孕期的凝血功能,从而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结论 一般人群的TEG参考区间不适用于孕妇,本研究建立的孕妇不同孕期TEG相关参数的参考区间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状态的变化.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血栓通组,B组:对照组,采用酶免法及显色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质-140(GMP-140)、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四项标志物变化.结果血栓通组患者治疗后GMP-140、PAI、vWF明显降低,而t-PA活性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各标志物变化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栓通能显著降低GMP-140、PAI、vWF,而且还能升高t-PA活性,具有调节纤溶系统功能及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与果糖胺诊断妊娠糖代谢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观察组280例,其中正常妊娠妇女222例(正常妊娠组),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患者20例(GIGT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38例(GDM组)及对照组60例孕妇的空腹血糖(FBG)、果糖胺(FRU)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GDM组和GIGT组孕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FBG和FRU水平并分析比较。结果 GDM组FBG和HbAlc水平分别为(8.50±0.92)mmol/L和(8.95±0.69)%显著高于GIGT组(5.50±0.68)mmol/L和(5.95±0.58)%、正常妊娠组(4.62±0.90)mmol/L和(5.15±0.22)%及对照组(5.29±0.87)mmol/L和(5.03±0.2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GDM组和GIGT组FR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和对照组;正常妊娠组FRU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DM组和GIGT组孕妇进行OGTT检测FRU时,糖耐量各检测时间点(空腹、1、2、3 h)FRU结果比较恒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GDM组FBG与FRU和HbAlc均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59,r=0.7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FBG与FRU和HbAlc联合检测,将更有助于妊娠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孕期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体内微量元素锌、镁、铜、铁、铅、锰的含量,探讨其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GDM孕妇和125例正常孕妇血清中锌、镁、铜、铁、铅、锰的含量。结果孕早期及孕中期GDM组血中微量元素锌、镁、铜、铁、铅、锰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GDM组血中微量元素铅、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元素铜、铁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锌、镁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晚期GDM组孕妇微量元素锌、镁、铜、铁的代谢失衡,适时监测微量元素的含量,纠正GDM患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状态,对GDM的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58-16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2012年3~12月于我院定期产检的孕妇,葡萄糖筛查确诊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组)14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组)99例,选择同期住院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2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GIGT、GDM和正常孕妇的母婴结局.结果 GIGT组和GDM组孕妇中妊高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及产前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中低血糖、巨大儿、感染、新生儿窒息、畸形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GT与GDM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相似.结论 GIGT和GDM均影响孕妇及围生儿结局,导致母婴近期远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对所有孕妇及时进行糖尿病筛查,及早发现、治疗,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能有效地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区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保健的912例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将筛查出的GDM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11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进行GDM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所有筛查对象中GDM阳性率为13.7%(125/912);BMI、高Hb血症、高脂血症、家族糖尿病史和不良孕产史与GDM发病相关联,而澳抗阳性和空腹尿糖阳性与GDM发病不存在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和高Hb血症是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区女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与孕前体重超重、糖尿病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和高Hb血症有密切关系,对具有以上四种危险因素的孕妇,应进行糖尿病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孕妇血糖血脂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产检的孕妇152例,依据有无糖尿病分成正常妊娠组(82例)和妊娠糖尿病(GDM)组(70例),另设同期在本院体检未怀孕健康妇女77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妊娠组TC、TG和LDL—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HDL-C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中GDM组TC、TG和LDL—C浓度高于正常妊娠组,而HDL—C浓度要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经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脂除HDL—C高于治疗前,其他如TG、TC和LDL—C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的血脂水平比未孕妇女高,GDM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同期正常妊娠妇女,G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同时伴有高血脂和脂代谢紊乱,GDM经治疗后血糖浓度得到明显控制,血脂紊乱得到有效纠正。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SHBG水平在各孕周及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孕妇及相应孕周正常孕妇血清中的变化,探讨SHBG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相关性。方法:通过两步法筛选出不同程度糖耐量异常孕妇做实验组,选取相应孕周孕妇为对照组,测定其空腹血糖及SHBG水平并分析数据。结果:(1)在正常孕妇中SHBG浓度在孕期比非孕期显著增加,GDM组孕妇各孕周血中SHBG浓度均明显低于同孕周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在小于妊娠24周及产后组中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在正常孕妇、单纯GCT阳性、糖耐量减低及GDM孕妇中,GDM组的SHBG浓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显著(P〈0.05);正常孕妇组的SHBG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著(P〈0.05)糖耐量异常组SHBG浓度低于单纯糖负荷试验异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妊娠早中期测定SHBG浓度可以预测GDM,产后的SHBG水平对于判断GDM的预后也有重要的作用。(2)SHBG的降低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孕期SHBG浓度的测定可以预知GDM的潜在人群,判定GDM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GDM)患者机体脂联素(ADP)及炎性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218例临床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为妊娠糖尿病组,127例同期健康孕妇为正常妊娠组,89例健康未孕妇女为对照组,比较3组脂联素、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一6(IL一6)、肿瘤坏死因子一α(TNF—α)水平及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结果: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对照组脂联素、CRP、IL一6、TNF—α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脂联素与炎性因子CRP、IL一6、TNF—α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经speαrmαn相关性分析均成负相关。结论:脂联素、炎性因子CRP、IL一6、TNF—α及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黄秀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67-1268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干预性治疗对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46例为GDM组,正常孕妇42例为对照组。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胰岛素治疗对GDM组进行干预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的变化。结果治疗前GDM组与对照组比较,IR、I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血糖后,GDM组IR降低,IS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分泌功能下降是GDM的发病原因之一,早期控制血糖可避免造成孕妇胰岛β细胞的永久损伤,减少孕妇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从而改善GDM孕妇及其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早期饮食和运动干预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试验组519例,在妊娠早期(8~12周)首次产科建册检查时给予合理饮食和步行运动健康教育干预,继于孕24~26周和32~34周分别进行随访和再次干预。对照组564例未进行干预。妊娠结束后统计两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例数及剖宫产和巨大儿出生例数,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25例(5.13%),对照组发生47例(8.92%),试验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孕妇接受专业的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联合干预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