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序贯粪隐血大肠肿瘤筛检方案"应用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通过自然人群大肠肿瘤普查了解近年北京市大肠癌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序贯粪便隐血大肠癌筛检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定15家医院医疗责任区内48100自然人群为本次普查靶人群。对其中30岁以上的社区或企业职工26827人进行普查登记,并连续进行3d序贯粪隐血检查。隐血阳性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符合高危条件者,全部接受隐血和肠镜检查。结果 预计普查人为26827人,实际普查人数为19852人,普查率为74%。男女比例为1.05:1。中位年龄50岁。序贯粪隐血阳性率为5.6%,检出大肠癌12例,其中DukesA期4例,B期7例,C期1例。Dukes A B共11例,占全部检出癌的91.66%。40岁以下人群未检出大肠癌,50岁以上人群中,检出大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升高而逐渐增加。高危人群中检出2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28%,一般危险人群中检出10例大肠癌,占该人群的0.05%。结论 普查靶人群的大肠癌患病率为36.57/10^5,提示北京市城区有较高的患病率。采用“序贯粪隐血筛检方案”检出了91.66%的早期和较早期癌。提示该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高危人群和50岁以上的一般危险人群为大肠癌的重点普查对象。  相似文献   

2.
高龄人群连续性大肠肿瘤普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龄人群结肠癌普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1638 名无症状老年人(60 - 90 岁) 连续11年每年行粪便序贯隐血筛检(SFOBT) 一次,SFOBT 阳性者予全结肠肠镜检查。结果 每年普查率约为80 % ,计1310 人。共检出大肠癌12 例,大肠腺瘤130 例,其年发病率分别为66-60/10 万及72-15/10 万。在11 年连续筛检的个体中,检出大肠癌3 例。未连续检查的个体中,检出大肠癌9 例。130 例大肠腺瘤均于结肠镜下切除,随访11 年无1 例癌变。结论 高龄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大肠癌普查可提高可愈癌和腺瘤的检出。因此提高筛检的敏感性和依从性是可治愈大肠癌检出的关键因素。切除大肠腺瘤可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社区居民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和影响结肠镜检查依从性的因素。方法:以2020年7月—2021年1月期间在颛桥镇参加结直肠癌筛查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危险度评估问卷调查与粪便隐血试验(FOBT)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并对不愿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原因调查。结果:研究期间共6 383例居民参与筛查,危险度评估、FOBT和总体初筛阳性率分别为7.2%(459例)、10.5%(670例)和17.2%(1 095例)。初筛阳性者中297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应答率为27.1%,60~69岁年龄段依从性最高(P0.05)。结直肠癌检出率为2.0%(6/297)。对结直肠癌认识不足、无明显身体不适是影响高危人群结肠镜依从性的主要原因。结论:危险度评估结合FOBT能快速、高效地识别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对于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应加强宣教力度,提高居民认知水平,并不断完善筛查程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2至12月和2018年3至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BMI测量、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血浆甲基化Septin9基因(mSEPT9)检测,以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以上方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确定优化APCS评分系统筛查效能的策略。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筛查对象494例,其中结直肠息肉133例,包括结直肠腺瘤86例(非进展期腺瘤82例,进展期腺瘤4例)和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47例。APCS评分高危筛查人群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3.3%,33/99)分别是中危(16.5%,39/237)、低危(8.9%,14/158)人群的2.02和3.7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Bonferroni校正法,P均<0.016);BMI>23.9 kg/m2筛查人群中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高于BMI≤23.9 k...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及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筛查主要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2009年对沙湾地区无症状及有下消化道症状自愿体检的患者,先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岁受检者共413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69例,阳性率16.71%,共24例发现了58枚结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38枚,炎性息肉8枚,增生性息肉12枚;发现结肠癌13例,直肠癌5例,恶性淋巴瘤1例。〈40岁自愿体检者94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6例,阳性率6.38%,3例患者发现了4枚结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1枚,炎性息肉2枚,增生性息肉1枚;发现直肠癌1例。结论对无症状自愿体检患者进行粪便及结肠镜检查能较早发现大肠息肉,对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行全结肠镜检查更适合于对基层广大农牧民结直肠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几种粪便脱落细胞检查方法的大肠癌筛检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不同粪便脱落细胞检查方法的大肠癌筛检效率.方法 对814例结肠镜检查者分别经清肠液法、二次自然粪便法、磁选法、自然排便联合清肠液液基法提取粪便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诊断.部分经清肠液法受检者提取细胞后行DNA核定量分析(清肠液+DNA核定量分析法).部分二次自然粪便法提取的粪便行基因检测.二次自然粪便法和自然排便联合清肠液液基法提取的粪便同时进行粪隐血检测.结果 粪便脱落细胞检出大肠癌的敏感性为66.27%(112/169),特异性为99.56%(225/226).大肠癌患者粪便中提取异犁细胞的阳件率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分期无关(P>0.05).二次自然排便法、自然排便联合清肠液液基法、清肠液+DNA核定量分析法筛检大肠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6.09%、68.29%、76.92%)优于单纯清肠液法和磁选法(分别为26.31%、43.24%).粪便脱落细胞p53、K-ras、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检测阳性率与癌组织相应基因检测的一致率为83.33%(25/30)、9/10、9/10.基因检测的阳性率低于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测.联合进行粪隐血和粪脱落细胞学检测检出大肠癌的敏感性(93.10%)高于单独进行粪隐血试验(80.46%)和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测(73.56%).结论 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大肠癌筛检的有效手段.利用液基薄层技术对患者自然排便或清肠液进行两次筛查并联合粪隐血检测是最佳筛检方案.  相似文献   

7.
孙颖  马瑾  顾玮  胡梅洁  郑雄 《胃肠病学》2022,(3):173-176
背景:我国结直肠癌(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目的:分析CRC筛查初筛阳性人群的结肠镜检查结果,探讨高危问卷联合粪便隐血试验的CRC筛查模式对于结直肠肿瘤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5月—2019年10月参与上海市黄浦区社区CRC筛查,因初筛结果阳性至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高危个体,内镜检查发现病变者取活检或摘除送病理检查。同期因排便习惯改变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结直肠肿瘤检出情况以及筛查阳性组的病变特征。结果:共1 329例初筛阳性者纳入研究,结肠镜检查病变总体检出率为63.3%,CRC、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6%(34例)、60.7%(807例)和35.2%(468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22 438)的43.6%、1.8%、41.5%和21.6%(P均<0.05)。筛查阳性组病变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73.7%对54.2%, P<0.05),且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P<0.05)。CRC主要分布于60~79岁年龄组,无性别分布差异,病变直径均≥1 cm;发生异型增生的腺瘤直径亦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崇明县结直肠癌(CRC)筛查结果。方法在上海市崇明县抽取4个乡镇筛查CRC人群,首先发放调查表确定目标高危人群,初筛采用免疫法粪隐血试验(FOBT)2次,复筛采用结肠镜检查,并且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CRC的影响因素。结果筛查目标人群14 820例,发放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8 150份,问卷顺应率55%。有效问卷个体FOBT检查总阳性率8.6%,700例阳性者共145例(20.7%)行肠镜检查,共筛查出CRC 24例(癌症早期8例)。高脂饮食、亚硝酸盐饮食、胆囊结石是发生CRC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纤维素饮食是保护因素。结论崇明县CRC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且筛查依从性及筛查效能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法便隐血试验(IFOBT)在诊断大肠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大肠癌癌前疾病的早期筛查水平。方法对332例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免疫法便隐血试验,应用OC-MICRO全自动便隐血分析仪对便隐血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阳性阈值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CEA、CA19-9水平及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结果共纳入研究332例,其中男176例(53.0%),女156例(47.0%),分为结肠镜正常组183例,炎症性肠病(IBD)组34例,大肠息肉组79例(其中腺瘤型息肉25例,高危腺瘤12例)和大肠癌组36例。当便隐血试验阳性阈值为200ng/mL时,各组特异度为94.5%,各组敏感度分别为88.2%(IBD组)、86.1%(大肠癌组)、52.0%(腺瘤型息肉组)、50.0%(高危腺瘤组)和34.2%(大肠息肉组),与阳性阈值为100 ng/mL和150 ng/mL时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息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组和正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6)。外周血CA19-9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EA、CA19-9及二者联合检测其特异度均为100%,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1.000),其敏感度在IBD组、大肠息肉组、腺瘤型息肉组、高危腺瘤组和大肠癌组分别为:CEA(0、6.7%、0、8.3%、36.7%)、CA19-9(0、0、0、0、16.7%)、二者联合(0、3.3%、0、8.3%、40.0%)。CEA、CA19-9在诊断大肠癌时敏感度均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其PPV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0.05),NPV明显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在诊断高危腺瘤时,免疫法便隐血NPV明显高于肿瘤标志物(P=0.000),敏感度、特异度和PPV均与肿瘤标志物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免疫法便隐血在IBD、大肠腺瘤型息肉和大肠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大肠癌的诊断中比CEA、CA19-9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该方法是较好的大肠良恶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环境等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升高的趋势,部分地区已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联合结肠镜的序贯检查对筛查社区结直肠癌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0月奉贤区多个社区40~79岁、连续2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并行结肠镜筛查的无症状人群作为筛查对象,分析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共2 251名无症状人群完成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的序贯筛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19.5%,结直肠癌检出率为0.8%。不同性别和年龄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直肠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结论:社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无症状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可能与其性别、年龄、部位有关。50岁以上需重视结直肠癌筛查,可早期发现和治疗癌前疾病和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1.
本文联合采用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含A蛋白葡萄球菌(SPA)进行免疫便潜血试验(SPA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T抗原试验)用于大肠癌普查初筛并对筛检人群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在4843例无症状人群中,SPA和T抗原试验阳性者分别为472例(9.75%)和297例(6.13%).共769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4例,腺瘤48例(>1.0cm者17例,占35.4%)。其中,SPA试验中仅3例癌,29例腺瘤阳性,T抗原试验中2例癌,27例腺瘤阳性,提示联合这两种初筛试验可提高大肠癌及其腺瘤的检出率。为验证普查后减少大肠肿瘤发生的效果,2年后对这些人群采用同样的普查方案随访,结果在受检的3641例人群中,共477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大肠癌病例,腺瘤18例(>1.0cm者仅4例,占22.2%)。将两次检出的腺瘤进行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比较,第二次检出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88.89%(16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仅占11.11%(2例),而第一次检出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25%(12例)。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这两种初筛试验进行互补性普查。可提高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随访结果提示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不仅可使大肠癌及腺瘤的再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可使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发病机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粪便转铁蛋白(TF)和免疫粪隐血试验(IFOBT)在筛查结直肠癌中的效能。方法筛查对象为1 943例无症状受试者。收集1次粪便标本,同时用于TF和IFOBT检测。两者任一结果为阳性,即通知受试者行结肠镜检查。分别计算TF、IF-OBT和两者联合检测的性能指标。结果共有1 737例受试者接受TF和IFOBT检查,其中251例(14.5%)至少1项结果为阳性。共有193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例结直肠癌和43例进展期腺瘤。与单独使用IFOBT相比,TF和IFOBT联合检测(并联)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2.6%vs 1.6%,P=0.034)。结论 TF和IFOBT联合检测能提高筛查时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并比较化学和免疫两种粪隐血试验方法 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4474例门诊、住院及常规体检人群同时采用联苯胺化学法(CFOBT)及免疫层析法(IFOBT)进行粪隐血试验,对结果 阳性者复查2次并询问病史及行胃镜、结肠镜等检查,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原因.结果 共检出粪便隐血阳性患者390例(8.22%),其中CFOBT阳性163例(41.8%),IFOBT阳性100例(25.6%),双项阳性127例(32.6%).经临床、内镜、腹部多普勒彩色超声及其他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235例(60.3%),下消化道出血136例(34.9%).CFOBT法与IFOBT法对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分别为90.2%、67.6%和42.5%、93.4%.消化道显性出血可呈双项检查法阳性.消化道出血相关疾病的主要病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结肠息肉、结肠癌及内痔等.结论 粪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筛选和诊断仍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诊断上消化道出血CFOBT优于IFOBT,而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则IFOBT优于CFOBT.  相似文献   

17.
就全球而言,在肿瘤导致的死亡原因中大肠癌位于前列。有证据显示,对处于一般风险水平的人群进行筛查,可通过发现、切除癌前病变,降低死亡率并阻止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的筛查方法主要有粪便检测和结肠结构性检测,前者一次所需费用较低,有利于发现早期癌症,但对于高危腺瘤的检出率不高,且需重复进行,而后者则可以发现高危腺瘤和早期癌症,但该操作具有侵入性。每种筛查手段均各有优势和局限性,最佳的筛查方法仍不清楚,其效果的优劣最终取决于检测的质量和病人的依从性。在美国,结肠镜是最主要的筛查方法。在筛查前需对人群进行危险度分层,一般危险人群筛查的起始年龄是50岁,终止年龄尚不清楚。大肠癌术后随访监测时间为5~10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我们建议把直接结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机会性筛查的首选方案,把FIT-肠镜筛查作为次选方案。而在系统性筛查中,则应把FIT-肠镜筛查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重视粪便脱落细胞检查在大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迄今 ,应用粪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进行自然人群筛查仍然是大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改进筛检技术 ,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人们把目光转向其他无创性大肠癌筛检技术的研究 ,例如粪便大肠癌伴随抗原、粪便微量白蛋白、直肠黏液T抗原、粪便促腐因子 (decay accelera tingfactor)和甲烷呼气试验等。然而上述“肿瘤标志物”均非大肠癌的特异性产物 ,故单项检测敏感性较低 ,多项联合检测又会明显降低它们的特异性。为此 ,开发出更有效、更实用的大肠癌筛检技术 ,已成为大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粪便DNA检测在大肠肿瘤机会性筛查中的价值。[方法]进入筛查的人群中连续收集46例大肠癌(CRC)、60例大肠腺瘤(CRA)及30例正常粪便标本,采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粪便DNA突变情况,并与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比较。[结果]CRC组、CRA组和正常组IFOBT的阳性率分别为45.7%(21/46)、18.3%(11/60)和13.33%(4/30);CRC组、CRA组和正常组APC的突变率分别为58.7%(27/46)、20.0%(12/60)和3.33%(1/30),p53的突变率分别为65.2%(30/46)、25.0%(15/60)和0%(0/30),K-ras的突变率分别为60.9%(28/46)、23.3%(14/60)和0%(0/30),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76.1%(35/46)、35.0%(21/60)和3.33%(1/30)。CRC组、CRA组中APC、p53、K-ras基因单独检测的敏感性与IFOB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IF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组、CRA组粪便DNA 3个基因单独和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特异性均高于IFOBT,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DNA联合检测大肠肿瘤的敏感性高于IFOBT,提示粪便DNA检测可能是更适于机会性筛查大肠肿瘤的无创性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探讨单克隆抗体人群大肠癌普查的意义.方法应用以新型抗人胃肠癌单抗CMU15系列多株制备的大便金标免疫试剂(简称金标法)对11272例年龄19岁~89岁的广东邮电职工进行大便初筛,1010例阳性组和随机抽样217例阴性组均作纤维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的检查确诊和对照,同时其中的647例又做了粪隐血试验,做对比研究.另外一组人群共2762例通过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息肉病史、便血及大便性状改变、下腹部疼痛、一级亲属大肠肿瘤史及年龄50岁以上,五项中有一项,直接纤维肠镜检查,共285例,其结果与金标法进行比较.结果11272例全标法阳性1215例,接受肠镜检查1010例,检出率:大肠癌0.58%(6/1010),脉瘤15.0%(152/1010),其他类型息肉14.1%(143/1010),溃疡性结肠炎0.5%(5/1010);金标阴性组:大肠癌0,腺瘤5.4%(12/217),其他类型息肉5.4%(12/217),溃疡性结肠炎0.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隐血组仅能检出50%的肠癌、11.1%腺瘤、9.8%其他息肉.问卷组:大肠癌0、腺瘤8.1%、其他息肉9.1%、溃疡性结肠炎0.结论以新型抗人胃肠癌单抗CMU15系列多株制备的大便金标免疫法试剂做为人群大肠癌普查的初筛手段,对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