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血流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诊断早期脑梗塞,结合DWI和PWI可以确定缺血半暗带,DWI和PWI可以为溶栓治疗提供较直观的影像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椎体骨髓信号强度(SI)下降指数。方法 35例共238个正常椎体进行常规MRI扫描和同相位、反相位成像检查,在每一个正常椎体上设置感兴趣区(ROI),在同相位及反相位图像的同一位置分别测量其信号强度值,计算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SI下降指数=[(SI同相位-SI反相位)/SI同相位]×100%,并将颈椎、胸椎与腰椎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将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同相位图像相比较,所有的椎体在反相位图像上均显示出信号下降,全部椎体平均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为(71.1±10.2)%,其中颈椎78.2%、胸椎72.3%、腰椎68.8%,颈、胸、腰椎间信号强度下降指数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与年龄间呈正相关性。结论在化学位移成像图像上,正常椎体信号强度下降指数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在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脊柱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脊柱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 p 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测量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 A)值,并显示其弥散加权纤维束(diffusion weight tracking,DTT)。结果良性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与相邻正常骨质比呈稍低信号,而恶性病变的椎体骨折呈略高信号。测得正常椎体ADC值为(0.23±0.05)×10-3mm2/s,恶性病变椎体骨折为(0.82±0.20)×10-3mm2/s,急性良性病变椎体骨折为(1.94±0.20)×10-3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更好显示脊柱良恶性病变,ADC值是检测早期脊柱良恶性病变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经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的成像特点,并与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采用组织块种植方法制成15只肝癌模型,使用Philips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扫描后,采用EPI-SE序列、SENSE技术扫描。于HIFU治疗后14d对肿瘤行PWI,选取病灶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血流灌注值,并进行MVD病理检测,最后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VX2瘤治疗区与瘤旁肝实质的SRS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MVD结果一致,两者为正相关(r=0.574,P=0.004)。结论兔肝VX2瘤PWI表现与其肿瘤微血管生成、破坏范围相符,MVD能反映治疗后瘤体的微血管结构变化,SRSmax可用于早期无创的评估肿瘤增殖情况及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人,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检查,病变椎体共计90个,椎体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改变情况,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35±0.805)×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09±0.713)×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DWI信号变化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6.
李铁丰  谢平坤  白延军  陈富星  李辉  邹煜  汤升  丁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36):103-104,111,F0003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界定超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方法25例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MRI检查,包括DWI和PWI,测量分析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IP)及对侧镜像区扩张变化和血流灌注。计算ADC值。结果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WI上显示的脑灌注延长区域与DWI上显示的高信号急性脑梗死区域不匹配,PWI显示的病灶范围大于DWI显示;DWI定量分析显示,与梗死中心区比较,IP、梗死中心对侧镜像区ADC值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IP区fADe值高于梗死中心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WI显示大面积梗死患者脑组织血流灌注明显减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未见明显的灌注减低区。结论DWI与PWI的联合检查可准确诊断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IP。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评价脑缺血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多模式成像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血流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及MR三维血管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是MRI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扫描时间过长、价格昂贵、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等。CT成像的快速性和普及性可以弥补MIR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三大原因.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脑组织血流呈不同程度的低灌注状态:近年来,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被证实可以显示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逐步应用于对缺血性脯血管疾病病理状态的评价。由于神经系统的大多数病变主要与微血管相关联,PWI能充分显示小血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评价脑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钙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脑膜瘤8例,淋巴瘤4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计算出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为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高、低灌注组间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WI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研究栓塞前、后及溶栓后脑组织不同区域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判定半暗带的价值。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成3组A、B、C组,A组为对照组(n=10),B组为缺血2小时组(n=5×5),C组为缺血6小时组(n=5×5)。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拴塞模型,于再通前及再通后2h,24h用Signa Profile 3.0T MRI分别行大鼠脑冠状位弥散成像、灌注加权(D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评价血流再灌注情况。结果A组(假手术组)DWI及脑血流灌注NEI参数图均未见异常。B组(缺血2h再灌注组)再通前DWI出现大片浅淡的高信号,灌注图示大面积的灌注减低区,DWI异常面积明显小于PWI异常面积;再灌注后2h及24h DWI异常面积较灌注前稍缩小(P〉0.05),灌注图像上,血流逐渐基本恢复,rNEI值逐渐升高,DWI异常面积与PWI异常面积趋向一致。C组(缺血6h再灌注组)再通前DWI出现大片高信号,范围与PWI基本一致;再灌注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DWI面积无明显变化,灌注图像上,血流恢复不均,局部存在灌注缺损。结论磁共振脑血流弥散及灌注成像可定量地提供脑组织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可提供脑组织的病生理状态,判定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溶栓可能性的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4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5例。11例均见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状”,其中6例出现跳跃病灶,T1加权像(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破坏3例,表现为椎间盘变形,失去正常结构,在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受累椎间隙狭窄。寒性脓肿4例,T1WI多呈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及环形强化。结论:MRI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 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建  牛良君  苏明  李明利 《农垦医学》2010,32(2):146-150
目的:探讨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MRI影像学表现,发现残余肿瘤,为临床提供复查最佳时间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的研究,将149例患者垂体大腺瘤术后影像学表现分为4个时间段,在增强MRI成像上的脑垂体变化、信号强度、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及残余肿瘤的随访。结果:术后改变包括植入材料的吸收程度和垂体的复张程度;术后垂体肿物MRI增强模式为:无强化,结节性增强,周边边缘增强,合并结节及周边环形增强;术后早期(1天~1周)MRI增强扫描能够识别残存垂体腺瘤。结论:垂体大腺瘤术后早期(1天~1周)增强MRI是复查MRI检查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影像学(CR或DR、CT及MRI)诊断价值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6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脊柱结核进行分析。结果中心型40例;边缘型16例;韧带下型7例;附件型5例。CR(DR)显示: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55例,椎间隙变窄60例,椎旁梭形软组织密度影22例,脊柱后突畸形31例。CT显示:椎体穿凿样骨质破坏12例,边缘破坏30例,附件破坏12例,椎旁软组织块影46例;MRI显示:椎体呈斑片状或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影38例;椎旁软组织块影38例;椎间隙变窄32例;脊柱后突畸形30例,脊髓水肿12例。结论影像学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对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胸腰椎结核经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我科65例胸腰椎结核的治疗,实施一期病灶清除术,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优29例(44.6%)、良21例(32.3%)、可10例(15.4%)及差5例(7.7%)。提示病程长短与疗效相关,病程在6个月内的患者疗效优于1年以上者(P〈0.01)。结论: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是肯定的;手术时机、病理变化程度及手术技术等对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数量不同梯度场方向对正常人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影响,探讨正常人颈髓最佳DTI数量梯度场方向。方法:对46名健康志愿者采用GE Signa Excite Ⅱ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基础上,分别施加6个和25个方向的扩散敏感梯度磁场,选择b值(0、600s/mm^2),行颈髓DTI成像扫描,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分别在颈髓相对宽的C2~C3水平、颈髓相对窄的C4~C7水平选择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verag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av)、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y,FA)值。结果: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6个方向与25个方向相应部位的ADCav值、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扫描选择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时,在不影响各定量值测量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扫描时间,6个方向是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均行前路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5~2.5年,平均1.5年,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8.1±3.2)°。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前要进行充分有效抗痨治疗,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通过植骨内固定来重建脊柱的稳定,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的患者进行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脑灌注异常34例,其中Ⅰ1期5例、Ⅰ2期12例、Ⅱ1期11例、Ⅱ2期6例。4例同时有2个部位发现异常灌注区,分别处于Ⅰ2期和Ⅱ1期。有2例未发现异常灌注区。患侧TTP、MTT较对侧明显延长(分别P〈0.01和P〈0.05)。结论64层容积CT脑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对单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治疗预后评估及康复实际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观察3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情况,分析患者双侧肢体运动功能变化,观察临床预后与皮质纤维束受损情况的关系。并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 F-M 量表)评分,于发病后5天病情稳定后开始行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第4周及第8周复查头颅MRI和DTI。并再次行Fugl-Meyer 运动功能( F-M量表)评分。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5天内病灶区平均各向异性分数( FA)值(0.3861±0.1021)较健侧相应部位(0.7012±0.1030)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康复治疗前、后DTI 中病灶部位不同兴趣区( ROI)对应的FA差值变化和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入院5天内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 FA差值同康复治疗前后 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r=0.4961,P <0.05)。结论:DTI 中FA值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康复疗效存在关联性,DTI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临床判断病人预后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证实康复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1(cyclooxygenase,Cox-1)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疼痛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0、2、4、6、8w制备抗原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ox-1在前列腺及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活动减少,弓背向上,被毛竖起,舔、咬非注射部位,出现逃避行为,对抓捕反应敏感。造模后2w大鼠前列腺腺体规则,问质开始出现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炎症表现加重,直至6w和8w前列腺部分腺上皮脱落,问质出现大量片状淋巴细胞、间质纤维化,呈现显著炎症病理改变。Cox-1在各组前列腺中均有阳性表达,沿腺泡内衬上皮呈连续性分布,间质不表达。Cox-1在各组前列腺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1在各组大鼠脊髓L5~s2节段后角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分布在脊髓浅层,表达于神经元胞浆。与0w组相比,2w组表达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4w组、6w组、8w组阳性只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w组相比,6w组、8w组阳性只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Cox-1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疼痛的形成和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