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其预防方法。方法:将139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入院时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B组49例,C组37例,分别于术后次日口服维生素C(100mg,3/d)、消炎痛(25mg/3/d)和布洛芬(200mg,3/d),连续应用4周。术后3个月复查时行X线片检查。结果:异位骨化情况按Brooker分类,A组:0级24例,I级6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3例,异位骨化发生率54.7%(29/53)。B组:0级42例,Ⅰ级5例,Ⅱ级2例,发生率14.3%(7/49)。C组:0级32例,Ⅰ级3例,Ⅱ级、Ⅲ级各1例,发生率13.5%(5/37)。经统计学分析,异位骨化发生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非甾体类消炎镇痛类药物可有效地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58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问为26.6(20—45)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2.9°,改善为术后平均83.3°;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5°,改善为术后139.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7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7.2分。X线分析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异位骨化常发生于不同形式的创伤以后,系骨骼系统以外的异位骨沉积,是一种病理性骨形成,脑及脊髓损伤、烧伤、肢体关节和软组织的局部创伤以及医源性手术创伤等均可引起异位性骨化。髋关节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最常并发异位骨形成,可导致术后髋活动受限,且有时伴有严重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全髋关节置换的失败,文献报告THA术后严重的异位骨化可高达7%,本文就THA术后异位骨化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1 THA术后异位骨化的原因及危险因素髋关节疾病行THA术后易发生异位骨的形成,文献报告如果将稍大的异位骨化亦包括在内,其发病率可高达15%~90%。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132髋分为A及B组,各66例。A组于术后当天开始口服塞来昔布(0.2g/次,2次/d),B组口服维生素C(100mg/次,2/d),均连续服用2周。比较两组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A组成功随访65例中,异位骨化8例(12.3%);B组成功随访64例中,异位骨化发生22例(34.4%)。两组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塞来昔布可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且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保留假体清创5例,其中3例失败后改行二期翻修术;行二期翻修术7例;行一期翻修术1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1个月,未见感染复发。10例病人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0±6.39)分,术后为(68.10±12.1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0,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治疗困难,保留假体清创术应把握适应证并慎重选择,二期翻修术治疗具有控制感染率高、安全性高的优点,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转归及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对270例(302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按照Brooker对异位骨化的分型,分为I~Ⅳ型。手术前后测量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共有49髋发生异位骨化,I型21髋,Ⅱ型19髋,Ⅲ型7髋,Ⅳ型2髋。BrookerI型、Ⅱ型与Ⅲ型、Ⅳ型异位骨化的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90.9±3.5)分和(81.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位骨化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病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性别间相近,和手术入路及所用假体类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异位骨化对髋关节术后功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发生于肌肉或结缔组织中的非典型骨形成的现象,常发生于不同形式的创伤以后,系骨骼系统以外的异位骨沉积,是一种病理性骨形成,它可发生于脊髓、大腿、肘关节损伤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最常并发异位骨形成,可导致术后髋活动受限,有时伴有严重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导致全髋关节置换的失败。本文就THA术后异位骨化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价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ONFH)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病人12例14髋(肾移植组)临床资料,随机挑选年龄和性别与其无明显差异且未服用糖皮质激素、未行器官移植的THR病人25例29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假体翻修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X线随访评估假体位置及有无松动。结果术后病人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4~64个月),随访期间病人无死亡。肾移植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t=11.35,P<0.05),其中优10髋,良3髋,可1髋,优良率92.8%;对照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亦提高(t=16.75,P<0.05),其中优27髋,良2髋,优良率100.0%。肾移植组有3例翻修,1例因为假体感染,2例因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1.4%;而对照组1例翻修(因假体松动),翻修率为3.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93,P<0.05)。肾移植组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感染各1例,假体松动2例;对照组假体松动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80,P<0.05)。结论随访期内骨水泥型THR治疗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短期临床效果可,但与普通病人相比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翻修率,术后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1.
12.
13.
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的 2 3~ 5 0岁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 1 39例 ( 1 48髋 )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均采用进口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对所有随访病例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 ;比较术后不同时期的 X线表现 ,评价假体有无松动、下沉以及假体与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 :1 31例 ( 1 39髋 )获得 0 .5~ 7年随访 ,平均 4.2年。术前 Harris评分平均 45分 ,术后平均 93分 ,优良率 94%。X线随访结果良好 ,假体与骨质紧密结合 ,未见松动、下沉。结论 :对中青年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施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生活、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中的严重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附433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中的严重并发症及其临床防治措施。方法1997年1月至2000年1月期间,我院共连续施行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433例(451髋)。结果术中血压降低者236例(54.5%),血压下降范围为1,3—2.6kPa,持续时间为3~10min。心脏停搏者0例。术后临床诊断深静脉血栓者59例(13.6%);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83例(19.2%)。获得5年以上随访共326例(344髋),平均随访时间为7.2年(5—8年),随访率为75.3%,平均随访Harris评分为87.5分(85~93分)。随访患者中有2髋因晚期感染行翻修手术,有1髋固假体周围骨折行翻修手术,有1髋因髋白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手术,假体存活率为98.8%。结论临床上对术中的严重并发症的处理重在预防,包括抗凝药物的使用,现代骨水泥技术的采用以及重视术中监护和术后护理。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主要在于术中股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引起空气、脂肪、骨髓内渗入血,造成栓塞;骨水泥单体的毒性作用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项技术难度大,新的矫形手术。主要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股骨头严重变形及严重进展性髋部疾病。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0~2003年5月成功地为28例中老年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结核的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干预条件下使用骨水泥对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因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共172例,根据麻醉记录对其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变化及升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升压药使用情况将入选患者分为未用升压药干预组、骨水泥使用前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后使用升压药组、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组共4组,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用升压药干预组88例,使用了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4.0±10.3)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0,P=0.000),舒张压下降(1.3±7.5)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86,P=0.149)。骨水泥使用前以升压药干预组19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0.5±20.2)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4,P=0.911),舒张压升高(0.7±10.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6,P=0.756)。骨水泥使用后以升压药物干预组48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6.9±15.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5,P=0.002),舒张压下降(3.6±7.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7,P=0.001)。骨水泥使用前后均使用升压药干预组17例,使用骨水泥后收缩压下降(5.0±12.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7,P=0.115),舒张压上升(1.3±8.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6,P=0.52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水泥可导致血压降低,预防性使用升压药物可以发挥稳定血压作用并缩短血压降低时间。 相似文献
17.
王群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3):507-508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行动缓慢,常发生髋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成功的手术及有效的护理明显提高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地减轻了家庭及社会负担。我院骨科2002年2月~2004年4月间来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2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下,取得满意效果。作者现就患者的术后有关护理,尤其是早期负重锻炼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按照Riegler和Harris的分类方法对术后一年以上的100个关节进行X线片观察,分析了异位骨化发生的时间,部位及与异位骨化发生有关联的因素。在所观察的100个关节中,发生异位骨化共有18个关节,发生率为18%。其中Ia型8个关节,Ib型2个关节,IIa型4个关节,IIb型3个关节,III型仅1个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髋关节术后预防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行髋关节置换资料完整患者57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23例.对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OR=1.075,95% CI:1.031~1.122,P=0.001)和股骨颈骨折(OR=0.673,95% CI:0.126~0.732,P=0.008).多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54,95% CI:1.005~1.105,P=O.029).结论 高龄(>70岁)和股骨颈骨折为髋关节置换术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98-89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经验。方法:对185例(196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采用基本预防(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术后机械预防(足底静脉泵)和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结果:术后16例(均为单侧肢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经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占8.16%,无1例肺栓塞发生,无1例死亡。溶栓后12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结论:术中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采取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合足底静脉泵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显著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