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PL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 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 423例老年AMI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压分级、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脂相关指标,心力衰竭、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最终结局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未死亡组1 315例和死亡组108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探究PLR及其联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BMI、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肌钙蛋白I(CTNI)、eGFR分级、心...  相似文献   

3.
邓载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659-466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的死亡情况分为2组,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组患者的糖尿病史、高血压、是否贫血、肾功能障碍及不全、心力衰竭、室颤发生率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肌酸激酶指标值均差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糖尿病史、年龄、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心率增快、贫血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5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近5年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死亡病例,以提高认识。方法收集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3例,其中死亡22例,设为死亡组,另251例存活病人设为存活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1、性别:死亡组男17例,女5例;存活组男197例,女54例。2、年龄:死亡组26~85岁,平均年龄(66.18±14.00)岁;存活组25~90岁,平均年龄(63.92±13.16)岁,P>0.05。3、梗死部位:死亡组前壁或广泛前壁者16例,存活组122例,P<0.05。4、并发症:心力衰竭(killipⅡ级以上)死亡组19例,存活组99例,P<0.0005;心源性休克死亡组5例,存活组0例,P<0.0005;肺部感染死亡组11例,存活组106例,P>0.05;Ⅲ°AVB死亡组3例,存活组18例,P>0.05。5、死亡时间:自患者入院后50分钟至12天不等,其中<24小时10例;<3天4例;<7天6例,≥7天2例。6、死亡率:住院期间死亡率22/273(约8.06%),男性AMI患者死亡率17/214(约7.94%),女性AMI患者死亡率5/59(约8.47%),男、女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死亡原因:心脏泵衰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19例,心跳骤停2例,心脏破裂1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多见于累及前壁或广泛前壁者,有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对ACS支架术后在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招募2019年1月~20...  相似文献   

6.
王用  邢玉龙  史云桃  刘秀玲  王文彬 《安徽医学》2019,40(11):1219-1222
目的评价血小板聚集率(PA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6例ACS患者,根据PCI术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31)与非MACE组(n=175),分析MPV、PAR与MACE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价二者作为MACE预测指标的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MPV为(13. 14±1. 73) fl,PAR为(55. 49±7. 21)%,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PV和PAR可作为预测ACS支架术后在院期间MACE的指标,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83(0. 814~0. 953)和0. 842(0. 761~0. 932),其最佳诊断界值为11. 53 fl和50. 67%,并且MPV、PAR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 MPV与PAR可作为预测ACS患者支架术后在院期间发生MACE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图分类号R558反映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的血液细胞学指标是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因为体积较大的血小板更易于聚集和粘附,含有更多的α颗粒〔1〕,血小板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在急性心、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2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检测对稳定冠心病(CH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判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384例CHD患者并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数和性质(CPs)、斑块比例、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脂分析、MPV的差异,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影响CHD患者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颈动脉超声指标、MPV单独及联合检测的预判价值和效能。结果 AMI组患者CIMT、CPs、斑块发生比、MPV均高于非A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IMT和MPV与CHD患者发生AMI风险呈正相关性(P<0.05);CIMT、MPV单独预判CHD患者发生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截断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638、1.46mm、62.47%、79.63%)、(0.684、11.79fl、71.52%、82.44%),联合预判AUC为0.842效能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CIMT和MPV是CHD患者发生AMI的独立风险因素,联合颈动脉超声和MPV检测能够显著提高预判CHD患者发生AMI的效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最终导致冠内血栓的形成[1],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止血意义的生理学指标,MPV的应用价值在脑梗死方面多有报道[2,3],对此我们对32例AMI患者MPV、PLT(血小板计数)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急性期MPV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8~1999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32例为观察组,全部符合1979AMI诊断标准,男20例,女12例,年龄(53.5±10.6)岁;AMI梗死面积按心电图Q波累及前壁、前间壁、前侧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ean platelet volume-to-lymphocyte ratio, MPVLR)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n=64)和中重度组(n=45)。根据2组血常规相关指标,计算MPVLR。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入院时MPV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组MPVLR、单核细胞计数均低于中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MPVLR水平的增加,为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PVLR预测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95%CI:0.653~0.824),最佳截断值为5.36,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62.5%。结论:MPVLR对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肾功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入院肾功能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718例STEMI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组(A组)和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院内预后。结果:133例STEMI患者存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大、女性较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多;B组的患者住院期间新出现的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院内死亡率亦显著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功能不全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增加,院内死亡率增高,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参数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对治疗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和4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钙离子浓度(Ca2+)等指标。比较并分析上述指标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MPV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AP组比较,SAP组入院时MPV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中,MPV在入院后第3天较入院时进一步升高,至入院第5天、第7天逐渐下降;SAP组中,MPV在病程中各时间点与MAP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后MPV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98~2002年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情况的分析,评估该院医师诊治量和专业性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2002年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入选病人,对其病案首页资料进行分析,依医师诊治量多少和专业性不同分别比较其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五年入选病人2009例,其住院死亡率为5.5%.高医师诊治量组病人住院死亡率4.9%(79/1606)比低医师诊治量组病人住院死亡率7.7%(31/403)低(P<0.05).心脏科医师组与非心脏科医师组相比具有较低的住院死亡率,在年龄≤65岁组分别为1.8%(18/999)、7.0%(6/86)(P<0.01),在年龄>65岁组分别为8.1%(66/811)、17.7%(20/113)(P<0.01).结论经高诊治量和心脏科专业医师处理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具有较高的生存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梗死相关动脉 (IRA)自发性开放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AMI后 10 9例非溶栓病人 10~ 14天行冠造 ,观察 47例TIMIⅡ~Ⅲ级 (自发开放组 )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状况、IRA狭窄程度及 1个月时心脏超声结果 ,并与 62例TIMI 0~Ⅰ级 (未开放组 )者进行对比。结果 :自发开放组心功能较未开放组明显改善 (P <0 .0 1)、左室扩大及IRA狭窄≥ 70 %者例数较少 (P <0 .0 1) ,多支病变的发生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RA的晚期自发性开放 ,对失去溶栓机会或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有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阻止心腔扩大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方法62例无溶栓禁忌症患者均给经鼻导管吸氧,肠溶阿司匹林300 mg嚼服,0.9%NS 20 ml 尿激酶50万U静脉注射,继以尿激酶100万U加入80 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静脉输注溶栓治疗。计算发病30 min溶栓,30 min~2 h、2~4 h、4~6 h及6~8 h内溶栓再通率,并把4 h内溶栓病例与4~8 h溶栓病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4 h内溶栓再通率75%,4~8 h溶栓再通率4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溶栓时间越早再通率越高,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尽早溶栓。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156例,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心率〈80次/min组、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的死亡例数。结果:心率〉90次,/min组及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P均〈0.05)。心率〉90次/min组和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LVEDD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心率〉90次/min组的LVESD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80次/min组;而心率〉90次/min组LVEF明显低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80次/min组。15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5例(9.6%)。心率〉90次/min组死亡率20%(5/25),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的12.5%(P〈0.05)和心率〈80次/min组的6.1%(P〈0.01)。结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少有研究探讨NLR联合PLR能否增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目的 探讨NLR联合PLR对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 246例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最终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按1∶1匹配。绘制NLR+PLR、NLR和PLR对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为了更好地评估NLR+PLR对不同类型A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将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并分析NLR+PLR、NLR和PLR对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1)基于PSM按照1∶1的比例对住院期间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每组115例。两组匹配后匹配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63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6、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统计分析炎症因子情况与住院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18例(6.84%)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平均年龄明显偏高(P<0.001)、女性比例高(P<0.048)、平均体质量指数低(P<0.034)、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病史多见(P<0.016和P<0.043)。死亡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血清sICAM-1、sVCAM-1和sP-selectin水平与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L-6水平对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78~0.897,P<0.001),血清IL-6水平预测死亡的界值为7.082ng/L;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5岁(P=0.049)和血清高IL-6水平(P=0.019)与住院死亡独立相关。结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年龄和血清IL-6水平升高相关,高龄和升高的血清IL-6水平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均有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在肺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4名被确诊为PE的患者以及100名门诊体检对照者的MPV及D-D联合检测在PE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对PE组及对照组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吸烟比例、MPV及血浆D-D水平等PE组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PE中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及血浆D-D是PE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还对MPV及血浆D-D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比较,联合检测结果真阳性率(χ~2=38.18,P=0.031)、真阴性率(χ~2=56.02,P=0.012)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查中的MPV联合血浆D-D检测在PE中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PE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最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