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评价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患者就诊时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其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202例因重症C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出患者就诊时的血清CRP浓度以及肌酐、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等数据。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死亡组(死于CAP并发症)和存活组,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RP与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关系。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CRP中位水平(四分位间距)分别为327.00(246.25, 411.50) mg/L和167.00(132.50, 208.50)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481,P<0.001)。ROC分析表明:血清CRP对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力,其曲线下面积(AUC)达到了0.85[95%可信区间(0.78,0.91)];以230.50 mg/L为界点时,其预测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敏感性为0.83[95%可信区间(0.76, 0.89)],特异性为0.79[95%可信区间(0.65,0.89)]。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龄、肌酐、红细胞沉降率后,CRP仍然与重症CAP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事件相关(OR=13.42,P<0.01)。结论血清CRP水平对重症CAP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ECG)改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了246例UA患者胸痛发作时标准12导联ECG的变化,观察了ST段压低、ST段抬高、T波倒置和无ST-T改变4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分析了ST段压低对UA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胸痛发作时ECG有ST段压低81例(32.9%)、ST段抬高20例(8.1%)、T波倒置28例(11.4%),无ST-T改变117例(47.6%)。ST段压低组AMI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为19.8%,显著高于ST段抬高组(5.0%)、T波倒置组(7.1%)和无ST-T改变组(1.7%)(P<0.01),后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ST段压低对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包括AMI、心脏性死亡和难治性心绞痛)的阳性预测值为23.5%,阴性预测值为92.7%。校正年龄、性别、心绞痛分级等因素后,胸痛发作时ST段压低仍是UA患者住院期间发生AMI和心脏性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约为8.0(P=0.0012)。结论 胸痛发作时ST段压低是UA患者近期内发生AMI和心脏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ECG是除生化指标外对UA进行危险分层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b)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对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在入院后24h内检测cTnI、CK—MB和Mb的质量水平,探讨它们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入院后24h内cTnI、CK—MB和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3.3%,86.7%和78.3%,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和88.0%;同时检测cTnI和Mb时AMI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88.0%;同时检测cTnI、Mb和CK—MB时AMI的敏感性为98.3%,特异性为88.0%,阳性预期值为95.2%,阴性预期值为88.0%。结论:cTnI、CK—MB和Mb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cTnI可作为评估发生因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李小华  邢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40-1541
目的总结分析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自2000年11月-200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80岁的AMI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年龄〈80岁AMI患者24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总结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观察组胸闷痛19例(59%)对照组194例(80%),P值〈0.01;观察组心力衰竭(KinipⅡ级以上)者23例(72%),对照组95例(39%),P〈0.01;观察组合并肺部感染18例(56%),对照组99例(41%),P〉0.05;梗死部位:观察组急性前壁或广泛前壁18例(56%)对照组120例(50%),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者21例(66%),对照组治愈者155例(64%),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9%),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19例(8%),P〉0.05。结论超老年AMI患者以前壁或广泛前壁居多;胸痛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高;严密的观察治疗,仍能很好控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和目的: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很少有研究报道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多中心﹑前瞻性中国急性脑血管病事件登记研究(CNSR)调查了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的影响。 方法:从2007年9月到2008年8月,CNSR研究覆盖了全国132家医院,连续入选年龄大于18岁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由经培训的临床研究者将患者基线、内科并发症、药物应用及功能预后等资料信息登记在病例报告表中。本研究从CNRS数据库中抽取最终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资料信息形成子数据库;对目标人群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去除可能的混杂因素,探索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影响。 结果:入选39741例患者,14526例为急性脑梗死,11560例完成12月随访, 1826(15.80%)例发生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患者相比,有并发症的患者在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增加。住院期间﹑3月﹑6月和12月的死亡风险分别是: 6.946(95% 可信区间:5.181 -9.314)、3.843(95% 可信区间:3.221 -4.584)、3.492 (95%可信区间: 2.970- 4.106)、3.511(95%可信区间:3.021 - 4.080)。多发并发症患者的死亡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住院期间内科并发症与患者12月内死亡具有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均增加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因此,监测和管理住院期间的内科并发症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发病早期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在生心肌梗死(AMI)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53例胸痛后12h内入院的AMI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初取静脉血作血清cTnⅠ浓度检测,并对44例存活出院患者中的30例成功随访。安急性胸痛发作后的时间以及血清cTnⅠ浓度将患者分组,比较AMI早期血清cTnⅠ浓度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胸痛后6h入院且血清cTnⅠ升高者,住院期间死亡、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长期随访心功能明显下降。胸痛后6-12h入院者其入院时血清cTnⅠ均升高,超过90μg/L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入院时心功能明显下降。结论 AMI 6h内血清cTnⅠ浓度升高对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胸痛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测定45例急性胸痛患者的血清cTnI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根据cTnI的结果分为二组,分析cTnI与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它们的关系。结果:45例患者中有24例cTnI阳性,占53.3%;16例CK-MB升高,占35.6%;24例cTnI阳性患者中有6例(25%)发生心脏事件,21例cTnI阴性患者中仅1例(4.8%)发生心脏事件,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cTnI是诊断心肌细胞损伤最特异、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预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I.ibrary数据库。采用Statall.0分析数据,合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381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中位随访期25个月。阴性CCTA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死亡、心肌梗塞(MI)和血管再通发生率分别为0.48%、0.34%、0.05%和0.02%;阳性CCTA患者中,相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8%、1.59%、0.89%和1.39%。MACE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LR、-LR和DOR分别为0.99(95%CI:0.97~1.00)、0.43(95%CI:0.37~0.49)、1.74(95%CI:1.56~1_93)、0.01(95%CI:0.00~0.08)和118.27(95%Cj:20.69~676.06)。结论CCTA时可疑CAD患者具有极好的预后价值,阴性CCTA可基本排除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他汀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结果是否有益仍不清楚。 目的:评估开始他汀治疗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死亡或住院危险的关系。 设计、地点和患者:于确诊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进行的趋势校正队列研究。患者适合降脂治疗,但从1996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在北加利福尼亚一家综合性保健救助系统治疗前未予他汀治疗。他汀的使用于药房数据库通过填写的门诊处方确定。 主要观测指标:在中位数2.4年的随访期间,心力衰竭患者之全因死亡和住院。在多变量校正潜在混淆因素后,我们检查了他汀治疗与总不良事件以及与有或无冠心病亚组不良事件的独立关系。 结果:在24598例以前未使用他汀的心力衰竭成年患者中,开始他汀治疗(n=12648;51.4%)的患者较为年轻,更可能为男性,更可能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有8235例患者死亡。使用意向治疗方法,他汀的使用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死亡(使用他汀治疗组与未使用他汀治疗组年龄、性别校正后死亡率为14.5/100病人-年比25.3/100病人-年;校正后风险比,0.76[95%可信区间,0.72~0.80])和住院(年龄、性别校正后发生率为21.9/100病人-年比31.1/100病人-年;校正风险比,0.79[95%可信区间,0.74~0.85])的危险较低相关,即使在校正他汀使用趋势、胆固醇水平、其他心血管药物或潜在混淆因素后结果亦如此。他汀的使用与有或无已知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结局之校正后风险较低相关。 结论:在已确诊心力衰竭且以前未用他汀的患者中,他汀的使用与有或无冠心病患者发生死亡或住院危险较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心肌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15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金标法检测cTnI和Mb,采用速率法分别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它们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AMI患者检测eTnI阳性结果109例,健康体检者无一例阳性,在入院后24h内,cTnI、CK—MB和Mb对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4.8%,85.4%和75.6%;AMI患者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结果分别为,AST:(167.83±49.52)1U/L、CK:(1206.42±324.45)IU/L、CK—MB:(171.25±68.92)IU/L、LDH:(458.64±149.27)IU/L、α-HBDH:(538.74±214.18)IU/L;cTnI和Mb联合检测对AMI的敏感性为99.1%,特异性为87.3%,阳性预期值为94.5%,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cTnI检测对预测所有病例30d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风险比率为3.08。结论:cTnT是反映心肌细胞损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化指标。它有利于对AM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风险评估,以便于对AMI患者实施及时的救治措施,并有助于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为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可用来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探讨NLR联合MPV在预测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NLR联合MPV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STEMI并急诊行PCI的患者516例。依据患者急诊入院时外周血NLR、MPV的中位数将其分为低NLR且低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35)、低NLR且高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23)、高NLR且低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37)、高NLR且高MPV组(NLR>2.51且MPV>10.70 fl,n=121)。依据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评分(GRACE评分)将其分为高危组(GRACE评分>140分,212例)、中危组(108分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2型糖尿病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42名(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BPC)、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比较不同MPV的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指标以及24异h尿微量白蛋白(24h-MAU)、血清肌酐(Scr).结果:2型糖尿病组年龄、FPG、TG、MPV、PDW均高于对照组,而BPC低于对照组(P<0.05~P<0.01).2型糖尿病患者MPV>11Pfl组的PDW、24 h-MAU 高于MPV≤11 fl组,而BPC低于MPV≤11 fl组(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MPV升高,并且MPV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老年AMI患者84例(AMI组)与同期健康查体者90例(健康对照组)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PLT低于健康对照组[(221±62)×10~9/L vs(280±32)×10~9/L],MPV和PDW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30±1.08)fl vs(9.80±0.50)fl和(13.01±2.07)%vs(11.48±0.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MI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4l,r=-0.462,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LT计数下降,MPV、PDW升高,血小板活化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死亡率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关系。方法: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ST段抬高AMI患者156例,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心率〈80次/min组、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90次/min组,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的死亡例数。结果:心率〉90次,/min组及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前、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P均〈0.05)。心率〉90次/min组和心率80~90次/min组患者LVEDD均高于心率〈80次/min组;心率〉90次/min组的LVESD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心率〈80次/min组;而心率〉90次/min组LVEF明显低于心率80~90次/min组及〈80次/min组。156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5例(9.6%)。心率〉90次/min组死亡率20%(5/25),明显高于心率80~90次min组的12.5%(P〈0.05)和心率〈80次/min组的6.1%(P〈0.01)。结论:入院时心率增快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网织血小板与血常规中血小板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血中网织血小板百分比与血常规中血小板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男性及75例女性静脉血样本同时检测其网织血小板百分比(RP%)与PLT、MPV、PDW、P-LCR,并对它们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比较RP%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并将MPV进行分组比较,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RP%与PLT之间均RP%与PLT之间无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男性组r=-0.033(P〉0.05),女性组r=-0.092(P〉0.05),而RP%与MPV、PDW、P-LCR之间在男性组及女性组之间均有相关关系,P〈0.01。女性MPV≥11.0fl组RP%高于MPV〈11.0 fl组的RP%,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RP%与PLT之间无相关关系,而RP%与MPV、PDW、P-LCR之间均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董琳  雷祖宝  许萍  杨万春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5):1910-1915
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常见的易被低估的血管性疾病,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的检测方式以及风险评估效果有限。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可能是深静脉血栓(DVT)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之一。Padua评分和MPV均为基层医院廉价、易获得的指标,研究两项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 研究Padua评分联合MPV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临床高度疑似VTE且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或双下(上)肢加压深静脉彩超或深静脉造影检查。按照研究标准将患者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率(HR)、D-二聚体、Padua评分、血小板计数(PLT)、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将基线资料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其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 VTE组和非VTE组基线资料中Padua评分、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dua评分〔OR=1.930,95%CI(1.326,2.809),P=0.001〕、MPV〔OR=2.566,95%CI(1.482,4.444),P=0.001〕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Padua评分对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07,0.839)〕,最佳截断值≥4.5分,灵敏度为0.600,特异度为0.815,约登指数为0.41;MPV对其预测的AUC为0.771〔95%CI(0.661,0.881)〕,最佳截断值≥10.35 fl,灵敏度为0.655,特异度为0.852,约登指数为0.51;Padua评分≥4.5分并且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350,特异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35;当Padua评分≥4.5分或MPV≥10.35 fl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为0.910,特异度为0.700,约登指数为0.61。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预测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Z=-22+Padua评分+2×MPV。结果显示,对于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情况,Z评分对其预测的AUC=0.851,95%CI(0.754,0.947),Z≥1.90时,约登指数为0.63。结论 Padua评分、MPV是D-二聚体>500 μg/L的非手术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Padua评分、MPV单独指标对发生病症的临床预测价值有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Z评分模型可以有效提高对该类病症的预测价值。Padua评分≥4.5分且MPV≥10.35 fl联合诊断,特异度高,可能成为一种诊断非VTE患者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血浆晶体渗透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2例AMI患者按入院1 h内的血浆晶体渗透压水平分3组,正常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N组72例,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L组21例,高血浆晶体渗透压组为H组9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处理,观察3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Ⅲ度AVB、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年龄较大,有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病史者更容易出现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P〈0.05);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组更容易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和Ⅲ°AVB等严重并发症(P〈0.05);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也显著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其住院病死率和30d病死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浆晶体渗透压异常可能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收住我院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为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70例,为同期收住院的无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心肌梗死部位、心肌酶水平、心功能情况、并发症、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示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男、女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4例AMI患者(男718例,女3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70.1±8.8)岁vs(62.3±12.1)岁,P〈0.001],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阳性率均高于男性,Killip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20.4%VS11.3%,P〈0.001)。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男性(15.5%VS5.7%,P〈0.001;16.1%VS5.7%,P〈0.001),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低(64.6%VS73.4%,P〈0.05;16.5%VS32.0%,P〈0.001)。对所有住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I〉70岁、心绞痛史、吸烟史、Killip分级≥Ⅲ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校正后OR=0.323;95%CI:0.123~0.852)。结论:女性AMI患者心功能差,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且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