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 6 4例U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 - 1和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sICAM -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P <0 .0 1) ,治疗后sICAM - 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结论 :CRP、sICAM -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sICAM -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随机将6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丹参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ICAM-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P<0.05).结论:CRP、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CHD)的发病过程,血清sICAM-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 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 6 4例 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丹参组 )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 P<0 .0 1) ,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 ICAM- 1及 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 P<0 .0 1) ,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 (P<0 .0 5 )。结论 :CRP、s ICAM-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 s ICAM-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 ,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变化及依诺肝素干预对其影响。方法:将118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成依诺肝素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治疗组应用依诺肝素40mg每日2次皮下注射,疗程5d;治疗前后和对照组采肘静脉血测sICAM-1水平。结果:老年UAP患者血浆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依诺肝素治疗后sI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sICAM-1参与了老年UAP病理过程,依诺肝素对血管内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105(sCD105)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68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治疗组(n=38).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刺、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100 mg,1次/d),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s-CRP、sCD105、胆固醇等变化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8%vs 63.3%,P<0.05).2组治疗后hs-CRP、sCD10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hs-CRP、sCD1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氯沙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UA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hs-CRP、sCD105,其机制可能与抗炎、稳定血管内皮及斑块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1,s ICAM- 1)水平变化特点 ,探讨检测患者 s ICAM- 1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 ISA法检测了 2 7例 SL E、33例 RA患者和 30例健康对照组 s ICAM- 1水平。结果 :SL E、RA患者 s ICAM- 1水平变化特点 :1SL E、RA患者血清 s ICAM- 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2 SL E有尿蛋白患者 s ICAM- 1水平显著高于 SL E无尿蛋白患者 (P<0 .0 1) ;3RA活动期患者 s ICAM- 1水平显著高于 RA稳定期患者 (P<0 .0 1) ;4有尿蛋白/活动期患者 s ICAM- 1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尿蛋白 /稳定期患者。结论 :SL E、RA患者体内存在 s ICAM- 1的异常表达 ,与患者病情正相关 ,s ICAM- 1可能是 SL E并发尿蛋白 / RA活动的早期预测指标。检测 SL E、RA患者 s ICAM- 1水平可判断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抗原递呈细胞活化状态 ,对于 SL E、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一些学者证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s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主要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对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前后连续监测hs- CRP动态变化,hs- CRP测定方法为增效胶乳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并与30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hs- 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并于发作前2日内出现血清hs- CRP含量升高,发作当日hs- CRP水平达到高峰,与缓解期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 .01),hs -CRP与cTnI变化成正相关。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 CRP的连续监测对预测心绞痛发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TGF-β1在各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糖尿病组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TGF-β1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血TGF-β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微量蛋白尿组血TGF-β1较正常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临床蛋白尿组血TGF-β1较微量蛋白尿组明显增高(P<0.05)。③血TGF-β1与UAER呈正相关(r=0.674,P<0.01)。结论:①TGF-β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②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血TGF-β1即升高,血TGF-β1可能成为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对监测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 4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 2 8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胆红素、胆碱酯酶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老年人相比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胆碱酯酶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恢复期胆碱酯酶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 (均为P <0 0 5) ,且急性期较恢复期降低更明显 (P <0 0 5)。结论 :提示血清胆红素的降低与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ystem onset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oJIA)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oJIA组患儿(n=30) 在治疗前活动期和治疗后病情缓解期SF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感染性疾病组(n=30) 、肿瘤组(n=30)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组(n=30)患儿的SF水平.结果 SoJIA组、感染性疾病组、肿瘤组及其他结缔组织病组患儿的血清SF水均升高;SoJIA组活动期血清SF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0.01);SoJIA组活动期SF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1).结论 SF是诊断SoJIA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并可为病情活动期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8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清VEGF、NO水平,并与30例正常儿童对照。结果KD组急性期血清VEGF、NO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缓解期显著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AL组血清VEGF、NO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P<0.01、P<0.05)。急性期KD组患儿血清VEGF、NO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896,P<0.01)。结论VEGF与NO参与了KD血管炎的发生,且两者均可作为预测KD冠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患者血清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近两年来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镁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探讨糖尿病患者体内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血糖检测采用己糖激酶法 ,血镁为MTB显色法。结果 :糖尿病组血清镁降低 ,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镁缺乏 ;血糖大于 11 1mmol/L组与血糖小于 11 1mmol/L组血清镁比较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病人体内普遍存在镁的缺乏 ,而镁缺乏与血糖浓度没有直接联系。纠正镁的缺乏 ,对提高胰岛素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L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5),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获完全缓解(CR)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恢复正常;复发时,该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又趋升高或降低,并接近治疗前的水平。结论sICAM-1、TGF-β1和LIF均参与了白血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检测AL患者血清上述三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为AL患者监测病情、评价疗效、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判断提供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玉萍  许亚辉孙婷 《实用医技》2007,14(35):4816-48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散射比浊法测定1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各组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肝硬化测得值显著高于各组,高低顺序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补体c3值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组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值最低,高低顺序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越重,差异越大。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C3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对肝炎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玉萍  许亚辉  孙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16-48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补体C3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散射比浊法测定1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补体C3水平,同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各组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肝硬化测得值显著高于各组,高低顺序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补体C3值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他各组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纽值最低,高低顺序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越重,差异越大。结论: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C3含量,有助于发现和了解肝内炎症活动及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对肝炎患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顸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sIL 2R和sICAM 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对 5 8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32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及 3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L 2R和sICAM 1水平进行检测 ;并检测胃癌及胃良性疾病者活检组织中该两项指标的浓度。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sIL 2R(U/L)和sICAM 1(mg/L)为911± 179,9.193± 4.198,分别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者 30 3± 2 0 ,0 .6 14± 0 .0 6 1和健康体检者 30 1± 15 ,0 .5 77± 0 .145(P均 <0 .0 0 1)。胃癌组织中sIL 2R和sICAM 1为 934± 197,9.76 4± 3.744明显高于胃良性疾病胃粘膜组织 311±2 0 ,0 .6 2 4± 0 .0 6 3(P均 <0 .0 0 1)。胃癌从Ⅰ~Ⅳ期上述两种成分在血清和组织中均逐渐增高 ,且各期之间进行比较P <0 .0 0 1;其中Ⅰ~Ⅲ期术后血清两种成分均明显下降P <0 .0 0 1;而Ⅳ期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手术切除组术后两种成分亦明显降低 ,P <0 .0 0 1,而探查者或胃空肠吻合术者 ,术后两种成分反而增高。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及组织sIL 2R和sICAM 1的变化可作为胃癌的诊断、手术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