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例27岁女性患者因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给予口服司坦唑醇(2 mg,3次/d)、再造升血片(4片,3次/d ),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μg,1次/d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2 mg,1次/d)、重组人促红素(10000 U,3次/周),静脉滴注头孢美唑(2 g,2次/d),以及成分输血等治疗。用药前空腹血糖5.3 mmol/L。18 d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加用环孢素125 mg,2次/d口服。加药第28天,患者空腹血糖升至9.8 mmol/L,予饮食控制。第36天,空腹血糖8.2 mmol/L。第45天,空腹血糖达10.7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8.7 mmol/L,将环孢素剂量改为100 mg,2次/d,并加用二甲双胍500 mg,2次/d口服,且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第47天,空腹血糖7.3 mmol/L;第55天,空腹血糖5.4 mmol/L,餐后2 h血糖11.3 mmol/L。  相似文献   

2.
徐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35-436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糖化血红蛋白这标(HbAI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CGMS对50例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动态变化信息。结果50例患者中,有11例(占22%)发生了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3.0~3.8mmol/L;6例(占12%)发生有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2.1~3.8mmol/L。在17例无症状和有症状性低血糖患者中,有10例(占20%)患者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5例(占50%)餐后2h血糖〉11.1mmol/L,其中8例发生早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2~14.6mmol/L;6例发生午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8~15.6mmol/L;11例发生晚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2-3~16.0mmol/L。结论对于应用空腹血糖、餐后2h、糖化血红蛋白来判定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全天多点血糖监测,了解任意时间的血糖情况,作为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基础,达到精细化降糖目的。  相似文献   

3.
加替沙星致高血糖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例患者静脉滴注加替沙星引发高血糖。第1例为81岁男性,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给予加替沙星0.4g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3d后患者出现烦躁、多尿、口渴、疲劳,血糖由用药前6.01mmol/L升至28.84mmol/L。立即停用加替沙星,给予12U胰岛素静脉滴注,2d后血糖恢复到5.2mmol/L。第2例为61岁男性梗阻性胆管炎、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给予加替沙星0.4g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谷胱甘肽1.2g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消炎利胆片6片,3次/d。治疗后第4天,血糖由用药前的5.60mmol/L升为13.81mmol/L。遂停用加替沙星,改为克林霉素静脉滴注。3d后血糖降至5.84mmol/L。  相似文献   

4.
二甲双胍致低血糖昏迷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冯平 《中国药业》2005,14(4):28-28
患者男,74岁,因反复突发头昏、汗出、昏迷10 h入院.入院前2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最高为7.5 mmol/L,餐后2 h血糖为12 mmol/L.确诊后一直自服二甲双胍片0.5 g/次,3次/d,未监测血糖.入院前10 h,突然头昏,汗出,随即昏迷,数分钟后清醒,未引起重视;5 h后再次出现头昏、大汗,面色苍白,渐致神志不清,昏迷,在送入医院途中,查血糖为0.8 mmol/L,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40mL后,意识逐渐恢复,诉乏力.病前未饮酒.到医院后查血糖为1.6 mmol/L,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均正常,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并再次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 mL.0.5 h后血糖为1.8 mmol/L,1 h后为5.1 mmol/L,3 h后为7.1 mmol/L,鼓励患者进食,减慢液体速度.6 h后血糖又降至1.4 mmol/L,但神志清楚,仅感乏力,无心慌、汗出等症.再次予以50%葡萄糖注射液60 mL静脉注射,加快液体速度,并嘱患者进食,血糖波动在12.8~8.7 mmol/L.1 d后血糖基本稳定,停止输液,患者一般情况好,未诉不适,3 d后出院.嘱其进行饮食控制,暂停一切降糖药物,定期随访血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碘造影剂前后停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入选标准为使用含二甲双胍方案治疗后血糖水平基本达标并维持平稳、应用碘造影剂前后48h内停用二甲双胍且有停药前后空腹、早餐后2h、午餐后2h、晚餐后2h和睡前血糖水平监测记录。停用二甲双胍期间调整降糖治疗方案者纳入调整组,未调整治疗方案者纳入未调整组。收集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未调整组62例(87.5%),调整组18例(22.5%)。二甲双胍停药时间为2—4d。未调整组停药后空腹、早餐后2h、午餐后2h、晚餐后2h和睡前血糖水平与停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7.7±1.4)mmol/L比(7.0±1.2)mmol/L,(9.5±1.7)rnmol/L比(9.0±1.8)mmol/L,(10.9±2.3)mmol/L比(8.6±1.9)mmol,/L,(9.9±1.7)mmol/L比(8.6±1.7)mmol/L,(9.1±1.9)mmol/L比(8.5±1.6)mmo]/L],其中空腹、午餐后2h和晚餐后2h血糖水平与停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P=0.00);调整组停用二甲双胍前后5个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9±1.2)mmol./L比(8.1±1.8)mmol/L,(8.0±2.2)mmol/L比(8.5±2.4)mmo]/L,(9.2±2.9)mmol/L比(10.3±1.9)mmoL/L,(9.4±2.1)mmol/L比(9.1±2.4)mmol/L,(10.0±2.3)mmol/L比(9.3±2.2)mmol/L,均P〉0.05]。结论使用碘造影剂前后停用二甲双胍可导致停药期间未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更平稳。  相似文献   

6.
杜金山 《天津药学》2011,23(4):77-78
1.临床记录患者,男性,48岁。肥胖,体重指数(BMI):30 kg/m2腰围(腹围):110 cm血压:150/105 mmHg甘油三酯:1.85 mmol/L总胆固醇:6.5 mmol/L空腹血糖:6.8 mmol/L诊断: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受损2.用药缬沙坦胶囊80 mg 1次/d马来酸罗格列酮片4 mg 1次/d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中年女性,人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人院后给予甲泼尼龙,40mg,i.v.drip,b.i.d抗炎治疗;头孢米诺,2.0g,i.v.drip,b.i.d,硫酸阿奇霉素,0.5g,i.v.drip,q.d.,抗感染治疗;多索茶碱,0.2g,i.v.drip,q.d.,解痉平喘;氨溴索氯化钠,100ml,i-v.drip,q.d.,止咳化痰;入院第1天血常规显示空腹血糖6.42,人院第9天复查血糖,显示空腹血糖8.1mmol/L,餐后2h血糖9.9mmol/L,患者无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2型糖尿病(T2DM)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50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0%的2型糖尿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本组患者血糖42.8mmol/L(低血糖)占3.3%,但以21:00-24:00最多,0-3:00点次之。血糖在2.9-7.8mmol/L之间占71.3%,血糖在2.9-10.0mmol/L之间占89%,血糖〉10mmol/L(血糖控制不良)占7.7%,各时段均能见到,以6:00-12:00为多。探头监测到低血糖患者27例,低血糖的发生率为54.0%(27/50)。21:00-3:00(定义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6.7%(18/27)。结论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1例29岁男性患者,1 d 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0.5 g)共20片后出现语无伦次,行为异常.入院后实验室检查:ALT 26 U/L,AST 16 U/L;BUN 43 mmol/L,SCr 235 μmol/L,血糖4.2 mmol/L.第2天患者出现昏迷,血糖1.2 mmol/L.经对症治疗,2周后血糖及肾功能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0.
1例69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突发言语不清和口角歪斜入院。入院前服用格列齐特80 mg,2次/d和阿司匹林0.1 g,1次/d。查血糖:1.7 mmol/L。给予50%葡萄糖100 ml静脉注射。1 h后血糖升至20 mmol/L,症状缓解。停用格列齐特,改为格列吡嗪缓释片5 mg,1次/d。次日,患者空腹血糖1.7 mmol/L、餐后血糖2.7 mmol/L,并有心慌、头晕等症状。静脉滴注10%葡萄糖250 ml后症状好转。入院第3~5天停用降糖药,患者血糖维持在空腹8.2 mmol/L、餐后10.1 mmol/L左右。第6天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5 mg,1次/d,血糖维持在5.5~6.5 mmol/L。2 d后患者出院,继续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出院12 d,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遂再次入院。查血糖示:1.6 mmol/L。入院第3天开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餐后2 h血糖维持在8.7 mmol/L左右。第9天患者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2010年1月至10月326例进行血糖和HbA1c检测的患者。血糖由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HbA1c由硼酸亲和层析法测定。结果 FPG与2 h PG显示了高度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3.17+0.336X(r=0.866,P<0.01),当餐后2 h血糖为11.1 mmol/L时,FPG计算得6.9 mmol/L,当FPG为7.0 mmol/L时,餐后2 h血糖计算为11.08。且FPG和2 h PG血糖对于HbA1c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1X+0.1(r=0.809,P<0.01)和Y=2.97X-7.06(r=0.809,P<0.01),当HbA1c分别为6.0%和6.1%时,FPG分别计算得6.76 mmol/L和6.87 mmol/L,而2 h PG分别为10.71 mmol/L和11.07 mmol/L。结论 HbA1c与FPG和2 h PG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HbA1c≥6.1%这个指标来筛查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L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70例患者,经过磁共振证实114名患诊断为LA;其余66名为健康病例,收集每个病例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年龄等信息。结果随着患者年龄、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升高,LA的发病率也升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在LA中的诊断阈值为6.39mmol/L、7.925mmol/L。结论高血糖可以导致LA,糖尿病患者需要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在6.39mmol/L、7.925m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的松在肾脏病患者诱导治疗过程中血糖的变化,探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在治疗肾脏病过程中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162例,在强的松诱导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尿量、每周进行1次糖耐量试验检查并记录。对发生糖皮质激素性糖尿病(简称激素性糖尿病)者进行随访观察,每月1次糖耐量试验检查并记录。结果激素性糖尿病发病率为17.90%;发病时间多为2-4周;具有糖尿病典型表现者为24.14%;空腹血糖为8.70±1.62mmol/L,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为18.28±5.79mmol/L(t=9.7975,P〈0.001);减量或停用激素后缓解者86.21%。结论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诱导期,激素性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餐后血糖显著高于空腹血糖;具备典型糖尿病症状者少见;随激素的减量或停用可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与眼肌麻痹的关系。方法选择糖尿病并眼肌麻痹患者18例进行初诊时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检查。结果该组窒腹血糖值6.2~7.0mmol/L 8例,7.1-22.5mmol/L10例;餐后2h血糖6~9mmol/L8例,10-25mmol/L10例。病程为1个月至8年。结论眼肌麻痹发病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元明显关系,可能与动脉硬化、徽血管病变、血液循环不足或B族维生素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并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对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460例患者均进行同样的抗血小板治疗,入院后立即进行末梢血快速血糖检测,按照血糖情况分为3组:A组为血糖正常组,入院时血糖在4.0~10.0 mmol/L;B组为高血糖观察组,入院时血糖在10.0 mmol/L以上但不进行干预;C组为高血糖治疗组,入院时血糖在10.0 mmol/L以上但用胰岛素静脉泵入,在12 h内将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观察入院后3 d内意识水平和肢体肌力以及平均血糖水平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入院后3 d内神经功能比较,A组>C组>B组;平均血糖水平A组 >C组>B组;平均血糖水平A组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动态监测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状况. 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42例HbA1c<6.5%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 d血糖监测. 结果 42例患者中,12例(28.6%)发生低血糖(血糖≤3.0 mmol/L),其中8例低血糖发生于凌晨0:00~3:59,4例为无症状低血糖;18例(42.9%)发现高血糖(血糖>11.1 mmol/L),17例发生于三餐后. 结论 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发现有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金华  祁贯成 《淮海医药》2002,20(5):408-408
目的 探讨低热量饮食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影响。方法 比较低热量饮食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餐后 2 h血糖由治疗前的 (12 .5 6± 1.2 1) mmol/ L降为治疗后的 (11.18± 139)mmol/ L。甘油三脂由 (2 .2 3± 0 .5 8) m mol/ L 降为 (1.81± 0 .42 ) mmol/ L。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由治疗前的 (0 .0 19±0 .0 18) L为治疗后的 (0 .0 2 8± 0 .0 16 ) L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低热量饮食能降低血糖、甘油三脂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张维强  刘建萍 《江西医药》2014,(11):1252-1253
1病案报道
  患者,男,57岁。患者于2000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尿,4000-6000ml/d,多饮、多食,主食1.5-2斤/d,体重1周内下降10余斤,多次查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因腹胀、腹泻明显而停用,后改为消渴丸8粒,3次/d治疗,控制饮食,饭量每日6-7两,每日游泳半小时。血糖控制尚可,无低血糖反应。此后先后服用阿卡波糖50mg3次/d和克糖胶囊(自购中成药,无通用名)2粒3次/d,血糖控制不佳。2009年起先后改用诺和锐30、甘精胰岛素(具体剂量不详),因皮肤出现明显硬结停用。2013年5月22日,换用优泌乐2512U(早),8u (晚),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未出现硬结,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12mmol/L。2013年6月19日,患者注射优泌乐25后10min突然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胸口麻木、呼吸困难。当时神志清楚,血压80/40mmHg,心率119次/min,休息30min 后自行缓解,立即停用优泌乐25胰岛素方案,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T:36.0℃P:89次/min R:18次/min Bp (卧位):120/80mmHg,立位:110/70mmHg,神清,身高:168cm体重:72kg体重指数:25.5kg/m2神清,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无黑棘皮征。心肺腹无异常,左侧足背动脉明显减弱,右侧正常,双侧胫部以下温度觉减退,无水肿。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有慢性胃炎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不饮酒,嗜烟,10余支/d。影像学检查:颈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管膜增厚、毛糙并左侧斑块形成。双下肢超声:下肢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硬化斑块形成。实验室检查:入院时查空腹:6.28-8.6mmol/L,三餐2h 后控制在:11.0-13.8mmol/L, HbA1c:6.8%。空腹C肽:3ng/ml(正常值:0.6-3.8ng/ml),60min:10.2ng/ml,2h:8.82ng/m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入院后逐步调整降糖方案为格列美脲4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于6月24日,7月1日及7月5日发生中餐前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6月24日中餐前血糖3.8mmol/L,7月1日及7月5中餐前血糖未监测),于7月6日调整为维格列汀50mg2次/d,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晚,调脂及稳定斑块治疗;银杏叶片2片,3次/d (因该患者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故未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整方案后,无低血糖发生。7月15日查血糖:空腹7.0mmol/L,早餐后2h:7.7mmol/L,午餐后2h:8.1mmol/L,晚餐后2h:9.2mmol/L,睡前6.8mmol/L,停用阿卡波糖50mg3次/d,余治疗不变,7月30日查血糖:空腹6.2mmol/L,三餐后2h:7.0-8.2mmol/L,睡前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目前定期监测血糖一直控制平稳,无低血糖反应,无酮症酸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9.
格列齐特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和普通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7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格列齐特片组36例,80mg/次,2次/d;格列齐特缓释片组36例,60mg/次,1次/d,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与基线值比较;格列齐特缓释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19%,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2.16、2.06mmol/L;而格列齐特片组中,HbA1c平均下降1.08%,空腹和餐后血糖值分别下降1.87、2.28mmol/L。两组间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下降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实验室证实的低血糖(血糖≤2.78mmol/L)。结论:格列齐特缓释片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天血糖及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李颖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10-23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1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在甘精胰岛素不改变用量前提下,给药时间由22:00调整到18:00前后,比较时间调整前后3 d患者空腹血糖( FBG)、早中晚餐后2 h血糖(2hPG)和午餐前血糖的变化情况、门冬胰岛素的用量及午餐前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调整用药时间后,患者午餐前血糖调整至理想水平,FBG(7.28±2.13)mmol/L比(8.33±2.20)mmol/L、午餐后2hPG下降显著(8.61±2.59)mmol/L 比(9.70±1.75)mmol/L(U=2.425、3.034,均 P<0.05),早餐后2hPG (8.27±2.02)mmol/L比(8.56±2.33)mmol/L和晚餐后2hPG(9.54±1.55)mmol/L比(9.61±1.75)mmol/L变化均不明显(均P>0.05);门冬胰岛素早餐前用量减少,午餐前和晚餐前用量增加;午餐前低血糖事件显著减少(χ2=4.105、5.005,均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在不改变甘精胰岛素用量情况下,给药时间由22:00调整为18:00,可平稳降低空腹血糖,减少午餐前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