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华  董明敏  赵春红  李宏慧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9):825-826,828
目的:观察条件声暴露对耳蜗结构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听力正常的31只杂色雄性豚鼠(250~400g)按噪声暴露的时程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即条件声暴露1天组(n=8),条件声暴露7天组(n=8),条件声暴露14天组(n=7)及未经条件声暴露的对照组(n=8)。条件声为中心频率为1kHz、强度为95dBSPL的倍频程噪声,每天暴露8小时。条件声暴露结束5天后再将豚鼠暴露于相同频谱强度为115dBSPL的强噪声中连续暴露48小时。强噪声暴露后第14天将动物处死,进行耳蜗铺片,观察各组动物耳蜗1kHz感音部位第3回柯替器受损情况,并进行外毛细胞记数。结果:耳蜗铺片观察发现,1kHz噪声损伤的主要部位为耳蜗第3回中下部,距圆窗约14mm~18mm处。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 OHC)受损明显,三排OHC的受损程度以第三排最重,第二排次之,第一排最轻。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 IHC)很少受损。四组动物中,以7天组外毛细胞丢失率为最少,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P〈0.01)。其次为1天组,为29.5%,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经过14天条件声暴露的动物,其OHC平均丢失率为34.4%,反而略高于对照组。结论:适当的条件声暴露对噪声引起的耳蜗结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在豚鼠娱乐性噪声所致听力损失中保护作用的剂量依赖性.方法 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噪声对照组(每天迪厅音乐暴露2 h,连续14 d)7只,LTG实验组(迪厅音乐暴露2 h/d,每天暴露前腹腔注射LTG,连续14 d)27只,实验组又分为A组[20 mg/(kg·d),i.p.]、B组[30 mg/(kg·d),i.p.]、C组[50 mg/(kg·d),i.p.] ,每组各9只.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耳蜗铺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不同剂量LTG对娱乐性噪声所致听阈损失及耳蜗损害的保护作用.结果 娱乐性噪声暴露第14天,3个实验组动物较之噪声对照组,有较小听阈偏移幅度及较高DPOAE反应幅值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其中B、C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它们又明显强于实验A组(均P<0.01);3个实验组耳蜗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减弱程度比噪声对照组为轻,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扫描电镜示噪声对照组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OHC)静纤毛异常,而各实验组均接近正常.结论 拉莫三嗪能减轻噪声对耳蜗的损害,对听觉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文 目的:观察噪声损伤引起的豚鼠耳蜗内硝基酪氨酸变化,探讨耳蜗外毛细胞的死亡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为噪声暴露组、SIN1耳蜗灌流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噪声暴露组动物暴露于120dBSPL的宽带噪声环境中每天4小时,连续2天;耳蜗灌流组向动物耳蜗内灌流的5 mg/ml外源性氮自由基供体SIN1 30分钟。豚鼠耳蜗分离解剖后,用碘化丙啶(PI)染色细胞核,以便观察噪声损伤前后细胞核形态变化,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耳蜗外毛细胞及耳蜗外侧壁内硝基酪氨酸的分布及噪声损伤后的变化;按表面制备法行耳蜗铺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耳蜗外毛细胞及耳蜗外侧壁的荧光信号变化。结果:(1) 噪声暴露及耳蜗外淋巴灌流SIN1后均发生耳蜗外毛细胞凋亡和坏死。(2)在正常情况下,耳蜗外毛细胞内有少量硝基酪氨酸分布,在暴露于上述噪声后,耳蜗外毛细胞内的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3)发生凋亡的耳蜗外毛细胞的细胞核及其周围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4)在正常情况下,耳蜗外侧壁有少量硝基酪氨酸分布,噪声暴露后,耳蜗外侧壁血管纹内的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噪声刺激导致的耳蜗内硝基酪氨酸增加与耳蜗外毛细胞死亡有关,提示氮自由基参与了噪声性听力障碍的耳蜗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4.
豚鼠暴露于娱乐噪声后的听觉电生理及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豚鼠暴露于娱乐噪声后的听觉电生理及耳蜗形态学改变,探讨噪声暴露后电生理与毛细胞缺失变化之间的可能联系及其机制。方法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噪声实验组,各10只。实验组每日定时暴露于高强度迪厅音乐2h,连续暴露14d。观察两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出现ABR反应阈上升和DPOAE幅值下降,两者都有极显著性意义;基底膜铺片示噪声组3排外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或消失,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旋神经节计数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扫描电镜示噪声组外毛细胞、静纤毛异常。结论所应用的娱乐噪声能引起豚鼠听觉系统的损害,表现为电生理功能异常和外毛细胞静纤毛紊乱。而光镜下所观察到的毛细胞缺失并不总与电生理变化相平行,这可能与噪声所致外毛细胞亚细胞结构非致命性损伤或耳蜗其他部位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研究铅暴露下豚鼠的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方法 利用诊断型耳声发射分析仪分别测试记录铅暴露组和正常对照组豚鼠双耳的DPOAE进行测试和记录,对两组数据用PEMS3.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记录的各频率(1、2、3、4、6、8kHz)下,两组豚鼠的DPOAE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铅暴露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有明显损害,造成DPOAE较正常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天鼓冲剂对豚鼠噪声性听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后三组豚鼠暴露在4KHz、110dB SPL的稳态白噪声中6h×6d,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噪声暴露前7d和噪声暴露结束后给予天鼓冲剂灌胃,模型组与预防组同期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给药.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观察各组动物反应阈、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变化,耳蜗基底膜铺片毛细胞计数比较各组动物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动物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治疗组比较,预防组豚鼠的ABR阈值、毛细胞损伤率均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电镜下毛细胞受损程度较轻;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豚鼠的ABR阈值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但毛细胞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两组毛细胞损伤程度均较重.结论:天鼓冲剂对噪声性听力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在改善听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天麻素对豚鼠噪声性耳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及耳蜗外毛细胞的影响,同时探讨预防及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纯白豚鼠共50只,随机分5组:正常组、预防实验组及预防对照组,治疗实验组及治疗对照组.将除正常组以外4组动物置于隔音室,暴露于105dB SPL稳态白噪声,噪声持续时间4h/d并且连续7天.预防实验组暴露噪声前3天开始腹腔注射天麻素100mg/kg,连续每日注射至噪声结束当天,预防对照组同条件下使用注射用水;治疗实验组于噪声结束后次日给予天麻素100mg/kg腹腔注射,每日注射连续10天,治疗对照组同条件下予注射用水.记录ABR听阈值变化;采用耳蜗基膜铺片技术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改变同时计算外毛细胞损伤率;观察外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蓝染沉淀的活性改变.结果 预防实验组ABR听阈值和耳蜗外毛细胞缺失率均低于预防对照组(P<0.05);预防实验组耳蜗外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蓝染细胞明显优于预防对照组.治疗实验组与治疗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天麻提取液天麻素对噪声性耳聋的预防作用,但其治疗作用在本实验不明显.天麻素能保护细胞膜稳定并增加耳蜗毛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增加细胞能量供应改善耳蜗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后豚鼠耳蜗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健康雄性白色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另3组为实验组.实验组在120 dB spL的4kHz窄带噪声中暴露4 h,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后2,48,168 h及对照组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c-fos 基因在耳蜗的表达情况,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耳蜗c-fos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结果: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及耳蜗中c-fbs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较正常组均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ABR阈值及c-fos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均逐渐恢复,168 h组的ABR阈值及c-fos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均低于2 h组和48 h组.结论:噪声暴露后耳蜗c-fos基因表达增高,可能与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等结构的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声损伤中声预处理的听力保护作用及其MDA 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声预处理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并从氧自由基途径探讨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声预处理 强噪声暴露组(A组),单纯强噪声暴露组(B组),仅预处理组(C组),无噪声对照组(D组),每组8只.A组豚鼠先经声预处理(87 dB白噪声暴露10 d,每天5 h),无噪声情况下恢复48 h后再暴露110 dB白噪声5 h.B组不经声预处理,直接暴露相同110 dB白噪声5 h.C组豚鼠仅接受声预处理(同A组).A、B、C 3组动物在噪声暴露前后分别测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D组动物在实验开始和结束各测定1次ABR.分别计算4组动物听力阈移.在最后1次测定ABR之后,将A、B、C、D 4组动物同时处死,取耳蜗,用TBA荧光法测定耳蜗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C、D组动物阈移平均值范围为0.83~2.5 dB和0~1.36 dB,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动物在强噪声暴露后24 h,A组click平均阈移为12.5 dB,短纯音(4、6、8 kHz)平均阈移范围为13.75~16.25 dB;B组click平均阈移为30.83 dB,短纯音(4、6、8 kHz)平均阈移范围为35~35.83 dB,明显高于A组(P<0.05).A、B、C、D 4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为(164±18)、(188±24)、(149±14)和(146±11) nmol/L.统计结果表明,B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C组、D组(P<0.05);而A组与C组和D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声预处理(87 dB 白噪声 10 d,每天5 h)不会造成豚鼠听力损失,并可以减轻随后强噪声(110 dB 白噪声 5 h)引起的听力损失;声预处理可能是通过降低MDA含量而发挥听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豚鼠暴露于120dBSPL强噪声2小时后第2、10和20天,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光镜电镜内耳结构观察。结果声暴露后ABR反应闽与正常动物差异十分明显(P<0.01)。光镜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动物内耳血管纹毛细血管淤血,细胞变性。外毛细胞听毛及表皮板明显受损。说明急性噪声性损伤后内耳微循环障碍,所引起听器缺氧性损伤的形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