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一种数字X线摄影(Digml Radiography,DR)的立位全下肢骨盆脊柱成像技术。方法:应用DR平板捧洲器(FPD)连续采集X中心线束仰、俯角时的摄影图像,其重叠的部分完全相同;然后再平移X线采集多幅同一站立体位的图像数据,此时的拼接线位于肢一片距离对称的股骨上端,投影一致。结果:经图像软件拼接成一幅全下肢骨盆脊柱的整体影像。结论:长尺寸的影像解决了人体负重骨骼的生物学力线测定。  相似文献   

2.
正胸透又称荧光透视,为常用X线检查方法。它是利用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性和摄影效应的特性,使人体在荧屏上形成影像。由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时,X线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上的X线量就有差异,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离体肺片的X线与病理对比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尘肺X线影像是尘肺病变的反映。是目前据以诊断尘肺的主要手段和依据。但由于X线胸部平片所形成的影像是人肺整体充气状态的投影,故在准确辩认和理解X线异常影所代表的病变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这种困难仅靠观察大体肺标本和显微镜标本也不易解决。为此,我们试用了一片厚1.0—2.0Cm大体肺片标本拍照X线片,並与该标本200微米厚的整体切片进行对比的方法观察不同病变所形成的X线影像,企图有助于X线影像的辩认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腰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腰痛的原因很多,借助X光检查确诊是临床较常用的方法。 X光检查原理与放幻灯有些相似,如果将人体比作一张幻灯底片,而X光则类似于强烈的灯光,照相底片或荧光屏的作用则恰似布幕,显示出人体的影像。由于人体各部分的密度不一,同一器官和组织在健康状态和病理状态下X光线的通透量也不一样,因此X光片或荧光屏上反映出的X光浓淡不一,形成影像,间接地反映出身体内部的情况,给医生诊断或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所不同的是,人体这张“幻灯底片”是立体的,得到的影像  相似文献   

5.
<正>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需要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从简单的胸部X线到胸部CT检查等。胸部X线检查简单经济,辐射剂量很低,适合胸部体检和特殊人群如儿童、育龄期妇女等检查。但是由于人体内某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利用X线投影成像就难以发现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中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平板探测器的数字断层融合新技术在骨骼系统,尤其是小关节病变或打石膏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大量骨骼系统病变患者进行数字断层融合X线摄影,利用管球和平板探测器同步进行反向运动,在运动中曝光采集数据,采集到被照体各层面的原始数据后计算并重建。结果:通过该技术可得到任意层面的清晰图像。结论:数字断层融合技术较传统的X线断层摄影提高了影像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人腰痛到医院去看病,经过医生的问诊检查之后,如果病情不是很明确,大多要进一步做X线摄片和CT检查。
  X线是肉眼看不见的光线,能够穿透人的身体组织器官,在照相底片上感光,形成影像。由于人体各种组织透光程度不一样,胶片就显示出浓淡参差的影像。将它放在明亮的观片灯前观察,可以看得格外清楚,从中寻找异常或病变的迹象。这就是观灯捉影。  相似文献   

8.
郭云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64-6264
目的:探究乳腺钼靶X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上的诊断价值,以期提高临床医学上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且所有病例都接受了手术和病理的证实。再将钼靶 X线的特点与病理诊断进行相应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经钼靶X线确诊68例,经病理诊断有63例为良性,5例为乳腺癌,经数据分析可知钼靶 X线的诊断精确率高达92.6%;有9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其中有90例确诊为恶性,2例为良性,有数据计算可知,利用钼靶X 线进行诊断的精确率高达97.8%。结论经回顾性实验分析可知,钼靶X线影像技术能够很准确地进行乳腺良、恶性肿瘤病变的判断和借鉴,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CT扫描的特点是对人体组织的密度分辨力较普通X线摄片大100倍。普通X线摄片只有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才能显示人眼可分辨的对比,而CT扫描可测出X线对人体各种组织的不同吸收系数值。胸部CT检查是为了解胸部薄层横断面的影像,用细小的X线束通过薄层胸部时测定其对各组织的衰减改变,再由电子计算器重组影像,故CT断面没有组织影像重叠。虽然CT对组织密度的分辨力相当高,但是CT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1 CT机工作原理 CT机由操作台、扫描机架、扫描病床订和电源分配柜组成,从技术原理来分的话是由X线管和不同数目的探测器组成,用来收集信息。 X线束对所选择的层面进行扫描,其强度因和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吸收和衰减。人体各种组织(包括正常和异常组织)对X线的吸收不同。CT即利用这一特性,将人体某一选定层面分成许多立方体小块,这些立方体小块称为体素。 X线通过人体测得每一体素的密度或灰度,即为CT图像上的基本单位,称为像素。它们排列成行列方阵,形成图像矩阵。当X线球管从一方向发出X线束穿过选定层面时,沿该方向排列的各体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一部分X线,使X线衰减。当该X线束穿透组织层面(包括许多体素)为对面探测器接收时,X线量已衰减很多,为该方向所有体素X线衰减值的总和。然后 X 线球管转动一定角度,再沿另一方向发出X线束,则在其对面的探测器可测得沿第2次照射方向所有体素X线衰减值的总和;以同样方法反复多次在不同方向对组织的选定层面进行X线扫描,即可得到若干个X线衰减值总和。在上述过程中,每扫描一次,即可得一方程。该方程中X线衰减总量为已知值,而形成该总量的各体素X线衰减值是未知值。经过若干次扫描,即可得一联立方程,经过计算机运算可解出这一联立方程,而求出每一体素的 X 线衰减值,再经数/模转换,使各体素不同的衰减值形成相应各像素的不同灰度,各像素所形成的矩阵图像即为该层面不同密度组织的黑白图像。  相似文献   

11.
梁红  钟易 《中国医学装备》2013,10(8):103-105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在肩袖损伤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MRI确诊肩袖损伤的患者的相关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在做MRI检查前摄取了侧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6例患者仅摄取了侧肩关节X线正位片,将其影像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1例患者MRI检查全部提示为肩袖损伤。15例患者摄取侧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测得肩峰-肱骨头(A-H)间距不同程度狭窄,其中3例患者A-H间距≤5.1~6.9mm、6例患者A-H间距≤7.0~7.9mm、6例患者A-H间距≤8.0~9.0mm,所见构成骨未见明确骨质病变征象;6例患者仅摄取侧肩关节正位的X线片诊断均为阴性。结论: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能清晰测量A-H间距,提示肩袖损伤的存在,对患者的下一步检查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学东  孙峰 《医疗装备》2010,23(2):33-3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颅骨骨折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所检病人按照设定好的方案扫描,待重建结束后,将需要的重建图像导入配备的工作站。根据头颅外伤的部位,选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对这1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通过层厚为8nm的横断面图像诊断,只有89例发现颅骨骨折。在对这些患者的重建薄层图像的连续观察后,颅骨骨折人数增至93例。而将重建薄层图像经工作站的相应软件进行3D处理后,100例患者的颅骨骨折均被发现。结论:头颅外伤时颅骨骨折的诊断,仅靠原始的厚层图像是不可靠的。应结合不同重建参数获得的薄层图像连续观察,尤其是通过功能强大的工作站处理后的优质三维图像综合诊断,这样才能使确诊率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二维平面成像和三维重构成像在生物组织形态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方法运用我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蒿草切片进行二维平面成像及三维重构成像,实验分为A组:二维平面图像组;B组:垂直叠加三维重构成像组;C组:沿X轴旋转45°三维重构成像组三个组,并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不但可以获取的分辨率高和成像清晰的二维平面图像及三维重构图像,还可显示沿着X轴旋转45°的三维重构成像。结果统计显示三维重构图像的荧光值比二维平面图像的荧光值增加,另外三维图像沿X轴旋转45°后,其荧光值也增加。结论与二维平面图像比较,三维重构图像具有三维立体及含图像信息量多的特点,并可沿任意角度显示,更有利于了解对标本的空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金奎  何跃玲  谢元忠 《职业与健康》2009,25(18):1905-190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图像对尘肺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7例0和I期煤工尘肺患者,均仰卧位行螺旋扫描,获得高分辨容积数据,原始图像重建层厚10mm,分别获得肺窗和纵隔窗图像,扫描完结后,在工作站上对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高分辨1mm层厚轴位重建,及冠状位1mm多平面重建(MPR),并进行轴位与冠状位10mm层厚、5mm间隔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可客观发现平片难以观察到的很多小阴影。多层螺旋cT与平片对比,圆形小阴影显示统计结果:P、q、r型结节,P〈0.05;不规则型小阴影对照检验结果:s、t型结节,P〈0.05;U型,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比X线胸片及常规CT能更好地显示早期尘肺病变,在尘肺病变的早期发现、病灶形态分布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陆成栋  龚波  殷超 《现代保健》2011,(28):83-8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真性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真忤腹主动脉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扫描数据,传送至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技术处理。结果全部患者真性动脉瘤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CT征象包括瘤体直径增加、主动脉壁连续性中断、附壁血栓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腹主动脉瘤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便追踪其治疗上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对本院已实施手术的38例隐形脊椎裂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分析,以及临床表现出的症候群进行对比归纳总结,评判两者的关联性。结果:X线片诊断脊椎裂分六型,各型从骨质结构上分别表现不同,与其对应的临床症状表现也各有特点;MSCT空间分辨率高,并通过后处理技术可获得高质量的脊柱骨骼的结构;MRI对隐形脊椎裂合并脊髓畸形、硬膜粘连、硬膜下囊肿脂肪瘤、脊髓栓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三者检查不能互为替代,影像学的表现也决定着临床症状的轻重。结论:隐形脊椎裂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多寡、轻重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手术治疗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01至2019-1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采用X线平片进行诊断,再采用多排螺旋CT机对全部患者进行诊断,CT图像薄层重建横断像后,采用多种重建技术获得全面直观重组图像。结果采用X线平片的检出率(83.33%)明显低于多排螺旋CT的检出率(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扫描快,三维成像清晰立体,可以全方位地显示出脊柱解剖结构,可以避免受到患者体位的干扰,在脊柱骨折诊断、术前评价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PECT平面显像中不同矩阵与距离下图像质量影响。方法:依据标准制作甲状腺模型与双点源模型,对不同距离、矩阵采集数据做分析。结果:对相同距离下128×128、256×256、512×512矩阵60s采集计数做两两比较q检验,30mm、50mm、100mm、150mm、200mm处的q值分别为0.80、0.82、0.76;0.79、0.83、0.85;0.80、0.82、0.83;0.82、0.83、0.85;0.83、0.85、0.89,以上均P<0.01,尚不能认为相同距离时不同矩阵的采集计数有差别。在空气介质中一定距离下矩阵128×128、256×256、512×512的径向半高宽(mm)为12.53±2.26、10.87±0.80、7.06±1.80。高矩阵、点源与探头距离近的图像可调节的宽容度大。结论:在相同距离、相同时间下不同采集矩阵的总采集计数没有差别。随着矩阵的每次上升,灵敏度不会下降,系统分辨率略有上升。平面显现中通过简单的函数滤波,可使图像表现的更完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扫描技术。方法:对184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CTPA检查,采用团注实验法(bolustest)测试循环峰值时间,以峰值时间加1s作为肺动脉扫描的延迟时间,再对肺动脉进行成像扫描。结果:184例均成功完成CTPA扫描检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通过后处理技术均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进行CTPA检查,选择恰当的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而恰当的延迟时间又能使对比剂的用量减到最低。此方法简便快捷,达到延迟时间个体化,可作为CTPA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利用16排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2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部位及范围均能显示,其中肺动脉栓塞10例,肺叶动脉栓塞7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22例患者中只有4例为单支动脉栓塞。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为肺动脉栓塞诊断提供直接、丰富的影像诊断细节,并能在治疗后较好地评价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