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增生6例、子宫内膜息肉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变性1例,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子宫内膜病变的ADC值。结果 2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平均ADC值为(0.78±0.06)×10-3mm2/s;6例子宫内膜增生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1±0.12)×10-3mm2/s;4例子宫内膜息肉在DWI呈略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3±0.07)×10-3mm2/s,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在DWI呈等信号,ADC值为(2.19±0.25)×10-3mm2/s。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息肉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WI与ADC值能有效区分子宫内膜病变的水分子扩散差别,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量化指标即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析其常规MRI及DWI(b=800s/mm2)图像,对照15例正常子宫内膜的图像,结合ADC图,分别测量ADC值,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在T2WI及DWI上均呈高信号,肉眼不易鉴别,子宫内膜癌的ADC值(0.907±0.151)X10-3mm2/s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1.376±0.325)X10-3mm2/s(P〈0.05),MRI诊断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 MRI联合DWI及ADC对子宫内膜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ADC比值(rADC)及ADC值的离散系数(CV)在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8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成像的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分别对病灶及正常子宫肌层、臀大肌、闭孔内肌进行ADC值的测定(b=800?s/mm2),并计算相应的rADC值。再计算CVADC值。比较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ADC值、rADC值及CV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Ia期子宫内膜癌组ADC值、rADC值低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组(P?<0.05),而CVADC值高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组(P?<0.05)。单项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933,r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78、0.882和0.913,均大于CV值曲线下面积0.665,联合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联合指标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各单项指标。结论 ADC值和rADC值在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rADC值的诊断效能并未优于ADC值,CVADC值在鉴别Ia期子宫内膜癌与子宫黏膜下肌瘤中诊断效能较低,ADC值联合rADC臀大肌值对鉴别这2种疾病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人,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检查,病变椎体共计90个,椎体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改变情况,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35±0.805)×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09±0.713)×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DWI信号变化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正常子宫和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现特征。方法对25例子宫正常者和16例经病理证实的EC病人,进行常规MRI扫描及子宫横断面DWI扫描(b=1 000s/mm2)。分别测量正常子宫的三层结构和EC病灶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子宫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内膜最高,肌层最低,结合带与肌层的差异肉眼不能分辨。ADC值肌层>内膜>结合带,差异有显著性(F=38.153,q=2.971~11.248,P<0.05)。EC病灶弥散图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子宫内膜,ADC值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96、3.538,P<0.05)。结论正常子宫三层结构MR扩散能力存在较明显差异,内膜扩散信号最好,结合带ADC值最低。弥散加权图像有利于突出显示EC病灶,ADC值测量对于弥散图像信号与正常子宫内膜相仿的EC病灶有一定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MR弥散加权成像及ADC图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急性脑梗死患常规行MRI、DWI,分析其不同时间影像特点并计算ADC、相对ADC(relative ADC,rADC)和相对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结果:(1)发病7d内的平均SIR、DWI明显高于T2WI(P<0.001-0.005);(2)7d内梗死灶rADC值显低于正常(P<0.05-0.001);(3)DWI病灶全部为高信号,以病后13-24h最高。ADC图随病程增加信号逐渐增加,与DWI显示病灶信号相背离;(4)DWI结合ADC图对急性梗死灶或责任病灶总体检出率及对阵旧灶或白质高信号基础上发生新梗死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T2WI,二有显差异(Χ^2=38.95,P<0.005)。结论:DWI结合ADC图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上优于T2WI。  相似文献   

8.
蔡磊  张晶  侯登华  闫少宁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7):595-596,F0002
目的分析肝癌的MRI表现,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肝癌病例共76个病灶在3.0T磁共振设备上的常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DWI)的特点和ADC值的范围。结果肝癌在T2WI和D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以后强化相对减弱的强化方式,出现假包膜29个病灶,出现门静脉癌栓21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肝癌的ADC值在b值选取800s/mm2时范围为(1.28±0.23)×10-3mm2/s。结论 T2WI及DWI可以显示大多数肝癌的信号特点,多期动态增强能更好地显示肝癌的血供特点及包膜和门脉癌栓,而ADC值在肝癌的鉴别诊断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的同反相位成像( IP/OP)、表观扩散系数( ADC)以及弥散加权成像( DWI)序列在鉴别椎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恶性肿瘤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恶性组,良性疾病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80例作为良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并采用双回波技术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中采集IP/OP图像;分析良恶性病变病例的DWI信号特点,定量测定两组椎体的ADC值、信号强度比(SIR)值和信号衰减程度(SAR)值。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两组DWI信号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ADC值为(2.24±0.31)×10-3 mm2/s,高于恶性组ADC值的(1.72±0.36)×10-3 mm2/s(P<0.05);良性组SIR值为0.58±0.15,高于的恶性组的1.26±0.16(P<0.05),良性组SAR值为0.45±0.36,低于恶性组的0.15±0.07(P<0.05)。结论 DWI信号不能准确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和SIR值、SAR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期子宫内膜癌病例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Ⅰ期子宫内膜癌的MRI信号特征和强化特点。以2009年FIGO分期原则为依据,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标准,比较单独运用T2WI及联合运用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Ⅰ期子宫内膜癌MRI表现为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病变在T2WI上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性强化。T2WI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深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66.7%、65.2%和72.7%,联合运用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深肌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87.5%、86.4%和91.3%。单独运用T2WI与联合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68.9%和88.9%。结论:联合运用T2WI、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有助于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探讨MRI、DWI及MRS3种成像方法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患者35例,BPH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常规扫描、DWI及MRS扫描,分析测量PCa癌区的ADC值,以ADC值≤1.24x10~(-3)mm2/s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诊断标准。MRS观察枸橼酸盐(Cit)、胆碱(Cho)、肌酸(Cr)的化学位移以及(Cho+Cr)/Cit比值,以CC/C≥0.86为阳性体素标准。结果:早期前列腺癌的MRI诊断很难与前列腺的其它病变鉴别,早期病变需要借助于DWI及MRS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前列腺癌的MRI主要表现在T2WI上病灶呈局灶性结节状或片状低信号,前列腺外围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囊外侵在T1WI及T2WI前列腺周围见簇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高信号或低信号,精囊腺肿大或精囊角消失;前列腺癌病灶在DWI上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受累的精囊,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病灶DWI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癌区的ADC值平均为(1.165±0.201)x10~(-3)mm2/s。MRS谱线前列腺癌表现为Cit明显下降,Cho明显升高,(Cho+Cre)/Cit比值为0.86为分界线,癌区(CC/C)值明显升高,平均值为2.54±1.78。结论:综合应用MRI、DWI和MRS技术,特异性和准确率都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有明显的提高。其中MRS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磁共振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的对比研究。方法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18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为宫颈内膜癌Ⅰa初诊患者共2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19例的常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图像。对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病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20例子宫内膜癌Ⅰa期,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浆液性癌2例,19例子宫内膜增生。DWI测得子宫内膜癌患者原发灶的平均ADC值(0.93±0.16)×10~(-3)mm~2/s低于子宫内膜增生(1.36±0.31)×10~(-3)mm~2/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及DCE在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期均与手术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DWI的准确略高于DCE。DWI与DCE图两者结合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中的准确率优于DCE和DWI图像。结论 DCE、DWI序列在鉴别子宫内膜癌Ⅰa期与子宫内膜增生中可作为常规磁共振序列的有利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对盆腔肿瘤放疗后骨盆不全性骨折(pelv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 PIF)与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随访或活检证实的50例盆腔肿瘤患者放疗后出现的105个骨盆病灶,其中75个PIF,30个骨转移。所有患者均行盆腔常规MRI平扫和DWI扫描,工作站后处理生成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分别记录每个病灶的位置、数量,对病灶在T1WI、T2WI上的形态和信号、DWI和ADC的信号进行分析;将T2WI和DWI图像配准,并在T2WI图像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测量病灶的ADC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PIF与骨转移ADC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其诊断性能。结果 从病灶位置来看,PIF多发于骶骨(占69.3%,52/75),常规MRI表现为弥漫反应性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而T2WI呈高信号,DW...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宫颈、宫颈癌DWI的表现特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宫颈癌癌灶ADC值,并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宫颈扩散加权成像做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与宫颈癌组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寻找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最佳ADC值截断点。结果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内膜信号最高,肌层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各层ADC值:肌层(1.911±0.305)×10-3mm2/s内膜(1.590±0.311)×10-3mm2/s结合带(1.361±0.203)×10-3mm2/s,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内膜、结合带、肌层ADC值(t值分别为-7.438,-7.140,-11.221,P=0.000)。以1.120×10-3mm2/s为最佳截断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内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DWI和ADC值存在差异,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tice Imaging,MRI)检查中不同序列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O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图像,采用(FsE)横轴位T1W1、T2WI脂肪抑制(fS)、EPI—DWI;矢状位、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fS)和矢状面子宫容积超快速的三维成像序列(LAVh)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在子宫内膜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30例患者的图像质量满意,达到诊断要求。T1WI、T2WI—fs、DWI和3D—LAVA动态增强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77%、86%、93%和100%。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子宫的形态、内膜厚度、结合带的完整性和肌层的浸润程度。倍论在子宫内膜癌MRI检查中FSET1WI、T2WI-fs是常规序列,DWI是必不可少的序列,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和诊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 GRE-T2*W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 DWI)在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患者的头颅MRI检查,比较MRI各序列间的检测灵敏度,并将检出的病灶数与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1WI共检出DAI病灶49个,T2WI检出78个、FLAIR检出139个,GRE-T2*WI检出142个,DWI检出212个,GRE-T2*WI联合DWI检出245个。 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RE-T2*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联合GRE-T2*WI及DW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DWI (p<0.05)或GRE-T2*WI (p<0.05)。联合GRE-T2*WI及DWI两种技术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96, P<0.01)。结论:GRE-T2*WI和DWI序列联合应用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地影像学依据,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以及ADC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前列腺15例、BPH32例、前列腺癌22例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分析DWI和ADC图表现.测量不同b值(b=400、500、700、800、1000s/mm^2)下前列腺癌区域、BPH及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CG)及外周带(PZ)的ADC值,并同时测量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DWI和ADC图能清晰地显示正常前列腺的中央腺体和外周带;BPH在DWI和ADC图上外周带信号较均匀,中央腺体信号欠均匀;b=700s/mm^2时,前列腺癌在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b值越高,ADC值越低.b值相同时,各组间膀胱ADC值无统计学差异.正常前列腺中央腺体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602±0.275)×10^-3 mm^2/s;和(1.884±0.378)×10^-3 mm^2/s;BPH组中央腺体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14±0.326)×10^-3 mm^2/s和(1.816±0.473)×10^-3 mm^2/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腺体非癌灶区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499±0.345)×10^-3 mm^2/s和(1.118±0.484)×10^-3 mm^2/s.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前列腺及BPH的ADC值,Pca组与正常前列腺组组间差异及Pca组与BPH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09,P=0.00),正常前列腺组与BP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变化,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前列腺癌的ADC值低于正常组织及BPH的增生组织,ADC值可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脑梗死扩散加权成像的差异,探讨DWI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不同时期梗死病灶ADC值及相对rADC值,比较各期rADC值的差异。结果@DWI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梗死灶显示较常规MR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分别为(63.13±6.39)%、(67.75±7.90)%,亚急性期时rADC逐渐升高,甚至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时明显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脑梗死病程具有显著相关(r=0.866,P〈0.001)。结论DWI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敏感;与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判断脑梗死的分期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3例经临床确诊的1~14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部DWI及常规MRI表现特点,根据常规MRI与DWI病变异常信号的范围和数目差别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病变区与正常脑组织及组间ADC值差别,判断ADC值变化与发病时间(T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常规MRI检查在发病早期无论从病灶的数目、范围及信号强度均不如DWI图像显示清楚,组1患者ADC值明显低于组2及正常脑组织ADC值(P〈0.05),病变区域ADC值降低程度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性(r=0.827,P〈0.05)。结论DWI可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病灶,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定量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