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TA),以确定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特点。方法113例患者与2型DM中发现有对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斑块。对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程度、分布和类型的斑块以及不同性别之间进行比较。结果286例冠状血管和473段中发现均有斑块。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病变多见( P <0.01),且左前降支(LAD)动脉(35.8%),其近段(19.1%)最常受累( P均<0.01)。钙化斑块(48.8%)最多见,其次则为混合型斑块(38.1%)最常见的类型( P <0.01)。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和管腔变窄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亦辉  包太成  彭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791-1792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2012年1—10月在该院住院、行心脏CTA的8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ACS组3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7例,计算两组不同性质斑块数目。结果 82例冠心病患者中,ACS组检出:软斑块42个,中等密度斑块21个,钙化斑块31个,混合斑块33个;SAP组检出:软斑块13个,中等密度斑块49个,钙化斑块63个,混合斑块21个。ACS组不稳定斑块占59.06%(75/127),SAP组不稳定斑块占23.29%(34/1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SAP患者,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不稳定斑块为主,这构成了该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64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分析重建成像结果。结果 156条冠状动脉314个节段,发现不同程度狭窄、钙化、软斑块、肌桥。结论心脏冠状动脉CTA作为一种评价冠心病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方便、快捷、准确性高,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和筛查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贺剑 《江西医药》2009,44(12):1246-1248
目的探讨无创、简便的64排冠状动脉CTA在大范围筛查、诊断,冠脉介入术后、搭桥术后复查中的价值。方法严格调控受检者的心率。依照不同受检者拟定检查程序,按图像质量四等法评判每一例检查结果。结果516例均获成功,无明显对比剂毒副反应。516例图像质量,优等367例,占71.1%,良102例,占19.7%,中等43例,占8.3%,差4例,占0.77%。结论64排冠脉CTA是冠心病大范围筛查、诊断和治疗后复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吕桂萍  蒋惹愚 《贵州医药》1996,20(2):106-107
对1168例60岁以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瓣膜(瓣环)钙化320例(27.40%)。检出率与增龄呈显著正相关(rs=1,p=0.001)。主动脉瓣受累者占80.94%(259/320),是二尖瓣环钙化受累者的5.29倍,主动脉瓣钙化检出率无性别差异(P>0.05),二尖瓣环钙化或伴主动脉瓣钙化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P<0.05)。瓣膜口返流检出率30.63%(98/320),其中主动脉瓣口返流占51.02%(50/98)。  相似文献   

6.
李建蓉  温云  王静  刘兴华  邓先余 《安徽医药》2020,24(9):1764-1768
目的探讨破裂和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CTA)特征与血管内超声( IVU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3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病人各 3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行冠状动脉 CTA、IVUS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VH-IVUS)检查。比较 VH-IVUS诊断的薄帽型纤维粥样硬化斑块( TCFA)中钙化斑块、低衰减斑块、正性重塑及餐巾环征等 CTA高风险特征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 CTA正确诊断出破裂斑块 26/39个,有 3个斑块的诊断为假阳性,灵敏度为 66%,特异度为 91%。融合坏死核心斑块的低衰减斑块、餐巾环征、坏死核心体积、坏死核心 /纤维斑块比值等 CTA特征均显著升高( P<0.05)。 TCFA的坏死核心体积、坏死核心 /纤维斑块比值等 CTA特征显著升高( P<0.05)纤维斑块体积显著降低( P<0.05)。坏死核心体积、坏死核心 /纤维斑块比值等 CTA特征在诊断纤维粥样硬化斑块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下面积分别为 0.730、0.872(P<0.05)。 ACS病人中罪犯斑块的 CTA高危特征检出率均显著升高( P<0.05)。结论与 IVUS相比,冠状动脉 CTA识别破裂斑块的特异度高,但灵敏度低。此外,低衰减斑块、餐巾环征、坏死核心体积、坏死核心 /纤维斑块比值等 CTA高风险特征能很好的识别 VH-IVUS诊断的融合坏死核心的斑块及 TCFA,尤其是在 ACS病人中。  相似文献   

7.
李小娟 《安徽医药》2015,(3):543-54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IVUS)下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9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CAD 组)患者91例,同时以诊断阴性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血清 Lp(a)水平,应用 IVUS 评价 ACS 组和 stable CAD 组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及易损性。并进一步评价血清 Lp(a)与 IVUS 评价易损性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CS 组血清 Lp(a)浓度显著高于 stable CAD 组及对照组(P <0.05),ACS 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软斑块、偏心性斑块,ACS 组 IVUS 斑块面积(P <0.05)、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P <0.05)均大于 stable CAD 组,血浆 Lp(a)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偏心指数和血管重构指数(r =0.336,P <0.05;r =0.164,P=0.02和 r =0.314,P <0.05)呈正相关。结论ACS 组血清 Lp(a)水平明显高于 stable CAD 组和对照组,血清 Lp(a)水平与IVUS 评价斑块易损性指标相关,Lp(a)可作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效果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证实管腔狭窄程度<50%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血脂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①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2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管腔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观察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7±6)、(24±5)、(42±12)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4)、(20±7)、(32±10)mm3,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平均容积分别从治疗前的(16±4)、(26±4)、(41±13)mm3下降至治疗后的(13±6)、(23±7)、(36 ±8)mm3,治疗前后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平均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平均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平均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能有效监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比较青壮年组与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结果: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病史在青壮年组与老年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8.6%vs55.0%、22.3%vs39.1%、63.1%vs 38.7%、12.6%vs4.6%、19.4%vs8.0%,P〈0.05;心绞痛病史、典型临床症状在两组中所占比例为49.6%vs61.8%、78.6%vs61.8%,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63.1±13.6)%和(53.4±14.5)%,P〈0.05。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吸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病史,呈正相关.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比率低。  相似文献   

10.
陈蒙  张颖  刘玉洁 《天津医药》2022,50(7):739-743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量化评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罪犯病变(NCL)的斑块负荷。方法 纳入行冠脉CTA检查的NSTE-ACS患者112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均已成功对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的罪犯病变(CL)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合半自动斑块量化软件评估2组患者NCL的斑块负荷。结果 试验组患者NCL斑块的非钙化斑块体积、低密度非钙化斑块体积、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负荷、低密度非钙化斑块负荷及总斑块负荷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NCL斑块的钙化斑块体积、钙化斑块负荷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与NCL斑块的非钙化斑块体积(rs=0.472)、低密度非钙化斑块体积(rs=0.370)、总斑块体积(rs=0.522)、非钙化斑块负荷(rs=0.502)、低密度非钙化斑块负荷(rs=0.536)、总斑块负荷(rs=0.486)呈正相关。结论 NSTE-ACS合并T2DM患者的NCL斑块负荷较大,且血糖会影响斑块体积和负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测量在老年冠心病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拟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冠心病组(50例)和非冠心病组(3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检测率高于非冠心病组(84.0%vs.53.3%)(P<0.05)。冠心病组22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和4例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均大于非冠心病组[(0.85±0.07)mm、(1.10±0.08)mm和(1.34±0.07)mmvs.(0.75±0.24)mm](P<0.05)。结论超声测定颈动脉对于老年冠心病筛查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3例年龄在60-85岁的患者,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2组:非骨质疏松组86例,骨质疏松组97例;根据冠状动脉螺旋CT检查结果分为3组:轻度钙化组(积分〈200)68例;中度钙化组(200≤积分〈300)43例;重度钙化组(积分I〉300)72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和钙化程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56.7%(55/97)、80.4%(78/97)、78.4%(76/97)、71.1%(69/97),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的37.2%(32/86)、54.7%(47/86)、44.2%(38/86)、31.4%(27/86)(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低于非骨质疏松组患者[(14.4±3)ng/L比(424±6)ng/L(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任意冠状动脉分支的钙化程度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超过50%狭窄者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者占比更高[20.6%(20/97)比3.5%(3/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状动脉血清骨钙素水平分别为(45.6±8.3)、(26.2±4.8)、(15.5±10.2)ng/L,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骨钙流失与钙质在冠状动脉的沉积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该机制与血清骨钙素水平有关,血清骨钙素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钙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于3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与CAG的结果进行对比,了解DSCTCA对于冠状动脉斑块的种类、大小、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以及解剖学分布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中,D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 mm节段有580个,571个节段可进行评估,共检测出129个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3%,其中69%为大斑块,28%为小斑块,70%为钙化斑块,CTO病变共检出4个,心肌桥(MB)5个,与CAG相比,DSCTCA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97.3%、92.2%、99.1%。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CTO病变、MB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和MSCTA诊断50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将SC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探究MSCTA钙化积分评价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冠状动脉不同血管节段在MSCTA中成像情况的不同;比较冠心病患者不同心率组别在MSCTA中成像情况的不同。结果 SCA在50例患者中钙化斑块30个、非钙化斑块60个;MSCTA诊断出软斑块20个、中间斑块30个、钙化斑块50个,MSCTA诊断出的钙化斑块明显多于SCA(P<0.05),但2种方法诊断出的斑块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积分评价对冠脉狭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72.7%,阴性预测值为85.7%;MSCTA对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血管的前段成像最佳,中段其次,远段最差;MSCTA对心率50~6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达91.9%,明显高于心率65~7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57.5%(P<0.05)。结论 MSCTA对钙化斑块的诊断较佳,也可以用于钙化斑块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MSCT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前段成像最佳,对心率50~65次/min的冠心病患者可评价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钙化的临床意义及冠脉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1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CT血管造影(CTA)及冠脉钙化积分检查,收集患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钙化阴性组相比,钙化阳性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个数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钙化阴性组冠脉CTA完全正常229例,检出软斑块63例,其中12例(19.1%)至少有中度以上病变,5例(7.9%)存在〉50%狭窄,1例(1.6%)有重度以上病变。结论冠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冠心病的发生,对冠心病的诊断还应结合其他危险因素及冠脉CTA等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对冠脉狭窄及冠脉钙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350例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冠脉血管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包含灵敏度、特异度、阴性和阳性预测值,比较CTA检查结果中冠脉狭窄与冠脉钙化程度的关系。结果:3350例冠心病及疑似冠心病患者经CAG诊断2519例确诊冠心病,经CTA检查2498例确诊冠心病,经CAG和CTA同时诊断冠心病的患者共2486例。CTA检查误诊13例,漏诊33例。CTA诊断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9.52%,特异度为96.01%,阳性预测率为98.69%,阴性预测率为98.44%。3350例行CTA检查的患者中共检测29548段冠状动脉节段,5183段斑块冠脉中钙化斑块共988段,占比19.06%,非钙化斑块共1885段,占比36.37%,混合斑块共2310段,占比44.57%。结论:CT血管造影对于冠脉狭窄及冠脉钙化程度的诊断效果较好,可显示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钙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临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123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结果123例乳腺癌患者中,青年组(≤35岁)女性乳腺癌占7.3%,中年组(>35~60岁)女性乳腺癌占67.5%,老年组(>60岁)女性乳腺癌占25.2%。青年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老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全部乳腺癌中有非特殊类型乳腺癌101例,特殊类型乳腺癌22例;青年组乳腺癌9例全是非特殊浸润癌,而>中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81.9%,老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77.4%,青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指标青年组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88.9%,高于中年组的77.1%和72.3%,以及老年组的70.9%和67.7%,但各组间VEGF-C/VEGF-D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60岁是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青年组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C/-D表达阳性率均高于中、老年组,其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处理需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率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CT能谱成像的86例钙化斑块患者的图像,使用物质分离软件评价钙化斑块的狭窄程度,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符合与否分成2组,比较2组之间在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根据钙化斑块所在冠状动脉节段管腔直径分为2~mm、3~mm及≥4 mm 3组,比较3组在符合程度上的差异。结果能谱CT扫描共检出256处钙化斑块。利用物质分离技术诊断0、<50%、≥50%和≥70%狭窄的灵敏度分别为88.89%、88.04%、83.08%、75.93%;特异度分别为97.16%、90.24%、92.15%、98.51%。2组在CT值、信躁比(SNR)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D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斑块所在冠状动脉节段管腔大小影响狭窄率的判断,管腔越大,符合率越高。结论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图像质量和钙化斑块所在冠脉节段管腔大小对准确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群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两组均综合干预高血压,高血脂等症,对照组每天服用0.08 mg/kg阿托伐他汀,观察组服用0.16 mg/kg阿托伐他汀。检测并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胆固醇、尿酸、脂蛋白水平变化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胆固醇、脂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3、27.175,均P<0.05),尿酸、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7、0.942、0.818,均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斑块多个患者比例(72.2%与61.1%,51.9%与64.8%)和斑块单个比例(27.8%与38.9%,49.1%与35.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4.713,均P<0.05),颈动脉狭窄(24.1%与20.4%)和颈总动脉中层厚度值( IMT)增大比例(31.5%与2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2、0.042,均P>0.05)。结论多因素综合干预对于治疗可稳定、改善老年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0.
赵昶  冯妍  秦淮  孙涛  王以新 《中国医药》2013,8(6):756-757,760
目的 应用超声观察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斑块的病理性质,探讨其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92例疑诊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不同分为斑块稳定组(41例)及斑块不稳定组(51例),比较2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评估颈动脉稳定性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根据斑块的病理性质分为硬斑组(12例)、软斑组(27例)、混合斑组(53例),比较三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颈动脉斑块病理性质检查对冠心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斑块不稳定组较斑块稳定组冠心病比较明显较多[74.5%(38/51)比31.7%(13/41)],混合斑组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比例较硬斑组明显较多[73.6% (39/53)比16.7% (2/12)],软斑组非冠心病的患者比例较混合斑组明显较多[81.5%(22/27)比9.4%(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并判断斑块的病理性质对提示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