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壁硬纤维瘤临床特点及CT表现,旨在提高CT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本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腹壁硬纤维瘤1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CT表现与病理表现。结果本组13例腹壁硬纤维瘤共14个病灶,女11例,男2例,年龄20-58岁,平均(30.5±5.3)岁,9例有手术史。其中2例男性伴发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均以无痛性缓慢生长腹壁肿块为首发症状。肿瘤大小2.5cm×3.0cm-8cm×9cm,10个呈梭形,4个呈类圆形,均与腹直肌或腹外斜肌长轴平行;11个病灶边界清楚,3个边界不清,2个病灶累及腹膜。增强扫描除1例无强化外,其余均为渐进性强化或延迟强化,均未出现出血、坏死及钙化。结论腹壁硬纤维瘤好发于有剖宫产史的生育期妇女及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男性患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患者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等临床资料有助于对本病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们采用Jean Gosset及北京友谊医院介绍之自体腹壁皮条连续缝合修补术,治疗8例腹壁巨大切口疝均获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沿疝环边缘做椭圆形腹壁切口,依疝环大小切取20×10cm~2的腹壁皮片,清除全部皮下脂肪,以同心旋转方式将皮片剪成2cm宽,60~70cm长之皮条,并将皮片中心之原手术疤痕切除,将皮条浸泡在庆大霉素溶液中备用。解剖疝囊,并沿腹直肌前鞘表面游离切口两铡皮瓣达两侧腹直肌的外缘。于近白线处切开腹直肌前鞘,游离腹直肌后方,切除过多的疝囊,缝合腹膜。用止血钳经腹直肌后于腹直肌边缘处穿透腹直肌前鞘,将备好之皮条穿入以真皮面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我们将改良褥式缝合应用于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缝合中,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用腹壁横切口行剖宫产术者276例,24岁~32岁,平均27岁,对手术指征无选择性。1.2方法开腹:取耻上3cm~4cm横切口,以腹中线居中左右对称,长11cm~13cm,仅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均于中间切开2cm后横行撕开与皮肤切口等长,以后步骤同常规剖宫产术。关腹:腹膜及腹直肌前鞘常规缝合后,盐水冲洗伤口,酒精消毒刀口周围皮肤,以大号三角针7号丝线1次性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共3针。自切口下缘下方2.5cm处进针,达前鞘上方,然后平…  相似文献   

4.
谢珊莉  杨晋蓉 《中外医疗》2010,29(33):53-5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2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病灶均经手术切除,其中10例累及腹直肌前鞘,10例累及腹直肌,5例累及腹膜,对于腹直肌及腹膜受累、直径〉3cm或多发者,术后给予口服孕三烯酮治疗。随访1例术后8年确诊为子宫腺肌症行子宫切除术。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查体多可确诊,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降低其发生关键在预防。  相似文献   

5.
自 1996年 7月以来 ,我们采用腹直肌前鞘带作直肠悬吊术治疗直肠完全脱垂 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直肠脱垂 6例 ,男 1例 ,女 5例 ;年龄30~ 6 2岁 ,平均 46 .5岁。病程 2~ 5年。6例均有大便次增多 ,便不尽感 ,肛门直肠痛 ,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 2例患者伴尿失禁。1.2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 ,取截石位 ,术野常规消毒铺巾。取左下腹旁正中切口 ,逐层进腹 ,估计返折处距骶骨峡约 8~ 10 cm。游离左腹直肌前鞘 ,取 18~ 2 0 cm长、1.5~ 2 .0 cm宽的前鞘带 ,剪成各长 9~ 10 cm两条备用。…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曾玲慧 《当代医学》2011,17(12):57-57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32例,24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6例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2例病灶累及腹直肌后鞘及腹膜.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切除范围达病灶外1~1.5cm正常组织,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的手术质量,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7.
高位联合式指分法腹膜外剖宫产8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腹膜外剖宫产的手术方法较多,区别在于游离膀胱暴露子宫下段的方法不同。我院妇产科自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采用高位联合式指分法进行腹膜外剖宫产86例,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资料一、手术方法1.腹壁切口,在耻骨上缘(Pfannenstiel)皱襞上横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上锐性游离皮下组织,切开腹直肌前鞘,较皮肤切口长0.5~1cm,分离腹直肌,分离时将腹横筋膜浅层一同分离,减少腹直肌、血管及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例1,女性,31岁.因左腹壁肿块进行性增大8月余入院.查体: 左中下腹触及15 cm×10 cm×4 cm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活动度差,内侧界限未超过中线.外院CT示左腹壁肿瘤.术中见肿块位于腹直肌鞘之间,约15 cm×10 cm×6 cm,表面光滑,色泽灰白色,与腹直肌之间粘连,肿块下缘靠近左耻骨结节旁亦有2个孤立性结节,分别约3 cm×3 cm×2 cm及2 cm×2 cm×1 cm,完整切除肿块.术中冷冻及术后病理均确诊为左腹壁韧带样纤维瘤.术后10天痊愈出院,未行任何治疗.1年后,原切口下方再次出现4 cm×3 cm×2 cm肿块,切除后病理同上.  相似文献   

9.
腹壁硬纤维瘤,好发于腹壁腱膜,常有局部复发,罕见有远处转移,但因本病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加切除不够充分极易复发而过于广泛切除又给腹壁缺损的修补带来困难。我们自1981年~1993年间共收治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3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4~57岁,平均31岁。病程8~14个月。12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3例有局部疼痛症状,IO例无自觉症状。以腹部色块住院,13例全部有生育史、均行局部扩大切除,肿瘤累及腹直肌5例,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4例,腹内斜肌3例,腹横肌1例,其中有j例累及腹膜。讨论一、发病原因:有人认为与外伤有关,wr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以腹壁上动脉为蒂的下腹部横形皮瓣行乳房重建和胸部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以腹壁上动脉为蒂,腹壁上、下动脉运行区域携带约中1/3部分腹直肌及前鞘的下腹部横形皮瓣共10例,其中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5例,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3例,复发性乳腺癌再手术创面一期修复2例。结果:皮瓣16cm×8cm~25cm×14cm,10例皮瓣全部成活,腹部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胸、腹部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至3年,皮瓣受区外形满意,腹部无腹壁疝发生及明显腹壁薄弱表现。结论:携带约中部1/3部分腹直肌肌束及前鞘的腹壁上动脉为蒂的下腹部横形皮瓣,有可靠的血供,皮瓣切取面积大,操作简化,能有效地防止腹壁疝和腹壁薄弱的发生,是乳房重建和胸壁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5例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男4例,女11例。肿瘤位于腹直肌8例,腹内斜肌和腹横肌2例,腹外斜肌2例,腹横肌1例,记录不详2例。肿瘤侵犯腹膜6例,髂骨和腹股沟韧带1例,耻骨骨膜1例。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1.多发生在25~40岁的经产妇或有腹壁外伤、手术者;2.腹壁肿块,生长缓慢,质地硬,不规则,边界不清,无活动度,Bouchocourt氏征阳性。B超对诊断极有价值。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方法,应行局部扩大切除。腹壁缺损可通过原位缝合、自体组织移植或人工材料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直肌鞘额外卵巢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例腹直肌鞘额外卵巢的完整临床资料,对其常规光镜下的形态进行观察,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腹直肌鞘横纹肌内见卵巢黄体、白体及卵巢间质。结论临床诊断需与腹壁韧带样纤维瘤病、腹部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及纤维肉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不同分娩方式女性腹直肌超声特征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观察分析分娩方式对女性产后早期腹直肌超声特征的影响。  方法  以2020年8月—2022年10月于诸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检查的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均行腹直肌高频超声检查,统计研究对象腹直肌分离(DRA)发生率,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不同位置、不同状态下DRA发生率、腹直肌厚度及腹直肌间距(IRD)差异,观察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  结果  产后6~8周,经阴道分娩组女性DRA总体发生率(62.12%,82/132)显著低于剖宫产组(82.35%,56/68),P<0.05,且脐上缘、脐下缘及脐上3 cm处DRA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女性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腹直肌厚度[(0.79±0.11)cm,(1.13±0.18)cm,(0.71±0.09)cm]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0.68±0.10)cm,(0.98±0.16)cm,(0.64±0.08)cm],均P<0.05,且平卧、屈曲和直立状态下不同位置IRD数值均显著小于剖宫产组(均P<0.05)。DRA与非DRA女性腹中线超声特征和腹直肌回声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剖宫产女性产后早期DRA发生率较经阴道分娩女性更高,腹直肌厚度更小,IRD更大。DRA女性腹中线多表现增宽超声特征,腹直肌回声多表现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于剖宫产的增加。腹壁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也相应增加。甚至腹壁及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裂开达腹直肌前鞘,由于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多数医师(尤其是基层)多采用保守治疗使切口逐步生长、愈合的方法。病程长。病人及家属难以接受。甚至由此引起医疗纠纷。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腹壁切口裂开达腹直肌前鞘的22例患者。进行2次缝合。术后7日拆线,愈合2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史亮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16-201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5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38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3例累及腹膜。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对病灶直径≥3cm或浸润深度达腹直肌的41例患者给予3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术后随访,5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8月至2005年3月来我院分娩的产妇。其中观察组82例行改良式剖宫产,对照组104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为使2组均衡可比,均选择无宫缩的择期剖宫产,而且去除可能引起产后出血增多或使手术时间延长病例,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双胎、前置胎盘、前次剖宫产史等。1·2方法1·2·1改良式剖宫产术①切口选择:取耻骨联合上3~4 cm直切口12~15 cm(具体长度视胎头径线大小而异),仅切开皮肤;②在切口中心处切开皮下组织长约2~3 cm,直至切开腹直肌前鞘,注意勿伤及腹直肌;③撕开皮下脂肪及筋膜层与切口等长;④将切口上缘筋膜…  相似文献   

1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1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1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101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其中22例肿块浸润到耻骨后间隙.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 对病灶直径>3 cm或浸润深度达腹直肌的101例患者给予3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术后随访,11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95例患者腹壁局部虽有不明显团块但无相应临床症状.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取腹膜前腹直肌后鞘下置入术,3例采取腹直肌前鞘上补片置入术,9例置于腹膜下补片置入术,随访1~36个月。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4例复发,经再次修补后治愈。结论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效果良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阑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多需手术治疗。以往阑尾炎切除时多采用麦氏切口或腹直肌外缘切口,有许多优点,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有些病例存在着不足。我院外科自2000年以来行阑尾切除术54例,其中6例采用下腹横切口,通过比较具有一定的优点,现介绍如下。本组病例6例,男4例,女2例,多为肥胖病人,年龄20-57岁。阑尾炎程度:单纯性阑尾炎2例,化脓性阑尾炎4例,其中2例伴发弥漫性腹膜炎。治疗效果:手术后住院6-8天,切口均甲级愈合。手术要点:以右下腹压痛点最明显的部位为依据,在半环线以下,距腹中线0.5-1cm,作一横切口,长约6-7cm,依次切开皮肤,腹直肌前鞘及少许腹外斜肌腱膜,然后将腹  相似文献   

20.
邓洪强  王盛 《右江医学》2005,33(2):169-170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11%[1]。传统方法采用拉拢张力缝合,缺损较大者修补后复发率高。1999 年 12 月至 2004 年 6 月我院利用聚丙烯网片施行腹壁大切口疝(疝环直径≥5cm)修补术 20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性8 例,女性 12 例,年龄 33~78岁,平均62.5岁,其中上腹正中切口疝 2 例,下腹正中切口疝5例,右下腹直肌旁切口疝 8 例,左下腹直肌旁切口疝5例;4例为复发疝,其中2例为2次复发。疝环最小直径为5 cm,最大直径为 18 cm,平均 8.5 cm。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