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转复疗效。方法:房颤患者8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43例)和索他洛尔组(43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判断疗效。结果: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83.7%;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5例,有效率81.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胺碘酮组1周内转复窦律26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左心房内径〉45mm时较〈45mm时复律成功率较低(P〈0.05)。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当左心房内径〉45mm时不易复律。  相似文献   

3.
陈英  张月军  徐欣 《吉林医学》2011,32(16):3256-3257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与胺典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房颤及维持窦律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将70例基础疾病治疗良好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普罗帕酮组600 mg顿服后观察6 h,未转复者予电复律,并以最低有效量口服维持窦律;胺典酮组将胺典酮600 mg分3次口服,连服7 d,未转复者予电复律,以最低有效量口服维持窦律。结果:单纯药物复律普罗帕酮组6例,胺典酮组5例,电复律两组分别转复28例和26例,两组早期有效率分别91%和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普罗帕酮与胺典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但普罗帕酮起效快,可相对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索他洛尔与普罗帕酮平行对照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平行对照研究。1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2周洗脱期后,随机分为索他洛尔组(每日2次,剂量从40 mg/d开始,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渐增,最大剂量320 mg/d。n=68)和普罗帕酮组(每日3次,剂量从450 mg/d开始,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渐增,最大剂量不超过800 mg/d。n=70),治疗12周末评价两组疗效。结果:随机、平行对照治疗12周末的总有效率,索他洛尔组为72.06%;普罗帕酮组为62.86%。两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索他洛尔组与普罗帕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2%和18.57%(P〈0.01)。结论:索他洛尔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普罗帕酮,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常以芳 《中原医刊》2009,(14):22-23
目的 观察比较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4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24)、普罗帕酮组(n=22)。伊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或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600ms,分别给予第2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或房颤转复所用时间,并观察房扑或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的转复率及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朴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筛选18~75岁,持续时间≤90 d(1 h~90 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 mg。 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min对(36.92±11.38)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 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7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组(5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比较2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7.1%vs 47.2%,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8.7%vs 50.0%,73.9%vs 41.2%,P<0.05);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时间明显缩短[(33.4±2.9)min vs(62.4±9.1)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王春玲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896-897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静脉用胺碘酮(胺碘酮组,20例),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20例),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对用普罗帕酮无效者再次予胺碘酮治疗,3例房颤转复,但未计入胺碘酮治疗有效组。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84.6%vs50.0%,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103±67)vs(172±51)min,P〈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转复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相似,但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0.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85例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凤英 《华夏医学》2005,18(2):182-183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二组,其中85例给予口服普罗帕酮300mg/d,另外83例给予胺碘酮200mg/d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3个月。结果:普罗帕酮1个月后的转复成功率73%,3个月后的转复成功率61%。结论:普罗帕酮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对新发房颤转复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静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42例。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21例)和普罗帕酮组(20例)。二组分别在心电、血压监测下,同时建立静脉通路,伊布利特组首剂1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结果伊布利特组房颤转复率为85.7%,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46.7%(P〈0.05)。伊布利特组发生连发室性期前收缩1例;普罗帕酮组发生低血压3例,窦性停搏1例。结论与普罗帕酮相比,伊布利特对房颤的转复有明显优势,二药虽均有不良反应但经对症治疗可好转。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普罗帕酮和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作用 ,对 30例房颤持续时间 <4 8h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 (n =14 )和西地兰组 (n =16 ) ,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 70mg ,西地兰 0 4mg ,1h后普罗帕酮组和西地兰组未转复者交叉用药。结果 ,首次给药后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12 5 % (P <0 0 1)。对未转复者行交叉给药后 ,普罗帕酮组的转复率为 0 % ,而西地兰组的转复率为 71 4 % (P <0 0 1)。认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较西地兰能更有效转复房颤心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盐酸胺碘酮治疗组(78例)和盐酸普罗帕酮对照组(47例),实验组以150mg盐酸胺碘酮10min内静推,30min未转复,再以150mg10min内静推,如未转复再以1mg/min静滴6h,后改为0.5mg/min静滴至48h,继而改为口服,0.2mg/次,3次/d;对照组以150mg盐酸普罗帕酮10min内静推,如20min未转复,再以35mg或70mg于10min内静推,次日起改为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200mg/次,3次/d.观察1周内房颤转复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转复率92.5%(62/67),对照组转复率79.3%(46/5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胺碘酮可有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复律,疗效优于盐酸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筛选18~80岁、持续时间≤ 3个月(3 h 至3个月)、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或房扑患者共25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分别为13和12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 kg者首剂1 mg、体质量<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或0.01 mg/k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35 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无差别;转复例数为伊布利特组9例,普罗帕酮组3例;普罗帕酮组转复失败的病例中有6例改用伊布利特,其中2例转为窦性心律,而伊布利特组转复失败的4例改用普罗帕酮后均未转复.转复时间:伊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2.8±10.9) minvs (36.3±9.1) min,P<0.01].不良反应: 伊布利特组1例合并有左室功能不全者用药后即刻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普罗帕酮组1例出现左心衰竭,另1例出现头晕、手麻.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或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5.
伊布利特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疗效。方法:按照制定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受试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进行观察。36例房颤/房扑患者,随机分入2组,伊布利特组(n=19)、普罗帕酮组(n=17)。依布利特1mg,于10min内静注;普罗帕酮70mg,于10min内静注。然后观察10min,若房扑/房颤仍未终止且QTc间期〈550ms,分别给予第二剂,剂量相同。结果:观察房扑/房颤转复所用时间(从第一剂开始注射时算起)(min);观察房扑/房颤于用药后0~90min、90min~4h两组转复情况、转复时间的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在2个时间段内转复情况及转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伊布利特是使房扑、房颤快速转律的最有效药物,尤其是在用药后0~90min的时段内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转复疗效更佳,明显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6.
甄彤 《安徽医学》2012,33(10):1374-1376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与普罗帕酮注射液对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疗效及安全。方法持续时间90 d的心房颤动患者99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33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组(3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及无药物转复组(33例),比较3组患者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2.3%vs 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83.3%vs 50.0%,60.0%vs 22.2%,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时间明显缩短([32.12±4.37)min vs(60.73±13.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7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n=38)、普罗帕酮组(n=41),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600mg、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29例(70.73%);胺碘酮组转复成功28例(73.68%);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略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效果相似,均有较高的转复率,普罗帕酮转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 3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服用负荷量普罗帕酮,房颤转复服用小剂量普罗帕酮100mg,每天3次维持.结果 29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2例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不能维持,早期有效率为90%.随访(12.3±2.0)月,期间5例(18.5%)复发,总体73.3%维持窦性心律.结论 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是治疗持续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