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铝中毒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铝的神经毒性。方法 随机将4~5月龄SD大鼠60只分为铝中毒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只,雌雄各半。常规石蜡切片,经HE染色定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11b、半乳糖脑苷脂(GC)免疫组化染色,对海马CA3区GFAP、CD11b、GC阳性反应细胞计数,用细胞形态学计量方法测量GFAP、CD11b、GC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铝中毒组大鼠GFAP、CD11b阳性细胞数量增多,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增高;GC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阳性产物平均光密度值降低;电镜下神经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减少,嵴断裂,胶质丝模糊。结论 慢性铝中毒可导致大鼠海马CA3区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多,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减少,神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刺伤对星形胶质细胞及其胶质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影响。方法用腹腔注射速眠新和氯胺酮联合麻醉,微型钻钻孔造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仪,观察刺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密度及其胶质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并与未刺伤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GFAP阳性细胞在二组星形胶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刺伤组星形胶质细胞的密度比未刺伤组增加(P〈0.05),GFAP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刺伤组高于未刺伤组(P〈0.01)。结论刺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可以引起其数量及其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对刺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人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反应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脑出皿周围组织中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动态表达,探讨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意义。方法应用44例因脑出血而死亡的尸检全脑标本,采用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两步法)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观察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出血2h其周围组织中GFAP表达开始增加(P〈0.01),3~5d GFAP表达明显增强(P〈0.01),7~15d GFAP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有所回落,19d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周围组织的表达呈抛物线样变化,7~15d反应达高峰;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且与神经元的存活密切相关,发挥双刃剑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胶质酸性蛋白的变化.方法用四氧嘧啶对ICR小鼠造成糖尿病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观察海马CA1、CA2、CA3和CA4区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密度及胶质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并与生理盐水组对照.结果 GFAP阳性细胞在海马各区均有分布.除CA2区外,糖尿病组GFAP阳性细胞在CA1、CA3和CA4区的密度较生理盐水组增加(P〈0.01),GFAP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在各区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糖尿病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及其胶质酸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星形胶质细胞对糖尿病糖代谢改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造成的蛋白酶功能损伤的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黑质区胶质细胞的病理特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Lactacystin组、生理盐水组及正常对照组.使用立体定向注射方法向黑质区注射Lactacystin制作PD大鼠单侧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植物凝集素(BSI-B4)免疫阳性细胞并对其进行细胞计数及灰度分析,对黑质区的多巴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病变侧黑质区TH阳性细胞较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P〈0.05),胞浆染色浅.GFAP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灰度值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降低(P〈0.05).BSI-B4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阳性细胞均数较正常组和生理盐水明显增加(P〈0.05);模型组灰度值较正常组及生理盐水组低(P〈0.05).结论:泛素蛋白酶抑制剂lactacystin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并可导致黑质区小胶质细胞增生活化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水囊压迫大鼠颅脑造成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方法将改装后的5F漂浮导管球囊部位全部插入颅内硬膜外后,注射0.5ml无菌生理盐水人球囊使其扩张并维持压力2h。于伤后不同时间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伤后存活1h组,可见GFAP阳性细胞散在于损伤区周围,但突起较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主要局限于创缘周围。伤后存活24h组,GFAP表达的范围扩大,在创缘及其伤区周围的阳性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长,且染色加深。24h在海马组织中已有GFAP阳性细胞表达。伤后存活3d、6d和12d组,阳性细胞的表达继续维持在高水平,且细胞形态各异,胞体变化较大,在创缘出现突起少而粗短的GFAP阳性细胞,而在损伤区周围、海马以及脑干的区域阳性细胞突起粗大不规则,突起进一步增长,胞浆突起染色较深。12d时,GFAP阳性细胞增多达到高峰,阳性细胞着色深,呈深棕黄色。结论水囊压迫造成脑组织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表达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水囊压迫的损伤模型可以模拟颅脑血肿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脑出血周围组织GFAP、CD34的表达,探索脑出血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E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变化,免疫组化技术(两步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34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的表达。结果脑出血8h其周围组织GFAP表达开始增加(P〈0.01),3~5天表达明显增强(P〈0.01),7~15天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有所回落,19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1);CD34阳性反应在脑出血8h开始增加,3~5天其阳性表达数量增多(P〈0.01),血管扩张,7—15天达高峰(P〈0.01),见大量新生血管,19天时仍比对照组高(P〈0.01)。GFAP与CD34消长规律一致(Pearson r=0.9930,P〈0.01,R^2=0.9860)。结论脑出血后15天内其周围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能促进微血管重建与扩张,两者在组织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NS)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AS)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探讨AS与癫痫的关系及在VNS治疗癫痫中的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VNS+KA组,每组12只。侧脑室注射0.05%KA溶液3μ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NS后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结果大鼠侧脑室注入KA后3~5min内癫痫发作,发作级别按国际公认Racine标准均达到Ⅳ~Ⅴ级;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NS+KA组大鼠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和western blot值显著低于KA组(P〈0.01)。结论 VNS可抑制KA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提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VNS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C57小鼠,3月龄时行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对照。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模型有效性。于术后1、2、4、5、6个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检测脑内GFAP表达量变化。结果:甲苯胺蓝灌注后,模型0 h组大脑冠状切面苍白色,假手术对照组呈深蓝色。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胞体肿胀肥大,突起增多,变粗,变长。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从模型2个月组开始,GFAP阳性细胞数量持续性增多,染色加深,累计光密度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2、4、5、6个月组脑内GFAP表达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持续性增生,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的不可逆病理改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狄婷婷  王秋杰  张美  王瑞婷 《重庆医学》2015,(11):1466-1468
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细胞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双侧海马注射凝胶态Aβ(10μ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行水迷宫实验;硫堇染色观察皮层神经元形态变化及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细胞及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GFAP)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层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TNF‐α、IL‐1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Aβ可激活胶质细胞及促炎因子释放,引起大鼠脑神经元损伤,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 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ost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表达变化,初步探讨 IPostC 对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occlusion,tMCAO)模型,采用抽签法将21只健康雄性 Sprague Dawley(SD)大鼠(体质量280~300 g)随机分为7组,每组3只:①假手术组(S);② tMCAO 1h 组(R-1h);③ tMCAO+IPostC 1h 组(P-1h);④ tMCAO 4h 组(R-4h);⑤ tMCAO+IPostC 4h 组(P-4h);⑥ tMCAO 24h 组(R-24h);⑦tMCAO+IPostC 24h 组(P-24h)。缺血后适应的具体操作是在拔除线栓后即刻用动脉阻断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10 s后恢复血流10 s,如此反复操作5次。分别应用 Western blotting 法和免疫荧光法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后适应1、4和24 h 时HDAC1和 GFAP 表达的变化。结果(1)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①与 S 组相比,R 组 GFAP 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R-1h 和R-24h 显著增加(P〈0.05),P 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 R 组相比,P 组 GFAP 的表达下降,其中 P-4h 组显著下降(P〈0.05)。②与 S组相比,R 组 HDAC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增加,其中 R-1h 显著增加(P〈0.05),P 组的表达变化不大。与 R 组相比,P 组 HDAC1的表达下降。(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DAC1和 GFAP 蛋白有共定位,且 HDAC1和 GFAP 的变化趋势同 Western blotting 结果相同。结论 IPostC 可能通过降低 HDAC1的表达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麦冬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OLETF大鼠分为模型组、麦冬组。LETO大鼠为正常组,给药32 w后,放免法检测血清C肽,HE染色与免疫组化法观察胰岛,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中NF-κB(NF-kappa B,NF-κ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升高,血清C肽含量降低(P〈0.01),胰岛萎缩,胰岛内β细胞减少(P〈0.05),NF-κB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麦冬组大鼠C肽含量升高(P〈0.01),胰岛内β细胞增加(P〈0.05或P〈0.01),NF-kB表达减少(P〈0.01)。结论:麦冬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及胰岛中NF-κB的表达保护β细胞,促进C肽分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慢性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大鼠海马神经元及GFAP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将50只造模成功的颞叶癫痫大鼠随机分为颞叶癫痫组(生理盐水10ml/kg腹腔注射)及丹红治疗组(丹红注射液10ml/kg腹腔注射),另选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大鼠随机分为5个不同时间点:24h、3d、7d、15d及30d。采用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每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目及GFAP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颞叶癫痫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颞叶癫痫组相比,丹红治疗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海马GFAP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颞叶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脱失及减少GFAP表达,有助于减轻大鼠发作程度及阻断慢性颞叶癫痫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GC颗粒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机制。方法选用50只正常雌性ICR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益妇止血丸组及高、中、低剂量GC颗粒组。采用断尾法及毛细波管法分别测定出凝血时间,观察GC颗粒对正常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选用40只早孕SD大鼠,以灌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造成不完全流产模型,并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益妇止血丸组及高、中、低剂量GC颗粒组。出血时间采用毛细玻管法,凝血时间采用剪尾法测定,子宫出血量采用酶标仪对植入阴道棉球的血液浸渍液进行测定,观察GC颗粒对该模型大鼠出凝血时间及子宫出血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C颗粒中、大剂量组(8g/kg、16 g/kg)能明显缩短小鼠出、凝血时间(P均〈0.01),与益妇止血丸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C颗粒三个剂量组(2 g/kg、4 g/kg、8 g/kg)均能明显减少不完全流产大鼠子宫出血量(P均〈0.05),与益妇止血丸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中药复方制剂GC颗粒可有效减少实验大鼠子宫出血量,其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机制可能与其具有止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创伤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手术组水合氯醛麻醉后行脾切除手术,对照组仅行水合氯醛麻醉。两组分别于手术前1d(T0)和手术后1(T1)、3(T3)、5(T5)和7d(T7),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试大鼠的认知功能,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FQ-PCR)定量检测海马区腺苷酸活化激酶(AMPK)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计数法检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TO比较,手术组T1、T3逃避潜伏期、总路程明显延长(F=4.65、29.46,q=3.21~4.52,P<0.05);T1、T3和T5的AMPKmRNA表达明显增高(F=12.84,P<0.05),T1、T3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明显增高(F=82.08,q=3.47~4.89,P<0.05)。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T1、T3的逃避潜伏期、总路程明显延长(t=2.97~5.80,P<0.05);T1、T3、T5的AMPK mRNA表达明显增高(t=2.52~9.78,P<O.05),T1、T3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明显增高(t=2.20、4.74,P<0.05)。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脾切除术引起了海马区AMPK mRNA表达增高,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并且出现了短暂的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杨壮来 《医学争鸣》2009,(20):2136-2139
目的:探讨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腹腔注射蛇毒激肽原酶17.5U/(kg·d),连续注射3d.于术后第3日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然后处死大鼠行梗死体积(TTC染色)的计算、缺血区的病理改变(HE染色)的检查以及缺血区神经细胞情况(尼氏染色)的检查,同时检测缺血区NSE,GFAP及vWF的免疫组化情况.结果: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给予蛇毒激肽原酶治疗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使大鼠的梗死体积变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缺血区的尼氏染色结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组脑缺血区的NSE,GFAP及vWF免疫组化的阳性细胞增多,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促进缺血区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COPD急性加重期模型的方法,确定滴注感染细菌的浓度。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再分为高、中、低细菌浓度组,空白组)。进行一般体征的观察,基础体温的测定,感染前后血清中白细胞总数测定,肺组织病理形态的观察。结果:从对照组及COPD模型组的基础体温测定看,高浓度细菌组的基础体温高于中、低浓度组及空白组。对照组:高浓度细菌组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中、低浓度组及空白组(t=-4.012,P〈0.05;t=-3.939,P〈0.05;t=-6.52,P〈0.01);模型组:低、中、高浓度组WBC计数高于空白组(t=-4.517,P〈0.05;t=-10.32,P〈0.01;t=-7.094,P〈0.01);高、中浓度组WBC计数高于低浓度组(t=-4.32,P〈0.05;t=-3.86,P〈0.05)。并且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模型组,高浓度细菌组感染后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感染前白细胞计数(t=-14.319,t=-7.06,P〈0.01)。从病理学角度看,对照组的高浓度细菌组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人类肺炎的病理表现,COPD模型组的高浓度细菌组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符合人类COPD合并肺炎的病理表现。结论:用熏吸香烟加气管内注射内毒素及鼻腔反复高浓度滴入金黄色葡萄菌(细菌浓度为2.4×109cfu/mL)的方法可建立大鼠AECOPD模型,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肌胞苷酸(PolyI:C)孕期感染所致子代精神分裂症大鼠海马及额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特点,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孕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双倍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于孕9 d给予尾静脉注射药物,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分别注射5、10 mg·kg-1PolyI:C,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按5 mg·kg-1PolyI:C)生理盐水。待仔鼠8周龄时进行行为学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移动总路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济失调和刻板行为评分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双倍剂量组仔鼠移动总路程、共济失调和刻板行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T1高于对照组,T2、总反应次数、总条件反射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倍剂量组和模型组仔鼠T1、T2、总反应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条件反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双倍剂量组仔鼠光密度(OD)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仔鼠OD值与双倍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感染PolyI:C诱导的子代精神分裂症大鼠表现出行为学改变,同时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存在异常活化,这可能与子代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旁路术(gastricbypasssurgery,GBP)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控制效果及对胰岛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20只,随机数表法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和糖尿病对照组(DC组),另取20只非糖尿病大鼠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正常手术组(NO组)。DO组和NO组大鼠行GBP,DC组和NC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术前、术后72h、1、4和8周空腹血糖水平。术后8周,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前DO组与DC组及NC组与NO组大鼠空腹血糖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O组大鼠术后空腹血糖进行性下降(P〈0.05)。DC组大鼠术前及术后各时相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组和NC组大鼠组内不同时相及组间相同时相空腹血糖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HE染色:手术组大鼠胰腺内出现新生的小胰岛,胰岛数目增加,这些新生的胰岛体积较小,大部分出现在胰管周围且结构接近正常胰岛;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胰岛数目增加,胰岛素免疫荧光发现较多孤立的及由两三个胰岛素阳性细胞组成的小胰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免疫荧光双标发现在部分胰岛内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双阳性(INS^+/GLU^+)的细胞。结论GBP对2型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胰岛再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正常大鼠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