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菜中君子——苦瓜苦瓜以其独特的苦味被人誉为"菜中君子"。江南人称苦夏要吃点"苦",指的就是苦瓜,是消夏的一味好菜。苦瓜虽然名称不雅,但它那苦尽甘来的滋味,使食者吃了它以后回味无穷。特别是在烹调时,它苦在自身,与其他菜肴共处,它的苦却不沾染对方。比如若将它与冬瓜一起煮,煮完后,冬瓜仍是冬瓜的味,苦味仍在苦瓜中。苦瓜的营养价值也很不错,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各种物质,还含有多种维生  相似文献   

2.
苦瓜乃餐桌上的家常菜肴,苦而不涩,苦中含甜,清香爽口,食之令人回味隽永。 苦瓜虽外形丑陋,味又苦,但它与任何菜搭配都只苦自身,绝不沾惹“旁人”,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瓜中君子”、“君子菜”。祖国医学认为,苦瓜味苦无毒,生则味寒,有消暑散热、明目解毒之功效;熟则性温,具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的功用。常用来防治中暑、喉炎、胃肠炎、下痢、红眼病等症,是一味苦口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对防治糖尿病、癌症和艾滋病有潜在的食用价值。 治糖尿病 多年前,印度科学家从苦瓜中发现一种“多肽—P”的类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美哉君子菜     
菜亦有品 君子菜即为苦瓜.之所以叫它君子菜,是因为苦瓜虽然味苦,但它在和其他食物(如鱼、肉、蛋等)共同烹调时,不会影响别的菜的味道,而将苦汁保留在了自身之中.因此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正因为这种特点与"博文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的君子在品质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赋予了苦瓜"君子菜"的雅称.  相似文献   

4.
名人与瓜趣     
“热天半块瓜,药物不用抓”。夏令时节,各种瓜果大量上市,既可作菜,又可入药,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瓜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来颇有情趣。相传,清朝的康熙是个好奇的皇帝。有一天,他听说京城的兴隆店买卖兴旺,热闹非凡,就想去看看。此时正是黄瓜上市,那黄瓜顶花带刺,嫩绿嫩绿的,康熙看了,觉得有点口渴,于是就买了一根,掰成两段,咬了一口,嘿!真鲜啊,好像在皇宫内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黄瓜,于是,一连几天,都去买黄瓜吃,到了第七天,康熙惊喜地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老毛病下肢浮肿病,竟不治而愈了。相传,每到夏天,慈禧太后御膳房里的厨师们,就会利用时令瓜果做几种时鲜的特色菜,端上去孝敬太后。其中有一种最为太后欣赏的,那就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盖好后,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是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他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其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亡国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  相似文献   

5.
苦瓜.又名癞瓜、凉菜。学名Momordica Charantia.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等。果肉鲜红色.有苦味.故名苦瓜。苦瓜雅称“君子菜”,这是因为它从不把苦味传给一起烧煮的“别人”。苦瓜瓤鲜红色、味甜。苦瓜原产印尼。苦瓜全年皆有,4~10月为盛产。  相似文献   

6.
止敬 《药物与人》2008,(8):67-67
苦瓜被称为‘菜中君子’,这顶帽子不是随便戴的。苦瓜虽苦,但苦得有特色,是自已苦,别人不苦。用苦瓜炒肉、烧肉,瓜是苦的,但肉却更加鲜美可口,毫无苦味。苦瓜又是‘少年苦,老来不苦’,瓜老成红黄色时,不仅没苦味,而且还略带甘甜,正因此苦瓜有‘自苦而不苦人’、‘先苦而后甘’的‘君子’特性。  相似文献   

7.
苦瓜谱新篇     
《长寿》1996,(1)
苦瓜,顾名思义是一种味苦之瓜,但它苦中含甜,甜含苦香,食之回味无穷。广东民间有一种说法:“人讲苦瓜苦,我讲苦瓜甜。甜苦任你选,不苦哪有甜。”苦瓜在夏秋之际,具有清热解毒、去火清心、祛暑明目、健胃益脾、增进食欲的功能,是药食俱佳的时令之蔬。苦瓜与其他菜相烹饪,只有自身之苦,绝  相似文献   

8.
闲话辣味儿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吃菜,图得就是一个味儿,有味儿才有嚼头,有味儿才让人回味,有味儿才会使人长久挂念。酸、甜、苦、辣、成,由此生出百味儿来。什么味儿最好?众说纷纭,各有所爱。我最喜欢的是辣味儿,作此闲话,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9.
苦瓜又名癞瓜、凉瓜,在夏季菜市场上经常可见.它本身苦,但配其他菜时不会把苦味传过去,因此又称其为"君子菜".  相似文献   

10.
初来北京,朋友们向我介绍夏日蔬菜——苦瓜,说它是瓜中君子,苦己利人,我还不大相信。后来鼓足尝苦的勇气开始品尝,不料此一初尝,却成为我一生来选择蔬菜定位的主要目标,您可别小瞧苦瓜的外形丑、味苦涩,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别人”,譬如您用苦瓜炒鱼焖肉,鱼和肉是不会沾上苦味的。只是苦了苦瓜自己,所以人们都颂它为“君子菜”。而苦瓜的苦味,对  相似文献   

11.
本味最好     
一次,跟朋友到一家当地有名的火锅店吃火锅。吃完后,我说“真够味”,朋友问我什么够味,我说辣得够味。朋友说,他再也不到这家店来吃火锅了,我问这么够味的火锅为什么不再来吃呢?朋友说,吃这火锅,除了辣味,还是辣味,火锅里有十多样菜,可吃到一样菜味了吗?  相似文献   

12.
吃素可长寿     
基本吃素不仅能使人少生疾病,而且可以延年益寿。最典型的证明是终身食素的僧人寿命。据有关学者对我国571位高僧统计,90岁以上的54人,占9.4%;80岁以上的142人,占34.2%;70岁以上361人,占63.7%;65岁以上433人,占75.8%,这比解放前我国人均寿命高出一倍。古代早有“谨和五味,骨正筋柔;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名言。毛泽东生前总结的健身经验就有“劳逸适度,基本吃素”。福建厦门大学前校长汪德耀教授,一生坚持以素食为主常年多吃菜的习惯。他每天一人吃的菜,竟是邻居一家四口一周吃菜的总  相似文献   

13.
不要命     
有个人留客人在家吃饭,桌上的几个菜都是豆腐。主人一边吃一边对客人说:“豆腐就象是我的命一样,我觉得任何别的菜,味道都没有它好。”过了些天客人回请他。客人记得他特别喜欢吃豆腐,便在肉里鱼里都加了豆腐。可是吃饭时那人却  相似文献   

14.
《祝您健康》2014,(7):24-25
先吃菜后吃饭有助于控制血糖吗?我是位患了2型糖尿病的花甲老人,前不久一位远方朋友来我家做客。进餐期间,他告诉我:改变目前先吃饭后吃菜传统进餐顺序为先吃菜后吃饭,有助于控制血糖。请问他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江西金远春金远春读者:首先肯定,你朋友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个和吃密切有关的终身疾病,在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药物、自我检测)中,吃,  相似文献   

15.
李保 《长寿》2013,(3):63
湖南省益阳市有位年逾百岁的寿星叫姚正月。姚老一生很少生病,头痛脑热时一吃药就好了。虽然已百岁高龄,但看书读报从不戴眼镜,只是背有些驼。姚老一生勤劳。春夏秋冬,或早或晚,都能看到他活跃在菜园里。亲朋好友都喜欢到他那挑些新鲜的大白菜、冬瓜、芹菜等时令蔬菜。除草、施肥、清理全都是他一人包揽。他不喜欢别人来"打搅"他的菜  相似文献   

16.
费亚春 《健康生活》2006,(8):21-21,23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怎样吃才健康,那大有讲究。饮食不仅要营养均衡,更要讲五昧调和。中医学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不同食物有不同的气和昧。不同的味与人体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即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  相似文献   

17.
慧强 《食品与健康》2003,(10):38-39
吃菜也要吃点“苦” 大家都知道,要想吃得好,水果蔬菜不能少。菜要吃绿色的,因为蔬菜颜色由白—黄—绿排序,营养价值逐步提高。菜还要吃粗纤维多的,因为人体不仅需要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和水,还需要第七类营养素即纤维素。菜更要吃点带苦味的,从药食同源的角度讲,苦味有平肝祛湿、理气散结、抗菌消炎的功效。让我们看一看几种苦味蔬菜。  相似文献   

18.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然而却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还倾倒了全世界。有些人对这也许就不明白了,难道就因为茶好喝吗?如果单从口感、味道来说,茶确实不那么好喝,甚至有的人喝茶时往往还会咂咂嘴,连声叫“苦”。喝茶之所以被发展成为艺术,是因为茶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让人喝出滋味来。这“滋味”不是人的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而是一种精神的“滋味”,那就是哲理,或者说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这历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件事,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感受,也就会有一百种滋味。如果说,酒能让人们喝出“诗”味,那么茶呢?它让人喝出…  相似文献   

19.
一到夏天,人们的食欲普遍偏差,而且很容易上火,像苦瓜,莴笋和苔菜等苦味食品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卖座”食品。到底吃“苦”好不好?专家建议:在这个季节应该多吃一些“苦”但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搭配,科学食用。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新知     
食不知味为何因大多数人认为,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可以尝到它的味道,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很多老人却觉得食物味淡而无味,食而无味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人随着年龄老化,味觉丧失是很普遍的情形,吃东西变成一件苦差事,而不再是一种享受。研究显示,年纪大的人不像年轻时那么容易分辨甜、苦和咸的味道。当我们年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