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用于盆腹部SPECT与CT图像融合的外基准支架,并以此实现SPECT/CT基于外标记的图像融合。方法:设计立体Ⅳ字型支架,并结合自行开发基于外标记的交互性通用图像融合软件,对标记带和结直肠癌的病灶SPECT/CT横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及融合验证。结果:Ⅳ字型外标记支架易于固定,SPECT/CT显像过程中外标记点的相对位置不变;应用该标记支架实现了盆腹部病灶的SPECT/CT图像融合。结论:自行设计的适于盆腹部SPECT/CT图像配准的Ⅳ字型外标记物支架,易于固定,适于不同模态盆腹部横断层图像的配准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SPECT与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58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SPECT及CT表现,所收集病例均同期行SPECT及CT检查。结果CT确诊36例50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中,Ⅱ期23个,Ⅲ期27个,可疑4例4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另外4例4个股骨头表现正常;SPECT全部确诊,其中工期8个.Ⅱ期23个,Ⅲ期27个。结论SPECT在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明显优于CT(P〈0.05),二者在Ⅱ期和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研究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SPECT-CT与SPECT的表现特点,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的增益价值。方法对87例临床可疑为SAT的初诊患者,静脉注射Na99mTcO4 185 MBq 30 min后行同机SPECT及CT扫描,由3名核医学科医师先分析SPECT平面显像,然后再结合CT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并诊断,诊断分为SAT、非SAT和不能确定。在行SPECT-CT显像的前后1周所有初诊患者完成病史、甲状腺功能及抗体、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摄131I试验等相关资料的采集。将SPECT及SPECT-CT的诊断结果分别与2008年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相对照。分别计算SPECT、SPECT-CT融合图像对患者能正确诊断(SAT和非SAT)和不能正确诊断(不能确定和诊断错误)的百分率,并分别计算其诊断与最终诊断的符合率。SPECT-CT和SPECT能否明确诊断的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最终60例患者确诊为SAT,27例为非SAT。SPECT正确诊断52例,占59.77%(52/87);不能正确诊断35例,占40.23%(35/87),SAT诊断符合率为68.33%(41/60)。SPECT-CT融合显像正确诊断80例,占91.95%(80/87);不能正确诊断7例,占8.05%(7/87),SAT诊断符合率为95.00%(57/60)。SPECT-CT融合显像的正确诊断率(91.95%)显著高于SPECT(59.7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606,P<0.05);SPECT-CT融合显像的SAT诊断符合率(95.00%)亦明显高于SPECT(68.3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249,P<0.05)。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在SAT的诊断或在SAT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较单独SPECT均有增益价值,可以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低剂量SPECT/CT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收集触诊/彩色多普勒超声考虑甲状腺结节患者41例,分别行99TcmO4-平面显像和低剂量SPECT/CT融合显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者诊断效能。结果 低剂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1.90%、53.33%、63.41%和0.64;均高于99mTcO4-平面显像的19.05%、45.00%、31.70%和0.32(P均<0.05)。结论 低剂量SPECT/CT对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优于99TcmO4-平面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SPECT/CT一体机中SPECT和CT图像配准精度的测试方法。方法 试验模体由立方体构形的8个点源构成,点源由放射性同位素和碘对比剂制备,在SPECT和CT上均可清晰成像,模体构形和尺寸可代表典型的临床应用条件。首先选用具有临床代表性的实验条件和参数,对模体分别行SPECT和CT成像。对图像分别进行分析,得到点源空间坐标,计算配准精度;以点源最大值像素点为中心,得到3个坐标方向的一维分布,分别计算分布重心作为对应方向的坐标值。结果 本文提出的方法在GE和Philips的主流SPECT/CT产品上进行验证,点源都可在SPECT和CT图像中完整成像,测试和分析方法的精度达0.1 mm以上。结论 该实验方法可为SPECT/CT产品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6.
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方法: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6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74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对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评价病灶性质(恶性、良性),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同时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一年以上的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62例患者的74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4个,良性病灶50个。19例患者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为恶性病变,采用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有明显影响,应当成为肿瘤骨转移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TIA发作间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资料通过单光于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观察近期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作间期的脑血流灌注状况,并与CT检查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探讨SPECT检查对TIA病程和转归、预后预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 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 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临床确诊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MSCT与SPECT/CT融合显像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T的敏感性为68.3%(28/41),特异性为100%(6/6),准确性为72.3%(34/47);SPECT/CT融合显像的敏感性为97.6%(40/41),特异性为33.3%(2/6),准确性为89.4%(42/47)。2种检查方法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相对于MSCT检查,可明显提高对肺癌胸壁骨侵犯的检出率,降低MSCT的漏诊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SPECT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方法:对同一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SPECT及CT检查,48 h后复查头部CT。结果:本组45例患者SPE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1.1%(41/45),CT异常检出率为15.6%(7/45),SPECT与CT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χ2=13.5,P<0.01)。结论:SPE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