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齐聪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肾虚肝郁、瘀阻胞脉,治疗宜采用疏肝补肾、理气活血之法,衷中参西,辅以综合调理。并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2.
介绍杨正望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经验。杨教授基于女性相关特点,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为气血不足、胞脉瘀阻所致,以冲任气血失调为本,胞脉瘀阻不通为标,治疗应在调和气血的基础上祛瘀通络,以助后期受孕。其以"通"为法,运用益气化瘀方,一方多用(口服、保留灌肠、外敷),同治本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症10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何红  王停等 《新中医》2001,33(7):32-33
以中西医结合及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00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95%,认为本病的病机为外邪内伤政协委员痰浊、瘀血瘀阻胞脉胞络,导致不孕,治以顺应人体月经生理周期,采用综合疗法的治疗式,以激发自身调节,恢复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4.
陈何红  王臻  王停 《新中医》2001,33(7):32-33
以中西医结合及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00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认为本病的痛机为外邪内伤致痰浊、瘀血瘀阻胞脉胞络,导致不孕.治以顺应人体月经生理周期,采用综合疗法的治疗模式,以激发自身调节,恢复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秦月好主任医师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采用辨证分型为主治疗,分为湿热瘀阻型、寒湿阻滞型、气滞血瘀型、痰浊瘀阻型加外用灌肠法。结果:选用活血化瘀、祛痰利湿、软坚散结、逐瘀荡胞、理气通络等方剂,标本兼用,与抗生素相比有一定的优势。结论:中医药的综合治疗,多途径给药,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辨病、辨时、辨体质用药,治疗输卵管梗阻,恢复输卵管生理功能,提高受孕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门波教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经验。门师认为输卵管性不孕症多因瘀、热、湿作用机体,湿邪为患,郁久化热,热壅血瘀,三者兼夹为患,侵及胞脉,故病机关键在于胞脉闭阻不通,难以摄精成孕,治疗重点为"疏通胞脉"。针对导致胞脉闭阻的病因,结合中医外治法相关理论,非经期善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药来治疗该病,采用自拟消癥煎内服联合中药外敷;经期因势利导,促进经血顺利排出,予生化汤加减口服,联合中医特色盆腔理疗方法,从而达到通管助孕之目的。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张丽蓉主任医师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机为胞脉瘀阻、肾虚肝郁,治宜行气活血通络、调补肝肾,中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为基础方,配合针灸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孙娟  刘照娟 《吉林中医药》2013,33(4):353-355
现代医学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由炎症所致,中医认为输卵管阻塞,多因行经或流产时,胞脉空虚,外邪乘袭,留滞做祟或内伤七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日久形成瘀、湿、热互结,致胞脉受阻,经络阻塞.中医针对其“瘀”在胞宫脉络的本质特征,通过辨脏腑、气血、痰湿之所在,施以中药口服达行气活血,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之目的,配合外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中西医结合,相得益彰,可提高治愈率,减少不孕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的辨治白成振山东省冠县中医院(冠县252500)输卵管不通是不孕症常见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输卵管不通是胞脉瘀阻不能摄精成孕。胞脉瘀滞(阻)有气机郁滞不畅、气虚不能行、血瘀阻塞、受寒、感染湿热、痰浊阻滞胞脉、外伤损伤胞脉者,还有精血不荣...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阻塞是造成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约占女性不孕症的30%~50%,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多元化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综合疗法,即四步七法。它根据人体行经期、经后期(卵泡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黄体期)的生殖生理特点,采用中药口服法、中药灌肠法、静脉滴注法、宫腔治疗法(包括药物治疗及器械治疗)、穴位注射法、频谱照射法、阴道超导法等联合治疗输卵管阻塞,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其它疗法。  相似文献   

11.
“从瘀论治”系新安徐氏妇科独特学术思想。“从瘀论治”不唯胀、痛、血、块,舌紫脉涩等症,对于久病不愈、常法不效者,亦多用之而奏奇效。李伟莉教授认为血瘀胞络导致两精不合为不孕症的病机关键,治疗该病“从瘀论治”,采用滋肾通络、清热化瘀、养精活血等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输卵管性不孕症、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症,使胞宫精血充盛、胞络胞脉通利,两精相搏、安而成孕。  相似文献   

12.
四步七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3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四步七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根据妇女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不同生理特点,采用中药口服法、中药灌肠法、宫腔治疗法、穴位注射法、频谱照射法、阴道超导法、静脉给药法(即四步七法)联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340例,同时设中药口服组、中药灌肠组、西药组各3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24%,妊娠率72.94%,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四步七法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黄海波认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多因寒、湿、热、瘀等导致胞脉闭阻所致。针对其病因病机,结合中医学外治法的相关理论,以"洁炎通管汤"为基础方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同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以及外敷的方法以畅管促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五积散加减方治疗痰湿瘀阻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整理93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五积散加减方内服配合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32.26%,对照组治愈率12.9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五积散加减方内服配合外敷对痰湿瘀阻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术联合中药口服、中药直肠滴入及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采取宫、腹腔镜联合术及术后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治疗组术后加用中药口服、中药直肠滴入及中医定向透药的三联疗法治疗,于术后3、6、12个月3个阶段随访妊娠情况。结果:术后6、12个月治疗组正常宫内妊娠率分别为52.38%、71.43%,对照组分别为26.19%、4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宫、腹腔镜术后配合中药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多因经期或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正气虚弱,湿热之邪乘虚内侵胞宫、胞脉,与气血相搏结,久聚不去,造成气血壅滞不通,胞脉闭塞而不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124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总结尤昭玲教授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输卵管积水的经验。尤教授认为瘀水互结、阻塞胞脉为输卵管积水的主要病机。其结合中医整体观念独创中药内服+外敷二联疗法,辅以特色体位+运动的干预措施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输卵管积水,收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成藏  孙岩 《河南中医》2014,(7):1357-1358
目的:观察活血通瘀汤结合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活血通瘀汤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及25%利多卡因宫腔注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通瘀汤结合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98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98例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及腹部理疗综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两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总有效率64.7%。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疗效明显优于输卵管通液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灌肠联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予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对照组30例予妇科千金片加理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的输卵管通畅程度及受孕率。结果:2组输卵管通畅程度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优于对照组;且受孕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药口服加灌肠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受孕率,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