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11例重型肝炎病人中扩增的HBVDNA直了列分析,研究重型肝炎病人中HBV C基因的变异及其特点,每个病例的HBVC基因均有数量不等的变异,产生1-12个氨基酸替代。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HBV C基因 明显多于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  相似文献   

2.
HBsAg阴性应招飞行学员血清HBV-DNA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控制HBV慢性携带者进入航校提供对策,对应招飞行学员中HBsAg阴性者的HBV感染情况及对HBV的免疫状态作一探讨。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结果HBsAg阴性应招飞行学员中抗-HBs阳性206/962例(27.6%),抗HBc阳性229/962例(22.8%),HBeAg阳性0/450例,抗HBe阳性3/450例(0.67%),HBV-DNA阳性15/228例(6.6%)。HBV-DNA阳性主要集中在单一抗HBc阳性者中14/75例(18.7%)。获得HBV免疫者为34.0%。结论在应招飞行学员中对单一抗HBc阳性者应做HBV-DNA检测,未获HBV免疫者应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3.
用PCR与Southern杂交(SBH)方法对78例HBsAg阴性献血员进行HBV感染检测,结果2份标本经PCR后直接在254nm紫外灯下观察就可见到特异扩增带,另有12份标本经Southern转膜杂交后可观察到特异扩增带,总阳性率较原来HBsAg检测提高17.9%,说明PCR-SBH可以区分HBsAg阴性但仍然存在HBV潜伏感染的献血员,使用PCR-SBH方法检测的HBV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以乙肝病毒(HBV)DNA转染的细胞株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滴度及细胞内HBVDNA中间体的变化作为药物评价指标,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测定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乳糖化人血清白蛋白单磷酸阿糖腺苷(L-HSA-AraAMP简称交联物)与AraAMP具有相似的抗病毒效应。二者对HBsAg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0%,63%,对HBeAs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2.6%,67.2%,500μg/ml交联物与100μg/mIAraAMP对HBVDNA有相似的抑制作用。交联物无明显细胞毒性(CD50>2000μg/ml),AraAMP有明显细胞毒性(CD为658.5±180μg/ml),对HBeAg抑制的选择指数分别为>4.8,1.7。展示了受体导向抗病毒药物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5.
受体导向药物L—HSA—AraAMP体外抗病毒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乙肝毒DNA转染的细胞株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滴度及细胞内HBVDNA中间体的变化作为药物评价指标,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分析法测定细胞毒。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前S1基因的高度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从一例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HBV前S1基因,将其克隆于噬菌体M13mp19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与同源性最好的HBVadr野生林相比,所测的10个克隆均有替代和插入突变,9个克隆有缺失突变,10个克隆的核苷酸变异率为5.0%-17.0%,氨基酸的变异率为13.0-60.0%;10个克隆之间的核苷酸变异率为2.3%-24.3%,氨基酸的变异率为14.  相似文献   

7.
1997年10月Nishizawa等〔1〕首次报道分离出新型肝炎相关病毒,暂命名为输血传播病毒(TTV)。本研究报道了西安地区不同人群TTV基因的检测结果。检测对象为西安地区来我院的职业献血员,共208例,男64例,女144例,年龄40~83岁,经查体后31例ALT升高(40U/L以上),7例抗-HBc阳性,1例抗-HBe阳性,1例HBeAg阳性,5例抗-HCV阳性,其余HBVM5项、抗-HCV、抗-HIV均为阴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7岁,ALT异常升高8例,抗…  相似文献   

8.
应用2.2.15细胞转种裸鼠,建立荷瘤裸鼠HBV动物模型。受种裸鼠皮下可迅速长出移植瘤并分泌HBV多项标志物至外周血液中。应用互补于HBVmRNA SPⅡ增强子区的15聚反义硫代寡核苷酸以20ug/g鼠体重剂量连续治疗10d,结果治疗组荷瘤裸鼠血清中HBsAg、HBeAg及HBV-DNA均受到明显抑制。证明该反义核酸在动物体内同样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应,为从基因水平研制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34例HAV和HBV重叠感染者的临床经过和HBV血清标志物改变。发现其甲肝的整个临床过程基本与一般甲肝一致;与HAV感染前比较,HAV感染恢复后1~2个月时HBV血清标志物的阳性率(除HBsAg和拉HBs外)发生了明显改变:HBeAg由75%减至35.3%,拉HBc由85.7%减至41.2%,三项阳性者由64.3%减至35.3%,拉HBe由39.3%增至76.5%,拉HBc-IgM由54.3%减至26.5%(均为P<0.01)。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插入和点突变株感染及其血清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不典型表现的分子病毒学基础,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测定中国人感染的HBV S基因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15例HBsAg阴性HBV感染者中,1例第552位碱基胸腺嘧啶被胞嘧啶,导致HBsAg第133位蛋氨酸被氨酸替代;3例第546位碱基C被T替换,导致HBsAg第131位苏氨酸被异亮氨酸替代。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家庭内聚集感染病例的HBV变异特点,我们对10个家庭25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分子病毒学研究,均用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SSCP)HBV外膜基因“a”决定簇片段的变异,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分析HBV前C区终码变异。结果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测定的4个家庭有、无HBV变异株感染的外膜基因序列和前C基因序列比较,从分子水平鉴定HBV家庭内传播,同时建立了SSCP检测HBV免疫逃避变异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及其调控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HBVpreC/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的变异和特点。方法对4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扩增的HBVDNA各3个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42例病人,HBVC基因调控序列发生T1762A1764双突变者20例,其中HBeAg阳性者7例,HBeAg阴性者13例(P<005);22例发生T1673G1799双突变。前C变异中,18例发生A1896变异,其中HBeAg阳性者6例,HBeAg阴性者12例(P<0.05)。C区变异中,AA5、AA38、AA60、AA87、AA97、AA130、AA135都是变异的热点。前C/C区还存在有插入、缺失等不同变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HBVC基因及其调控序列变异具有多样性及复杂性,与体内的免疫清除与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相关,从而容易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设计引入Kpn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HBV的Pre-C/C片段(1814-2452),经酶切后连于EBO真核表达载体,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分别对连接载体进行了T1862,A1896,A189,A1896+A1899点的定点诱变。经错配PCR-RFLP和测序, 克隆。将突变前后的质粒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pG2细胞,检测不同点突变后HBeAg表达的改变,突变前后质粒转染HepG2细胞经稳定表达,结果未突变的EBO-PreC/C重组质粒HBeAg表达为强阳性,A1899突变的重组质粒HBeAg表达比未突变的重组质粒稍弱,而转染EBO空载体和T1862,A1896,A1986+A1899重组质粒突变体的细胞培养上清HBeAg均为阴性,上述体的构建将为体外研究前C信号肽区热点变异对HBeAg在细胞中表达及对肝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标志、HBVDNA载量及HBV前C/C变异与临床病变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2 4 6例 ,其中轻度 10 2例、中度 88例、重度 5 6例 ,分别应用ELISA、实时PCR法检测其血清中的HBV免疫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同时对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高拷贝的 3例轻度、6例中度及 8例重度患者血清 ,应用巢式PCR方法分离前C/C区全长基因 ,纯化后克隆入T载体 ,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10 2例轻度、88例中度及 5 6例重度患者中血清学标志HBsAg ,HBeAg,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5 3例 (5 1.9% )、4 6例(5 2 .3% )、33例 (5 8.9% ) ;HBsAg ,抗 -HBe,抗 -HBc阳性模式分别为 37例 (36 .3% )、32例 (37.5 % )、2 1例 (37.5 % ) ;单独HBsAg阳性为 8例 (7.8% )、5例 (5 .6 % )、1例 (1.7% ) ;其他模式分别为 4例、5例、1例。HBVDN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0E 5 .5 3拷贝 /ml、10E 6 .0 3拷贝 /ml、10E 6 .5 8拷贝 /ml。HBeAg阴性而HBVDNA含量 >10E 6拷贝 /ml的病例数分别为 3例、6例、8例。统计分析表明 ,轻、中、重慢性乙肝患者间血清学标志及HBVDNA含量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 ,而HBeAg阴性HBVDNA含量高拷贝的患者出现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序列测定结果显示 17例患者血清的HBV分离株的前C/C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前C区A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对所有试验对象检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PCR-ELISA)定量检测HBV-DNA并进一步检测HBV前C区A1896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8例HBV-DNA阳性,其中15例发生A1896位点变异,变异率为83.3%(15/18)。ALT升高组的18例中,血清HBV-DNA阳性13例,阳性率72.2%,平均浓度为9.62×106(1.10×103~1.09×108)拷贝/ml,A1896变异13例,变异率为100%(13/13)。ALT正常组的20例中,HBV-DNA阳性5例,阳性率25.00%,平均浓度2.55×104(3.28×103~4.61×104)拷贝/ml。A1896变异2例,变异率为40%(2/5)。两组比较无论在HBV-DNA阳性率,还是A1896位变异率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较高的A1896变异率,ALT升高组HBV-DNA阳性率和变异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提示HBV A1896位点变异与肝脏病变活动加重和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DNA序列测定法与实时荧光PCR法检测YMDD突变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DNA序列测定法与实时荧光法检测YMDD突变的结果,并对除YMDD突变之外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其意义进行讨论。方法收集89例慢性乙肝患者的92份血清样本,均用实时荧光PCR法做YMDD突变检测。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BV反转录酶(RT)基因,对PCR产物进行DNA双向测序,采用NTI软件比对结果,并对RT基因上其他11个已知耐药相关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在37份YMDD突变阴性的样本中,DNA测序法检测结果为33份M204M(未突变)、1份M204I、3份M204V;4份YMDD突变阳性样本均为突变/未突变序列共存;另检出7份样本存在ADV耐药相关突变,占18.9%(7/37)。在55份YMDD突变阳性样本中,DNA测序法检测到52份,阳性结果符合率为94.5%(52/55);另检出5例存在ADV或ETV耐药相关突变,占9.1%(5/55)。结论DNA序列测定法检测HBVRT基因耐药相关突变敏感性高,重复性好,与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同时检出YMDD突变以外的各种耐药相关突变,有助于临床全面了解患者对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情况,合理地制订抗HBV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用原位杂交法和ABG法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以下称CAH)血清HBsAg阴性34例和阳性30例对比进行了肝内HBV DNA、HBcAg和HBsAg的检测。上述检出率在34例HBsAg阴性CAH者中分别为23.5%,23.5%和32.4%,30例HBsAg阳性者中分别为63.3%、56.7%和83.3%。结果表明,在我国,血清HBsAg阴性、HBV相关抗体阳性或阴性的CAH中,仍有少部分人肝内存在HBV DNA和HBV抗原表达,并与肝病发病机理有关。血清HBsAg阳性的CAH者中,无论血清HBeAg阳性,或抗HBe阳性、或HBeAg阴性,均有较高比例的肝内HBV DNA和HBV抗原检出。肝内HBcAg与肝内HBV DNA关系密切,可作为反映HBV活跃复制指标;肝内HBsAg则不然。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序列准种个体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P)逆转录酶(RT)区及表面抗原(HBsAg)主蛋白、e抗原(HBeAg)氨基酸序列异质性来探讨HBV准种群在感染个体中的变异特点。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自8例慢性HBV患者血清中扩增靶基因,克隆入T载体,随机挑选27株克隆测序,将获得基因的推断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病毒结构/非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广泛的变异现象,替换突变表现出一定的个体特异性,其结果是导致HBV在特定的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特征性的变异。本研究提示HBV在患者体内的蛋白序列多样性是乙型肝炎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