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4月,佛山市南海区某公司食堂发生一起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分析及实验室检测,证明该事件是由含抗原O127aK63、O128K67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起食物中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大量存在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并可能污染水源、饮料及食品等。水及食品中含大肠杆菌的数量愈多表明被粪便污染的情况愈严重。这次食物中毒是由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当细菌污染食品后4~10h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及发热等中毒症状。现将因设家宴而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性病原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及时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标本14份,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标本10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T4789.6-2003进行检测。结果在4份病人肛拭子及厨具涂抹液、自备的泉水和水池水中检出7株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O6:K15。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污染食物引起。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兰州市发生一起家庭聚餐后食物中毒事件,现将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中毒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接触可疑食物——猪肉的苫布和案板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分别从呕吐物、粪便、苫布和案板样本中检测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结论:根据本次食物中毒暴发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猪肉被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所污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陈伟文  麦充志  许桂锋  王勤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491-1491,1286
目的 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发生.方法 采用《个案现场调查表》,对患者逐一调查,分析可疑食物,采集患者肛拭子、可疑食物(即食炒田螺)和生产可疑食物(即食炒田螺)的生产环境物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此次食物中毒平均潜伏期9h,食用即食炒田螺者发病较高,患者肛拭子、剩余即食炒田螺、加工用煲盖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污染即食炒田螺引起,推测即食炒田螺在养殖加工过程中被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某校学生出现的群体性腹泻进行调查,为查明病因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相关资料录入电脑,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事件共有就诊患者87例,罹患率10.79%。经过病例对照分析,2011年9月24日晚餐在食堂就餐是本次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OR=61.75,P=0.000);并且在病人呕吐物中和粪便中检出埃希氏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造成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某村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分析.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霍乱防治手册[1]、GB/T4789-2008 [2]、GB/T4789-2003[3]的方法对剩余食物、菜板菜刀涂抹物、患者大便、肛拭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剩余食物2份、大便3份、肛拭4份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同时又在1份剩余食物和一份肛拭中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讨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污染造成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宴席的管理以及加强对流动厨师的卫生知识宣传;实验室检验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多项可疑病源菌的分离,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25日,某学校发生一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我们从10份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44K74),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次食物中毒就餐者262人,其中发病84例,住院42例,潜伏期最长28小时,最短1小时,平均潜伏期为8小时,发病高峰在4~10小时;主要食物为各种熟肉类。临床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10日接到县民族中医院值班医生报告,本县某中学假期补课学生,因早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到该院就诊,接到报告后相关人员立即赴现场调查、采样。因报告及时,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到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并采取了6份可疑食品,样品送我中心实验室检测。从2份食物(熟猪肉沫和熟花生米)和3份病人排泻物检出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O153。本起食物中毒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缪爱龙 《右江医学》2003,31(6):601-602
20 0 2年 12月 10日海安县农民吴某为女儿举行婚宴 ,将餐后的剩余饭菜投喂 2只家猫 ,约 4小时后 ,2只猫突然死亡 ;5小时后 ,就餐的 41人中 2 6人相继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点的分析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 ,确定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人猫食物中毒 ,在海安地区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流行特征,为顺义区DEC引起的腹泻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至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数据采用SPSS 25.0和Excel 2010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 068例腹泻监测病例中检出DEC 182例(8.8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111例,5.37%)、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45例,2.18%)、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 EAEC)(27例,1.31%)(各类型DEC检出数相加大于阳性例数是由于混合感染者分别计算到各类型引起),且不同户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主要表现为ETEC(χ2=76.591,P<0.001)和EAEC(χ2=10.204,P<0.05);本市患者EPEC(χ2=12.243,P<0.001)和EAEC(χ2=7.947,P<0.01)阳性检出率高;不同年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1,P<0.05)。发热、恶心、腹痛、脱水症状对DEC检出率无影响,但无呕吐症状病例DEC检出率高(χ2=7.099,P<0.01),主要体现为ETEC(χ2=15.073,P<0.001);伴发热与无发热组EAEC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1,P<0.05)。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DEC流行的优势菌型主要为ETEC、EPEC和EAEC,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夏季应加强DEC引起腹泻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刘跃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1,8(2):F004-F004
2000年 10月 29日,安福县金顶药业公司职工食堂发生一起因食用被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的芋子烧牛肉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食 65人,中毒 54人。潜伏期最短 5 h,最长 25 h,中位数 12 h。患者年龄均为 18~ 53岁的青壮年。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腹胀为主,少数伴有低热、恶心、呕吐。腹泻物多为糊状稀便,少数出现水样便,最多者 8次 /日。发病后只有 1人到个体诊所就诊治疗,多数自购氟哌酸等药物服用后痊愈,个别未服药自愈,病程 1~ 3日。 1现状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   2000年 10月 30日下午本站接到报告后,当即组织食品卫生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某区2015至2019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状况与特征,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上海市青浦区某三级医院初诊为疑似细菌性腹泻,经实验室诊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例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2015至2019年从4 494份患者粪便或肛拭标本中检出513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1.42%,主要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66.08%,339例),其次为黏附性大肠埃希菌(18.91%,97例)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4.42%,74例);2015至2019年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9.10%、11.35%、16.57%、10.30%和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62,P<0.001);其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夏秋季节,腹泻症状以水样便为主(87.13%,447例),部分伴随腹痛、恶心、呕吐或发热等,其中86.16%为单一感染,混合感染组的发热率和腹痛率均低于单一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热:χ~2=4.936,P=0.026;腹痛:χ~2=17.079,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承德市食品卫生污染情况及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SIEC、EHEC)的污染状况,为后续卫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采集10类食品样品200份,采用细菌培养法和荧光PCR法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对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样品共计60份进行卫生指标污染状况分析。结果在承德市生牛乳、消毒牛乳、乳制品、生禽畜肉、肉肠、熟肉制品、水产品(包括贝类)、蔬菜(包括水果)、果汁、其它10类食品样品200份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0株,检出率为15.0%。经荧光PCR毒力基因鉴定EPEC、ETEC、EIEC、EAEC、EHEC为阴性。熟肉、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共计检测60份,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20份,超标率为33.3%。结论承德市10类食品中生禽畜肉、熟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情况,熟食、中式凉拌菜、水产品卫生指标污染情况严重。需加强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监测,并加强对该菌的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报道一起幼儿园食堂发生蔬菜残留农药致 81名幼儿食物中毒受行政处罚案 ,并就争议要点和处罚尺度等进行了讨论、评析  相似文献   

18.
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引起人体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全球性疾病的常见病原菌,也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这四种病原菌对预防和控制由其引起腹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这四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菌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测、多重PCR、实时荧光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食物中毒事件所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查明本次中毒事件的致病因子,对后续治疗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实验室支持.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PCR和传统细菌分离鉴定两种方法对可疑食物中毒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结果 实时荧光PCR和血清凝集实验显示,此次事件的病原菌疑似志贺菌,生化鉴定为大肠埃希菌;菌株送上级疾控中心进行复检,经生化鉴...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7日,平罗县某建筑工地食堂发生6名民工食物中毒,认定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品存放不当、交叉污染、剩余饭菜食用前未进行加热是主要中毒原因。建议提高监督执法质量,规范建筑工地食堂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