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作大白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组,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8只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微电极导向毁损组10只,右侧苍白球自制针炙针直接毁损组10只,观察组8只。统计学处理显示:直接毁损组与微电极导向毁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治疗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采用微电极导向大白鼠帕金森病旋转模型苍白球毁损术定位准确,毁损确切,效果优于直接毁损苍白球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的对比研究 ,探讨手术疗法和中医药疗法各自的疗效特点和治疗适应证。方法 :应用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34例 ,手术包括同期双侧、分期双侧和单侧手术。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帕金森病 5 6例。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将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治疗组 34例帕金森病病人中 ,有 3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手术后这些症状也持续好转 ,但其症状缓解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所不同。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术后 1周进步率为 5 0 %~ 99%者 2 6例 ,1%~ 49%者 7例 ,<1%者 1例 ,总有效率 97%。中医药治疗组 80 %以上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主观症状改善 ,主要体征好转 ,基本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治疗 3个月后Webster帕金森病功能障碍记分法评分 ,进步率为 5 0 %~ 99%者 6例 ,1%~ 49%者 39例 ,<1%者 11例 ,总有效率为 80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 ,P <0 0 1,两组之间治疗结果的总有效率进行 χ2 检验校正 ,P <0 0 5。结论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组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电极引导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的治疗效果,为震颤型帕金森病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79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苍白球毁损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对患者震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多针道寻找并毁损震颤同步细胞,微电极刺激验证靶点提高手术对震颤的治疗效果.结果79例患者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8例(48.1%)、术后重度震颤2例(2.5%),其中16例(20.3%)震颤完全消除;术中包含震颤同步细胞者68例(86.6%),其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3例(48.5%)、术后重度震颤1例(1.5%);79例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显著68例(86.1%),在包含震颤同步细胞68例中,震颤改善显著62例(9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有很好的疗效,显著改善率为86.1%.震颤同步细胞的毁损对震颤的疗效起重要作用,3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应该作为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治疗帕金森病 (PD)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坐标定位结合MRI图象定位 ,在微电极导向下 ,完成对 6例病人单侧苍白球腹后部 (Gpi)的定位 ,并实施毁损。结果 :6例患者的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 ,UPDRS运动部分积分下降 ,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坐标结合 MRI图象法能准确定位 Gpi,微电极记录是其必要的补充 ,PVP能全面改善 PD患者的症状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电极导向同期行丘脑及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法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86例PD患者行同侧丘脑腹外则核及苍白求腹后部同期毁损手术。结果86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有显著提高,无永主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双侧PVP的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在术前、术后1周和5年,对每例帕金森病病人分别进行开、关两种状态的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例病人术前开状态下UPDRS总分为(44.9±19.5)分,术后1周为(28.6±24.4)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5年为(78.9±32.3)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关状态下术前UPDRS总分为(95.5±23.4)分,术后1周为(41.6±25.6)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5年为(96.6±28.2)分与术前无差别。震颤评分在开状态下术后1周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术后5年与术前无明显差别;在关状态下术后1周和5年分值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语言、吞咽和平衡功能的评分术前在开状态时基本正常,术后5年的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P<0.05,P<0.01)。结论双侧PVP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不理想,术后5年基本保持对震颤的改善,但其他症状较术前恶化,尤其是语言、吞咽和平衡功能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1993年6月至1995年3月采用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31例,年龄39~70岁,病程2~11年。所有病例均按Matsumoto分级。全部病例经Vplp立体定向毁损术后震颤症状消失,其中8例加用了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Vplp毁损术能消除帕金森病人对侧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全部症状,面部表情明显改善,且没有Vim毁损术后出现的智能损害。作者强调术中电生理定位,以防损伤内囊及视束。  相似文献   

9.
微电极导向VL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3例PD患者,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im/Vop)及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联合毁损术。结果:43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 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显著改善(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Vim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手术,能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定位,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方法及其规律。方法:39例原发PDU现人施行PVP术,UPDRS评分改善率大于35%。采用MRI进行靶点解剖定位,同时在MRI操作台上测量有关参数。术中用电生理方法对靶点做必要的调整。结果: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靶点定位具有直接、准确等优点,Gpi靶点坐标在不同的个体有很大差异;靶点坐标X与三脑室宽度(W)和AC-PC线长度(L)之间存在线性依从关系即:X=10.09 0.30L 0.48W。结论:PVP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满意;MRI可对靶点进行直接定位,实现了Gpi靶点解剖定位个体化,提高了定位精度,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调整靶点是必要的,并实现了靶点的功能定位;靶点X坐标值与三脑室宽度和AC-PC线长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分期立体定向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的疗效、适应证、靶点的选择及并发症。方法:对比第一次手术350例与第二次手术387例患者的UPDRS评分、评分改善率、并发症及主要症状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手术均有显著近期疗效,二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为震颤95.3%、僵直94.6%、运动迟缓82.9%、步态62.4%、平衡65.3%、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6.4%,总有效率97.2%。第二次手术总体改善率较第一次低,一过性特异性并发症增多,能于短期内恢复,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5.43%。美多巴用量较术前减少。结论: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至关重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以半年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provision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the efficacy of pallidotomy in symptom alleviation appears to be increasingly ignored. We demonstrate that lesional surgery is effective with benefit over a significant period of time with very significant societal cost savings. Such studies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planning of services so that maximum numbers of patients can benefit from surgery, both lesional and neuromodulation, as deemed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P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 387例需手术治疗的PD患者按年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毁损电极粗细 4项进行分组 ,探讨上述因素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二次手术近期疗效显著 ,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 (PVP)毁损术是应用最多的术式 ;双侧丘脑腹中间 (Vim)核毁损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10 0 % ) ;5 5岁以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2 9 70 % )明显高于 5 5岁以下的患者 (12 6 6 % ) (P <0 0 5 ) ;二次手术间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41 6 7% )高于间隔半年以上者 (P <0 0 5 ) ;1 8mm电极的治疗效果 (98 0 1% )好于 1 1mm电极 (96 6 1% ) ,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高于 1 1mm的电极 ,达 2 8 4 8% (P <0 0 5 )。结论 分期双侧PVP毁损术相对安全 ;分期一侧PVP加对侧Vim核毁损可减少并发症 ;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毁损灶大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次手术应以单靶点毁损为宜 ,时间间隔宜在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MR导向丘脑、苍白球毁损治疗锥体外系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5年10月~1996年5月,我们使用Leksell-G型定向仪,1.0tesla超导磁共振导向,对34例(男21例,女13例)锥体外系疾病(PD27例,扭转痉挛3例,意向性震颤4例)进行靶点毁损术,通过临床效果和术前、后MR复查,证实MR导向三维误差<1mm,MBI导向的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治疗,几何图像失真小,清晰,靶点易辨认,术后反应小,若在电生理监测下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的靶点定位方法及其规律。方法 45例原发PD患者接受手术.采用MRI进行靶点解剖定位,术中用电生理方法对靶点做必要的调整,同时在MRI操作台上准确测量ACPC线的长度(L)、三脑室的宽度(W)、头颅的长度和宽度。结果 本组患者UPDRS评分改善率大于35%,手术效果满意;依据术中电生理方法调整靶点20例.调整范围1~3mm;靶点横坐标(X)与L和W之间存在线性依从关系即:X=10.09 0.30L 0.48W.决定系数R^2=0.7258.结论 PVP术中应用电生理方法调整靶点是非常重要的,实现了靶点的功能定位;X坐标值随L和W的增加而增大,且W对X的贡献大于L,靶点Z坐标与L和W之间无相关性,靶点坐标与颅长、颅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微电极导向VL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帕金森病(PD)患者的立体定向手术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43例PD患者,同侧丘脑腹外侧核(Vim/Vop)及苍白球腹后部(PVP)进行联合毁损术。结果:43例PD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术后MotorUPDRS积分,开状态及关状态均显著改善(P<0.0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技术对伴有肢体震颤、强直及运动迟缓的PD患者,行同侧Vim核和PVP核联合毁损手术,能全面改善PD患者的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人GPi、Vim及STN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D)患者的苍白球内侧部 (GPi) ,丘脑腹外侧中间核 (Vim)及丘脑底核 (STN)的电生理特性。方法 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 54例PD手术中 ,应用美国FHC公司生产的微电极记录系统 ,记录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 PD病人的丘脑内和基底节不同结构部位的电活动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均有显著差异 ;Vim中可记录到与震颤同步的高频放电 ,GPi、STN可记录到一致稳定的放电活动。结论 利用GPi、Vim和STN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特性 ,可以为立体定向治疗PD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核团毁损术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总结帕金森病的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疗效。方法: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300例。对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在手术靶点选择、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早期进行的100例手术患者比较。结果:近期进行的100例患者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毁损术能提高手术疗效;对靶点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和座标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减少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适当减少微电极记录针道数,降低毁损温度,能减轻电极与脑组织粘连,减少脑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