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调查青海省6个州和海东地区3个县4~18岁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共计对288 066名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级筛选方法.分析不同海拔、不同民族CHD患病率及病种分布,探讨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CHD变化及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 查出CHD 1633例,总患病率为5.66‰.不同海拔(2000m~、3000m~、4000m~)患病率分别为4.89‰、5.71‰、8.74‰.不同海拔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96,P<0.001),趋势分析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总患病率明显增加(χ~2=41.826,P<0.001).女性总患病率(6.95‰)明显高于男性(4.54‰),χ~2=73.79,P<0.001.海拔2000m~地区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7,P>0.05).随海拔升高女性CHD的患病率高于男性,3000 m~(χ~2=84.733,P<0.001)、4000 m~(χ~2=16.313,P<0.001).海拔2000m~地区各年龄段间CH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8,P<0.001),但患病率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变化(χ~2=3.424,P>0.05).海拔3000m~、4000m~地区CH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30,P<0.001;χ~2=26.894,P<0.001).各民族间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56,P<0.001),其中蒙古族7.55‰、藏族6.40‰、汉族5.32‰、土族5.23‰、回族4.89‰、撒拉族2.22‰.CHD构成比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7.42%),其次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8.47%)和室间隔缺损(VSD)(26.01%).但海拔不同其构成比又有不同,海拔2000 m~、3000 m~以ASD为首位,分别占37.80%、37.67%,4000 m~PDA占首位(46.36%).结论 青海省4~7岁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海南藏族自治州4~17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4~17岁人群先天性心脏病(CHD)状况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体普查法,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827名幼儿园、中小学4~17岁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CHD患病率为5.6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95‰,女性患病率为7.66‰,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CHD的不同类型中,房间隔缺损患病率最高,为1.84‰,占CHD总数的32.35%;其他类型CHD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其他类型,不同病种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岁患病率为2.92‰,与其他各年龄组患病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兴海县为8.90‰,同德县为7.20‰,贵南县为5.88‰,共和县为5.78‰,贵德县为3.80‰,不同县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率与海拔高度无相关关系.不同民族患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回族8.21‰,土族7.26‰,汉族7.18‰,藏族4.57‰,蒙古族4.18‰,藏族、蒙古族较低,与汉族、土族、回族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CHD人群存在区域、民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青海省不同海拔高度4~18岁藏族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拔2535 m、3600 m和4200 m的32 578名藏族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CHD不同海拔高度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结果 3个地区(海东、黄南、果洛)查出CHD 235例,患病率为7.21‰.随着海拔的升高CHD患病率有所增加,分别为5.45‰、6.80‰和9.79‰.但海拔2535 m与3600 m之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海拔2535 m与4200 m、3600 m与4200 m之间CHD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1;χ2=5.540,P<0.05).在海拔2535 m地区各年龄组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拔3600 m、4200 m地区随着年龄增加CHD检出率也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16~18岁组患病率最高,与4~7岁和8~12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05;χ2=5.60,P<0.05).CHD的病种构成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9.1%),室间隔缺损(VSD)其次(32.8%),动脉导管未闭(PDA)列第三(24.7%).但不同地区其构成比不同,海拔2535 m以VSD为首位,3600 m以ASD患病率最高42.8%,4200 m地区PDA占50.8%.结论 藏族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15岁居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保护当地居民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7年7-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0个县13910名≥15岁的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中文版本的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CIDI3.0)为筛查工具,以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结果 广西农村≥15岁居民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9.20‰.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53,P=0.001),25~岁组患病率(17.26‰)最高.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8,P=0.0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的患病率(4.74‰)低于初中及以下人群(10.12‰).不同婚姻状况的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770,P<0.01),未婚人群患病率(22.56‰)最高.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间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3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是影响广西农村地区精神分裂症患病的主要因素.结论 广西农村地区25~34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和未婚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是广西农村精神分裂症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青海省不同海拔高度4~18岁藏族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海拔2535 m、3600 m和4200 m的32 578名藏族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定三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CHD不同海拔高度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结果 3个地区(海东、黄南、果洛)查出CHD 235例,患病率为7.21‰.随着海拔的升高CHD患病率有所增加,分别为5.45‰、6.80‰和9.79‰.但海拔2535 m与3600 m之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海拔2535 m与4200 m、3600 m与4200 m之间CHD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1;χ2=5.540,P<0.05).在海拔2535 m地区各年龄组间CH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拔3600 m、4200 m地区随着年龄增加CHD检出率也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16~18岁组患病率最高,与4~7岁和8~12岁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P<0.005;χ2=5.60,P<0.05).CHD的病种构成以房间隔缺损(ASD)为主(39.1%),室间隔缺损(VSD)其次(32.8%),动脉导管未闭(PDA)列第三(24.7%).但不同地区其构成比不同,海拔2535 m以VSD为首位,3600 m以ASD患病率最高42.8%,4200 m地区PDA占50.8%.结论 藏族少年儿童CHD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及各年龄组间变化与海拔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15岁居民精神分裂症的患病水平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抽取的6个地级市和10个县共18 219名≥15岁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8.29‰和8.32‰,终生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9.77‰和9.90‰;时点患病率在不同年龄(x2=15.458,P=0.017)、不同文化程度(x2 =8.545,P<0.001)、不同婚姻状况(x2=75.518,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终生患病率在不同年龄(x2=26.293,P=0.001)、不同文化程度(x2=11.614,P=0.009)、不同婚姻状况(x2 =86.947,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民族和地区居民时点患病率、终生患病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居民患病率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青海省高血压流行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高血压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5月,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青海4个经济类型县(区)的2633名18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结果 青海省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0.81%,男性患病率22.25%,女性患病率19.63%(x2=2.726、P=0.099),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显著升高(x2=403.845、P=0.000),不同经济类型地区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99、P=0.001),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也随之增加(x2=181.38、P=0.000),有高脂血症者高血压患病率(28.16%)明显高于无高脂血症者高血压患病率(19.52%) (x2=11.058、P=0.001),有糖尿病者高血压患病率(34.85%)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者高血压患病率(20.60%) (x2=7.69、P=0.006).不同职业性体力活动者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79、P=0.000).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病率(26.58%)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的患病率(19.10%) (x2=15.740、P=0.000),有冠心病家族史的高血压患病率(25.42%)与无冠心病家族史的患病率(20.36%)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P=0.067);有脑卒中家族史的高血压患病率(35.20%)明显高于无脑卒中家族史的患病率(20.10%) (x2=16.482、P=0.000).结论 青海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应控制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年龄≥15岁农村居民酒精依赖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方法 2007年7-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0个县13910名年龄≥15岁的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人户调查.以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CIDI 3.0)为筛查工具,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为诊断标准.结果 完成调查11191人,调查完成率为80.45%.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居民酒精依赖时点患病率为5.81‰,终生患病率为6.17‰.女性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0.56‰)低于男性(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572,P<0.01).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14.9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8.58‰)和离婚人群(42.67‰)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较高.壮族酒精依赖终生患病率为11.76‰,高于汉族(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56,P<0.01).结论 酒精依赖已成为广西农村地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针对农村地区老年壮族男性人群开展防治与康复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五省中小学生社区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与海拔及民族关系,为社区筛查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7年4月—2019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云南、西藏、河北、山西、贵州五省16个市、6个州抽取5 443所中小学共1 952 919名6~16岁中小学生进行先心病社区筛查,分析先心病患病率与不同海拔和民族的关系。结果中国五省筛查的1 952 919名中小学生中,确诊先心病者2 874例,先心病患病率为1.47‰;云南、西藏、河北、山西和贵州省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1.49‰、7.64‰、0.77‰、0.69‰和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81,P 0.001);海拔1 000、1 000~1 499、1 500~1 999和≥2 000 m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9‰、1.57‰、1.45‰和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81,P 0.001);海拔1 000~1 499 m中景颇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2.06‰、1.93‰和1.34‰,海拔1 500~1 999 m中壮族/苗族、彝族、白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2‰、1.45‰、1.00‰和1.68‰,海拔≥2 000 m中傈僳族、藏族和侗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分别为0.69‰、1.54‰和1.87‰,各海拔中不同民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海拔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不同,相同海拔不同民族中小学生先心病患病率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乡居民重性抑郁症的患病水平和分布特征,为抑郁症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桂林市3个城区和3个县≥15岁常住居民共3 783人,采用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3.0版(CIDI 3.0)和白行编制调查表进行面访调查,采用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诊断.结果 桂林市城乡居民重性抑郁症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5.02‰和6.61‰;女性重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7.67‰,高于男性的2.19‰(RR =3.52,95%CI=1.17 ~ 10.63,P=0.017),终生患病率为9.20‰,高于男性的3.83‰(RR =2.42,95% CI=1.01 ~5.80,P=0.048);离婚居民重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76.92‰,高于在婚居民的4.44‰(RR=18.67,95% CI=3.96 ~ 87.98,P=0.000),终生患病率为76.92‰,高于在婚居民的5.93‰( RR=13.98,95% CI=3.05~64.17,P =0.000).结论 桂林市城乡居民重性抑郁症患病率较高,女性和离婚居民是预防重性抑郁症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学生接种甲型H1NI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择8所中学14 883名学生,分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组6334人,对照组(未接种)8549人,随访观察一个流行周期(6个月),比较两组流感样病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季节性流感病例的发生率.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累计观察7441.75人年.接种组流感样病例发病密度为21.47/1000人年,低于对照组(22.69/1000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组甲型H1N1流感发病密度为0,低于对照组1.64/1000人年,两者率差为-1.64/1000人年(95%CI:-3.04~-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接种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发病密度为6.63/1000人年,低于对照组(7.02/1000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组乙型流感发病密度为6.63/1000人年,高于对照组(5.38/1000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生大规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能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其保护效果良好,但对于其他季节性流感可能无交叉保护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pidemiological effects of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 related to A(H1N1)influenza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A(H1N1)influenza vaccine on its efficacy.14883 students from 8 middle schools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recruited and classified into vaccinated or control groups,based on the status of immunization with A(H1N1)influenza vaccine.All subjects were followed up through one epidemic period(6 months)an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es,A(H1N1)influenza,and seasonal influenza 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vaccine.Results There were 6334 subjects in the vaccinated group and 8549 in the control group.7441.75 person-years were followed from these two groups.The incidence rate of A (H1N1)influenza in vaccinated group was 1.64‰ per person-year,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rate difference(RD)was-1.64‰ per person-year(95% confidence interval value from-3.04‰ to-0.23‰ per person-year),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10).The incidence rat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es in vaccinated group was 21.47‰ per person-year,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22.69‰ per person-year)and the diffef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B influenza in vaccinated group was 6.63‰ per person-year,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7.02‰ per person-year)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is vaccine demonstrated a good epidemiological effect against the A(H1N1)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observed through a student-immunization program.The cross-protection effect against the influenza-like illnesses and other seasonal influenzas was not notic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2.
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的性功能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早泄(PE)和勃起功能障碍(ED)的患病情况,并分析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轻重与PE、ED轻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表(NIH-CPSI)、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5评分表(CIPE-5)、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评分表(IIEF-5)作为评定标准,采用和患者面对面交谈、询问方式,分别记录100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NIH-CPSI评分、CIPE-5评分以及IIEF-5评分。结果1000例中PE发生率为40.2%,ED发生率为15.8%。患者各年龄组PE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ED患病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轻重和PE、ED轻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PE和ED的发生率较高,且E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但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轻重与PE和ED的轻重程度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6—2008年四川省国家级疟疾监测点数据和全省疟疾疫情报告的分析比较,了解四川省疟疾流行特点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媒介分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别选择筠连县巡司镇、青神县瑞峰镇和江阳区方山镇作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进行居民疟疾发病情况、防蚊措施等调查,对疟疾媒介进行密度调查和分类鉴定,对“三热”病例进行血检,对部分人群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并收集同期四川省疟疾防治工作报表及全国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6—2008年3个监测点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7例、3例和0例;捕获按蚊数是66只、20只和28只,其中嗜人按蚊数为6只、1只和1只,其余均为中华按蚊。2006—2008年全省报告的疟疾发病数分别为317(0.38/10万)、214(0.25/10万)和133(0.17/10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分别占64.35%、64.95%、83.46%。结论监测点的结果与全省疫情基本一致,疟疾发病均呈现低且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监测点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对全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输入性疟疾已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应用严重产科并发症审评方法提高基层产科服务质量的有效性,以利于降低严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重庆市孕产妇死亡率较高的一个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研究地点2004年1月~2006年3月期间所有提供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救治的全部严重产科并发症病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并在2005年4月~2006年3月期间,应用严重产科并发症审评方法定期对部分典型病例的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审评。对审评前后产科服务质量的提高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审评前,严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79‰(74例),其中严重产科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8.47‰、4.32‰、0.17‰;审评后,严重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17‰(64例),其中产科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8.41‰、6.42‰、0.00‰。审评前后比较发现,审评后产后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规范化管理明显加强(P<0.001);严重产科并发症病例的围产儿死亡率由189.26‰降至53.57‰(P<0.01);严重产科并发症孕产妇例数与孕产妇死亡例数之比由19∶1升至32∶1,产科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结论:应用严重产科并发症审评方法定期对所发生病例进行审评,有助于提高产科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类别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器械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发病率。方法 收集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5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6个不同类别ICU患者医院感染前瞻性目标性监测资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类别ICU持续3年共监测患者21 485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5.77%,例次发病率为7.33%,持续3年医院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以综合ICU患者医院感染调整日发病率和调整例次日发病率最高。所有不同类别的ICU持续3年中央血管导管、导尿管、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31.65%、77.07%、26.08%;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分别为2.90‰、2.08‰、5.37‰;CLABSI发病率以呼吸ICU最高(4.85‰),CAUTI发病率以儿科ICU最高(5.53‰),VAP发病率以神经外科ICU最高(9.33‰)。居前3位的医院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36.00%)、血液(17.52%)、胃肠道(13.08%),居前3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7.74%)、肺炎克雷伯菌(13.18%)、铜绿假单胞菌(7.76%)。结论 应根据不同类别ICU的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东阿县部分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阿县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阳性分布情况,为乙型肝炎防治工作提出相关对策。[方法]2006年采用酶联免疫法对东阿县5858名从业人员进行HBsAg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检测的5858名从业人员中,HBsAg阳性99人,阳性率1.69%。其中,男性阳性率1.55%,女性阳性率1.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县城从业人员阳性率3.47%,农村从业人员阳性率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食品从业人员阳性率2.14%,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阳性率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东阿县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总体HBsAg阳性率较低。建议加强对低年龄组从业人员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提高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缪金剑  周华  蒋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87-2789
目的:了解常州市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以及城市功能区出生缺陷状况,探讨常州市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常州市所有接产医院产科分娩的出生缺陷儿,并根据城市功能划分为中心城区、工业区、农村3个区域,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010年围产儿共39 39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5.10‰,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前三位顺位与2007~2009年基本一致,全市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10‰,其中工业区出生缺陷率为9.13‰,中心城区出生缺陷率为4.60‰,农业区为3.24‰,工业区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发生出生缺陷的人群中,工业区组在流动人口、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孕期一方饮酒、从事高风险职业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婚前产检率、孕期定期检查率等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应继续加强婚检与孕前保健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的生育健康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产前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金矿井下从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情况。方法 用胞质分裂阻滞(CB)微核测试法分析我省某金矿井下凿岩等从业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变化情况。结果 检查56名井下工作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为10.8‰,微核率为1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7‰,9‰) P<0.05。井下从业者各工龄组间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6~10a和20a以上工龄组的微核检出率明显高于不足5年的井下工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工龄组间统计学分析意义不显著(P>0.05)。结论 金矿井下从业人员的DNA遗传物质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效应。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情况对下次妊娠并发胎盘植入(placenta implantation,PI)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前次剖宫产术)11 025例为观察组(剖宫产组),同期经产妇(前次均为顺产)8 320例为对照组(阴道分娩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再次妊娠PI的发生率及植入程度,分析前次剖宫产是否伴有产后出血、是否为产程中转急诊手术以及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时间与PI程度的关系。结果剖宫产组再次妊娠时PI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2.5%vs1.8%,P0.05),且植入型与穿透型PI发生率比阴道分娩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vs 6.6‰、5.8‰vs 0.9‰,P均0.05)。剖宫产组中前次剖宫产伴产后出血,再次妊娠时PI发生率高于无产后出血组,尤其粘连型与植入型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vs 8.2‰、14.2‰vs 8.7‰,P均0.05);前次为产程中转剖宫产时,此次妊娠穿透型PI发生率高于非中转组(7.5‰vs 4.5‰,P0.05);前次剖宫产距离本次妊娠时间,与PI发生率及植入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剖宫产术,术后并发产后出血及产程中转剖宫产是再次妊娠发生PI的高危因素,应加强此类孕妇的孕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