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莱姆病是由布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硬蜱传播,流行于森林地区。1975年首先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故命名为莱姆病[1,2]。该病早期诊断、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未经  相似文献   

2.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 (L yme disease)是一种蜱媒传染病 ,美国学者 Steere于 1972年发现并命名为莱姆病关节炎。1982年 W.Burgdorferi首次从达敏硬蜱体内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 [l,4]。近二十年来 ,关于伯氏疏螺旋体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目前已知 ,伯氏疏螺旋体侵入机体后可引起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的一组综合征。莱姆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 ,仅少部分患者有较特异临床症状被早期确诊 ,多数患者已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方被确诊 ,病人临床治疗效果较差。莱姆病实验室诊断对于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螺旋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疏螺旋体及其引起的疾病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发现了流行性回归热(Epidemicrelapsingfever)及其病原体──回归热疏螺旋体(Borreliarecurrentis),并因此建立了疏螺旋体属(genusBorrelia)。最近,人们又发现了莱姆病(Lymedisease)及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Lymediseasespirochete)这些新发现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带动了疏螺旋体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莱姆病是一种侵害关节、心脏和神经等器官和系统的疾病,可导致多器官系统紊乱t‘]。该病由硬蟀属(senusI-cedes)的蟀传播,并由莱姆病螺旋体引起D’。通过对分离于美国的少…  相似文献   

7.
广西南宁市上尧码头首次发现莱姆病疫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广西省南宁市上尧码头是否存在莱姆病疫源地.方法:用BSK-Ⅱ培养基培养的方法从捕获鼠的膀胱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先后从上尧码头捕获的鼠的膀胱分离到了3株疏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SH4、GXSH7及GXSH9.GXSH7株经鉴定为B.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南宁市上尧码头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广西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广西鼠类的膀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 膀胱组织标本接种BSK-Ⅱ培养基进行莱姆病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从广西雅长林场捕获的23只野鼠(8只鼠标本培养污染)中共分离出6株莱姆病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LD-4,8,9,16,18,20,分离阳性率为40%(6/15)。结论 首次从广西莱姆病宿主动物中分离出伯氏螺旋体,证实广西存在莱姆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9.
从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台湾角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毁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明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台湾角血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直接荧光抗体法(DFA)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该蜱是粤东丰溪自然保护区优势蜱种,用采集的该蜱50只取中肠涂片,DFA检测8只为阳性,阳性率16%;从115只(23组)该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6。经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与国内M7菌种反应相同。结论:从媒介蜱类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广东尚属首次,证实该地为莱姆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莱姆病和莱姆病螺旋体名称的一点建议林涛,张哲夫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源性、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该病系steere于1977年首先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1982年由Burgdorferi和Bartbour从蜱内分离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本世纪70年代才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1,2〕。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莱姆病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以来,从血清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对福建莱姆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该病在福建林区的流行面很广,发现部份典型病例,从蜱类、鼠类都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lymediseaseLD)是以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criBB)为病原体侵害人体c造成多器'g,多系统受损的感染性疾病[1]。病人常有蝉叮咬史,早期出现症状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继而发热似感冒样症状,肌肉以及心脏和神经系统异常;晚期患者具有反复发作性关节炎(acedermatitischroniaacfrophi-cansACA)等症状。该病在美国、欧洲流行范围很广。1986年以来,我国在东北、新疆、福建等边远地区都发现有莱姆病的存在。1990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蟀中分离出~林伯氏疏螺旋体到。该病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实…  相似文献   

16.
从两例莱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林区,从两例莱姆病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两株疏螺旋体(Y95-3,Y95-6)。经形态、运动方式、兔抗B31多克隆抗体、种和属单克隆试验等鉴定,确认为莱姆病螺旋体。在小兴安岭林区病人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广西凭祥地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别.方法 2011年7月从广西凭祥地区采集蜱、啮齿动物和野鸟标本,分别采取煮沸法和Qiagen试剂盒提取蜱、啮齿动物脾脏以及鸟脾脏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问隔区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从3份啮齿动物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片段,啮齿动物的感染率为5.66%(3/53).其中一个序列与GenBank中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序列号:HM100125.1,AB091455.1,AB091454.1,AB091453.1)同源性为100%;蜱和鸟标本中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广西凭祥地区啮齿动物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B.valaisiana基因型感染.  相似文献   

18.
新安县莱姆病血清及病原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美国Steere于1977年首次发现,1982年Burgdorfer等分离出该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我国自1986年艾承绪等人首先报告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后,又相继从吉林、辽宁、新疆、安徽、福建、内蒙、四川、北京等地发现莱姆病人,并分离出病原体。我省自1988年在大别山区发现首例病人,随后在罗山、淮滨等地证实有本病存在。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在我省分布,特在新安县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部分地区人群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由莱姆病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该病~([1]),后证实莱姆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2]).为了解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林区人群感染情况,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4省区的林区进行选点调查.  相似文献   

20.
莱姆病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病程长和累及多脏器的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我国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迄今为止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报道发现病例。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因而实验室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直接检查,病原分离培养和多聚酶链反应(PCR);常用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