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QT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有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本文分析Lown Ⅱ级、ⅣA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QTd与QTcd值,旨在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4h的QT间期离散度,并对比观察1周内发生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间期离散度显著大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本院1999年1月至2002年9月住院病人及同期体检的正常人,分组进行心电图描记,测量QTd、QTc并对比。结果 患病组QTd、QTc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慢性肺心病病人QTd、QTc对预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4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值,再以其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14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00例,测量并计算各组QTd值及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值后,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54±18ms,QTcd为56±19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为41±13ms,QTcd为41±12ms,以上4组数据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且室性心律失常越严重,QT离散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与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12月收治的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观察分析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34/40),QT间期延长患者的疗效优于QT间期未延长患者。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QT间期延长的疗效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QT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引起QT间期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7,(2):251-253
目的回顾性分析静脉滴注莫西沙星引发药物不良反应1例,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静脉输注莫西沙星诱发QT间期延长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具体病例,评估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此次药物不良反应很可能与莫西沙星有关,该患者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用药时应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督。结论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医务人员应关注莫西沙星的安全性问题,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督,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异常U波,有称谓致心律失常U波,也称慢波。U波振幅发生周期性变化,即从大到小,从小到大,间歇越长U波越明显。异常U波易激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文收集1991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院的16例长QT间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邱其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888-1888
将我院1988~2003年门诊及住院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季宗杰 《河北医药》2000,22(5):329-33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和非左室肥大(NLVH)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关系 对8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有或无左室肥厚两组进行QTcd与24h动态心电图及HRV测定。结果 发现高血压LVH组的QTcd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P〈0.01),而高血压LHV组的HRV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P〈0.01)。结论 高血压LVH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葛长江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09-3210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加用美托洛尔,对照组常规治疗,并作治疗前后的QTd测量及比较。结果:QTd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CHF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大于不伴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给予美托洛尔治疗后CHF患者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CHF患者QTd明显增大。美托洛尔可使QTd缩小,对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比较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对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2004-04~2005-04选择我院心内科门诊或病房的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Ⅲ-Ⅳ)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2例,在强心、利尿、硝酸酯治疗的基础上,随机给予美托洛尔(12.5~100mg/d)或依那普利(2.5~20mg/d),治疗1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与临床心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24h室性心律失常总检出率美托洛尔组下降了41.1%,依那普利组下降了17.1%。二者差异显著(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美托洛尔组分别下降了64.4%、66.7%,依那普利组下降了15.3%、12.5%,两组差异显著(均P<0.01)。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获明显提高,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美托洛尔和依那普利均较好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心功能,美托洛尔同时具有干预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特殊效应。笔者认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中先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短QT间期综合征(SQT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随机测量72例老年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QTfc和QTnc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校正QT间期(QTfc、QTnc)值。QTfc、QTnc间期值≤300ms为短QT间期,观察短QTfc、QTnc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应用利多卡因、奎尼丁、氟卡尼和除颤器(ICD)治疗,观察预后。结果:QTfc≤300ms的1年内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QTnc≤300ms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2.22%%,死亡率为38.89%;利多卡因转律83.33%;奎尼丁、氟卡尼可使6例QTfc、6例QTnc间期值平均延长20ms,减少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P〈0.05;除颤器治疗6例SQTS患者在观察的1年中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发生。结论:短QT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利多卡因可转律;奎尼丁、氟卡尼能延长QT间期,可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能有效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入选 16 8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按如下进行分组 :(1)按病变狭窄程度分组 :①无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 ,为 33例 ;②轻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且 <70 % ,为 5 7例 ;③重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70 % ,为 78例。 (2 )根据病变分组 :①前降支组 ,为 4 9例 ;②回旋支组 ,为 38例 ;③右冠脉组 ,为 4 8例。 (3)根据介入治疗前后分组 :①术前组 ,为 10 3例 ;②术后组 ,为 10 3例。观察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介入治疗前后QTd及QTcd变化明显 ,P <0 0 5 ,介入治疗术后与无狭窄组相比 ,QTd及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冠脉病变所出位置对QTd及QTcd无影响 ,病变严重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92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胺碘酮,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美托洛尔,2周后观察疗效.评价治疗前后血清hsCRP和心电图QT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9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QTd均明显降低(=2.009、2.019、11.020、4.975,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2.018、5.102,均P<0.05).结论 胺碘酮可降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和心电图QTd,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胺碘酮治疗的4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先给予胺碘酮75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然后改为胺碘酮片,待心室率下降或转复后减量维持。结果49例患者中有效29例,显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3.6%。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胺碘酮可以有效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室率,同时可以使部分患者转复,临床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住院时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看护时长以及药物治疗2 d后心率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长及ICU看护时长分别为(10.02±1.09)、(1.54±1.09)d,均短于对照组的(12.21±4.23)、(2.55±1.13)d,药物治疗2 d后心率恢复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