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2000年~2011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研究有许多突破性进展:1)在神经介导效应方面,神经传入通路拓展到低位脑干-延脑孤束核,实验技术开始采用单个神经元放电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2)针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效应方面,突显出穴位特异性效应和效应机制的研究,并且发现经穴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与脏腑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活性、含量、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有关,与效应物质的荧光强度变化有关;实验已开始应用分子生物学、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等技术。此时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未来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发表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研究者应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的经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研究,从中枢机制的角度来看经穴的刺激效应存在一定差异;经穴的治疗效应明显优于非穴;不同经穴的治疗效应不同;病症相关经穴的效应优于非相关经穴,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但部分研究的研究结果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总结分析及凝练提升,需要在研究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1-2633
目的:文章从经穴效应角度探讨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尝试建立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丰富和发展相对穴理论。方法:通过对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和经穴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经穴效应关系。结果: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脏腑特异性、病证特异性及神经节段特异性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经穴效应关系。结论: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具有经穴效应关系,进一步提示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10年文献报道的分析,充分证明了经穴-脏腑之间存在着特异关系;通过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腑联系、一脏多经的理论、经穴-脏腑表里理论以及特定穴与相应脏腑联系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经穴-脏腑相关作进一步的阐述.不但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应当把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把针灸机理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挂钩,抓住经络本质和经络现象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寻找新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比较容易地进行,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十二经脉经穴对健康成人体表胃、小肠电图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相对特异性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30例健康成人针刺不同穴位前后的体表胃、小肠电图,比较胃、小肠电图频率、振幅变化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养老、曲池穴能使胃、小肠电振幅上升。针刺足三里、养老、通里、内关等穴位能分别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针刺足三里、养老、阴陵泉等穴能同时调节胃、肠运动的节律,促进二者协调运动。表现出与健康人胃相关的有曲池、太冲、外关、足三里、阴陵泉、养老;表现出与健康人小肠相关的有通里、阳陵泉、阴陵泉、养老。其中阴陵泉、养老与胃、肠两脏都有关系。结论:从体表经穴观察相应脏腑的功能变化发现经脉(穴)与脏腑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关系,其效应规律可概括为"多经司控一脏"与"一经调节多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中极穴、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曲泉穴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极穴、左右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相应腧穴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温度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双侧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应同侧腧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与其病症相关腧穴—中极穴、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及不同经络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徐冬梅  张志山 《新中医》2011,(8):117-11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人体胃经五输穴的阻抗值是否有显著差异。方法:试用自行研制的实用新型脏腑疾病诊断仪DM—I测试180例无胃病及其循行经脉病的健康人胃经五输穴的阻抗值。结果:不同年龄组足三里、陷谷穴位的测试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解溪、内庭、厉兑穴位的测试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8—29岁人内腑及外经功能最好,30—59岁最差,而60岁以上人群身体调整恢复。  相似文献   

12.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脏腑辨证在金元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皇甫中就于《明医指掌》中大量运用脏腑辨证。皇甫中所运用脏腑辨证有如下特点:1)脏腑辨证,五脏为主。2)五脏辨证,肺居其首。3)脾胃病证,辨析详备。4)抓住病本,辨证入微。5)不囿成说,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大肠癌六经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肠癌的综合治疗中,中医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什么癌症,必定结于脏腑,若结于脏腑以外的部位,也必定是脏腑经脉循行之处。医者如果熟悉"经脉学说"和《伤寒论》,立足"六经辨证""经脉辨证"来分析问题,便会展开一个新的审视问题的角度。当代西医学所言之肝心肺脾肾,实非中医之本意,文章仅从大肠癌的几个常见症状进行六经辨证分析,揭示其六经传变的规律,以期能给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9):731-733
根据慢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提出慢性脑损伤属于中医脑病范畴。依据脑病发生发展规律,将慢性脑损伤的病因概括为先天因素、调摄失宜、久病损伤、外邪侵袭、外伤脑髓等;认为导致慢性脑损伤的各种病因可以相互影响,持续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痰浊瘀血阻滞,经隧不畅,邪气内扰,脑髓病损,造成慢性脑损伤。慢性脑损伤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结,络痹髓空,神机失常。  相似文献   

16.
王卫  张艳军 《针刺研究》1996,21(4):59-63
以往的实验表明,乌头碱性心律失常家兔内关处H+浓度存在特异性的变化,在乌头碱性心律失常过程中,内关穴处PH值先骤然升高,然后至降低趋势。笔者通过进一步的监测研究发现,当心律失常出现时,心包经和心经上H+浓度亦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变化,即H+浓度明显升高,提示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经脉线上可能存在着H+浓度的特异性变化,但其变化的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精"和"气"进行界定。二者来源相同。精密度大而凝聚,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凝聚运动,为人体有形、安静物质之根基;气密度小而弥散,本自呈各向同性的弥散运动,为人体无形、运动物质之根基。二者呈对立互根作用,精、气的运动相互制约,气凝聚而为精,精弥散而为气。精、气为一物之两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为精、气的衍生,脏腑、官窍也在精、气基础上化生和发挥功能,它们与精、气是不同层次的物质,但对精、气的化生和运动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有望建立一个严密的具备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理论医学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上脘、中脘、下脘穴为任脉上的三个重要腧穴,但历代医家对其体表定位的描述并不统一.现经查阅、比较古今文献记载的三穴的体表定位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腧穴深层解剖结构的研究,明确了该三穴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及其体内投影的脏腑器官,旨在为三穴的临床应用和针刺安全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