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0.33%罗哌卡因30 ml;B组,0.33%罗哌卡因30 ml+喷他佐辛30 mg.手术开始15、30、60 rain及术后1、6、12、24 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芬太尼复合局麻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腕部和手部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A组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 mg布托啡诺25 mL。B组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1.5μg/kg芬太尼mL。C组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25 mL。比较3组镇痛效果、术后镇痛时间及麻醉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A、B组与C组比较,术中镇痛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时间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组有3例,C组有5例患者出现寒战反应。术中所有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布托啡诺、芬太尼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术后镇痛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不同配伍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寻求最佳有效配伍。方法选择择期手及前臂手术患者2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所有患者入手术室后均监护ECG,SPO2,心率和NIBP,持续吸氧。神经阻滞顺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A组0.3%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B组0.25%罗哌卡因加地塞米松5 mg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C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3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30 mL。观察各组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及术中呼吸、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感觉阻滞效果:C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罗哌卡因浓度≥0.25%产生感觉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效时间:D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监护,未发现心律失常及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手术,镇痛效果满意,不仅可满足手术麻醉,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采取双盲对照原则,选取择期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5组,A组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 mg/kg混合液4 0m 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B组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5 mg/kg混合液40 m 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C组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 mg/kg混合液40 m 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D组0.4%罗哌卡因40 m 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 m L(5 mg);E组0.4%罗哌卡因40 m 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 L。观察记录加入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在0.4%罗哌卡因臂丛腋路神经阻滞中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记录临床麻醉满意度,记录5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如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A、B、C组感觉神经起效时间分别为(3±1)min、(3±1)min、(4±5)min,均明显低于D组、E组(P0.05);A、B、C组运动神经起效时间分别为(11±2)min、(11±2)min、(13±8)min,均明显低于D组、E组(P0.05);A、B、C组运动神经维持时间分别(8±9)h、(8±8)h、(7±5)h,均明显高于D组、E组(P0.05);A、B、C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者分别为16、16、15,明显高于D组、E组(P0.05)。5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24小时均无恶心、呕吐、嗜睡、神经过敏等不良反应,E组有1例运动神经未阻滞。结论:0.15 mg/kg地塞米松复合0.4%罗哌卡因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可达到满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16~75岁,体重40~85 kg.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根据不同罗哌卡因浓度分为3组(n=30):0.15%罗哌卡因组(A组),0.10%罗哌卡因组(B组),0.05%罗哌卡因组(C组).于注射局麻药后10、30、60、240 min(T1~4)时记录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情况、感觉阻滞完善情况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情况,术毕时评定麻醉效果.记录手术时间、镇痛时间.结果 与A组比较,B组T1.2时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5),T3.4时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高(P<0.01),C组T1.2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较低(P<0.01),T3.4时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较低(P<0.01).与B组比较,C组各时点感觉阻滞完善率、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率均较低(P<0.01).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B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1),与A组和B组比较,C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P<0.01),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0%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产生感觉与运动分离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分娩镇痛患者实施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01—2014-05间进行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A组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0.2ug/m L舒芬太尼,B组采用0.1%罗哌卡因复合0.4ug/m L舒芬太尼,C组给予0.1%罗哌卡因复合0.6ug/m L舒芬太尼,观察对比3组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产妇的镇痛维持时间高于A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起效时间较长,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妇缩宫素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0.4ug/ml舒芬太尼复合O~l%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效果肯定,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对行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RD组),每组30例。患者在喙突内下2 cm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给予药物,R、RD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200 mg及罗哌卡因200 mg复合右美托咪定1 μg/kg,容量均为40 ml。记录患者手术侧臂丛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30、60、90、120 min的HR、SBP、DBP及SpO2。同时记录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R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RD组,感觉、运动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RD组(P0.01);R组给药后30、60、90、120 min的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RD组(P0.05)。RD组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非手术上肢的镇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HR减慢,需要阿托品处理。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行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臂丛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至2016年12月20日,其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实施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根据其罗哌卡因的浓度进行分组。其中A组浓度为0.250%,B组浓度为0.375%,C组浓度为0.500%,每组罗哌卡因的总容量均为30ml。神经阻滞后对其臂丛神经阻滞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A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老年患者,其镇痛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C组(P0.05)。B组、C组老年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组老年患者之间的麻醉效果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罗哌卡因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其浓度在0.375%以上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浓度为0.375%不仅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进行保证,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150 mg分别配成20 ml(0.75%,A组)、30 ml(0.5%,B组)和40 ml(0.375%,C组),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运动阻滞情况;高效液相法测定注药后10、15、20、30、60、90、120 min静脉血罗哌卡因浓度。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为A组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0.3%、0.4%、0.5%的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注药后15min A组、B组和C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不能屈肘)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注药后30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A组优16例(80%),良4例(20%);B组优18例(90%),良2例(10%);C组优18例(90%),良2例(1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3%~0.5%的罗哌卡因30ml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随着浓度增加,麻醉起效加快而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和浓度罗哌卡因经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将罗哌卡因150mg稀释到30ml(0.5%,A组)、40ml(0.375%,B组)和50ml(0.3%,C组)。在喙突内下2cm处,经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注入罗哌卡因。记录三组不良反应、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成功率。结果 A组(82%)阻滞成功率明显低于B组(98%)、C组(94%)(P<0.05)。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A、B组(P<0.05);感觉、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三组发生局麻药中毒A、B和C组分别为4例、0例和2例。结论在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中150mg罗哌卡因40ml更安全,麻醉阻滞成功率更高,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在日间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罗哌卡因的腰麻效果,探讨其在日间手术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罗哌卡因7.5mg(对照组);B组:罗哌卡因7.5mg加舒芬太尼5μg;C组:罗哌卡因2.5mg加舒芬太尼5μg,三组均以10%葡萄糖溶液加至2ml。监测记录患者循环功能、感觉阻滞程度、运动阻滞程度、留院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结果用药后A、B两组MAP明显下降、HR减慢(P<0.05或P<0.01),但C组变化不明显;C组与A、B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用药后VAS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用药后Lovett等级评分显著降低(P<0.01),C组则无明显变化,但显著高于A、B两组(P<0.01)。A、B两组患者的留院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C组(P<0.01)。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感觉阻滞完善、运动阻滞弱、留观时间短,用于日间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应用0.333%罗哌卡因)和B组(应用0.25%罗哌卡因),各30例。记录2组麻醉不良反应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阻滞消退时间。结果A组阻滞成功率(97%)高于B组(83%)。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消退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麻药中毒例0例,B组2例。结论颈丛神经阻滞时,0.333%罗哌卡因30 mL较0.25%罗哌卡因40 mL麻醉阻滞成功率高且阻滞时间长,麻醉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复合罗哌卡因神经阻滞对罗哌卡因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60例内、外踝关节骨折拟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A组:0.4%罗哌卡因50ml;B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5mg;C组:0.4%罗哌卡因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观察并记录腰丛、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h镇痛泵的舒芬太尼用量、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2、24、36、48h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B、C组,且B组明显短于C组(P<0.01)。A组患者术后12、24h的NRS评分[(5.2±1.3)、(3.4±0.5)分]明显高于B组的[(1.1±0.3)、(1.6±0.6)]分和C组的[(0.4±0.1)、(1.0±0.2)]分(P<0.05)。A组患者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48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多于B、C组(P<0.05)。结论 5和10mg地塞米松均能延长0.4%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且10mg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使用0.375%罗哌卡因(Ⅰ组)或0.375%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Ⅱ组)。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 h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RR、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完善时间缩短(P<0.05)、维持时间延长(P<0.01);术后4、8、12 h VAS评分Ⅱ组降低(P<0.01)。两组患者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可增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连续股神经阻滞(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统一麻醉和手术方案,术后FNB自控镇痛48h,持续剂量2ml/h,总量100ml。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0.22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组(D组):0.15%罗哌卡因含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0.15%罗哌卡因含舒芬太尼1μg/kg。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3及7d静息状态下VAS(RVAS)评分、主动功能锻炼时VAS(AVAS)评分和被动功能锻炼时VAS(PVAS)评分;记录其他镇痛药物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三组患者RVAS评分,术后1、7d的AVAS评分和术后1d的P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d,S组与D组RVAS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及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用于FNB,可提供良好的TKA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0.1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不及0.225%罗哌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复合地佐辛这一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使用相同浓度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右上肢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术的患者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龄18~65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20ml组(A组)和0.375%罗哌卡因30ml(B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记录臂丛各主要神经根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M型超声测量阻滞前、阻滞后30min时两组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的膈肌移动度,通过观察膈肌移动度的变化来反映膈肌麻痹情况,并计算膈肌麻痹率。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阻滞后30min A组和B组分别有12例(33.3%)和22例(61.1%)患者出现膈肌麻痹,B组膈肌麻痹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0.375%罗哌卡因20 ml与30ml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0.375%罗哌卡因20 ml引起膈肌麻痹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术中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择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成年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1%甲哌卡因组(M组)和0.5%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均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以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M组和R组分别注入1%甲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5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与R组比较,M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恢复时间缩短(P0.05),术后6 h、12 h的VAS评分增加(P0.05)。结论 1%甲哌卡因与0.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锁骨骨折手术。采用1%甲哌卡因较0.5%罗哌卡因起效更快,且感觉、运动恢复更早,利于早期活动,但术后镇痛效果不如0.5%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腋路臂丛阻滞对阻滞效果及有效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或急诊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以神经刺激器定位腋路臂丛神经主分支(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RD组和R组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40ml+右美托咪定1ml(1μg/kg)和0.375%罗哌卡因40ml+生理盐水1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时间、首次疼痛VAS评分;记录入室时(T0)、阻滞后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HR、MAP、SpO2,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D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延长(P<0.05)。与R组比较,T1~T5时R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2~T5时两组MAP下降,T1~T5时HR减慢(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患者阻滞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组有5例患者心动过缓;两组患者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低氧血症及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1μg/kg与局麻药混合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增强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但是易诱发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