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活性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177;0.97),(2.84&;#177;0.82)μkat/L;(0.85&;#177;0.19),(0.66&;#177;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7108,0.7829,P均〈0.01)。
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0.97),(2.84±0.82)μkat/L;(0.85±0.19),(0.66±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08,0.7829,P均<0.01)。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发病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其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和活性(PAI:A)的升高与PAI-1基因4G/5G多态性的关系及其对发病的影响。方法 122例冠心病患者与172例健康对照者,同时做PAI-1基因型分析并测定PAI-1,PAI:A。结果 PAI-1基因型分布在冠心病组4G/4G型最多(47.2%)。对照组中以4G/5G型最多(49.4%);PAI-1与PAI:A在4G/4G,5G/5G,4G/5G3种基因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4G/4G基因型组PAI-1及PAI:A最高。结论 血浆PAI-1增高,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组4G/4G基因型频率是PAI-1增高的重要影响因素,PAI-1基因4G/5G多态性可能部分地决定了冠心病发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4.
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纤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 (themetabolismsyndrome,MS)合并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IR)与血浆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 31例 ,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 36例和正常对照 2 0例 ,观察一般情况 ,并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type 1,PAI 1)、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空腹血糖 (fastingbloodglucose ,FBG)、空腹血胰岛素 (fastinginsulin ,FINs)和血脂等指标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nsulinsensitiveindex ,ISI)。结果 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组的ISI较单纯代谢综合征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血浆PAI 1、Fg等明显升高 (P <0 .0 5 )。在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组PAI 1与Fg、FINs正相关 ,与ISI、高密度脂蛋白 (highdensitylipoprotein ,HDL)负相关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ISI、HDL和Fg与PAI 1独立相关。 结论 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纤溶活性异常 ,同时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后代PAI-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其健康后代(offspring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型,并分析它们与血浆PAI-1活性、血脂、血糖、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PAI-1基因多态,发色底物法检测PAI-1活性。结果:T2DM组和健康后代组与对照组相比4G/4G+4G/5G基因型频率和4G等位基因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间含4G等位基因组的血浆PAI-1活性显著高于不含4G等位基因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后代中PAI-14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有增高趋势。携带4G等位基因的人群PAI-1活性升高。PAI-14G等位基因的存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后代PAI-1活性升高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多聚酶链式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100例新诊断T2DM患者ACE基因内含子16 I/D多态性,利用B超检测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探讨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高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P〈0.05);强化干预后,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前后自身比较CCA-IMT值、hs-CRP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CCA-IMT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ACE基因型、等位基因携带者比例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 DD基因型不是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条件ACE DD基因型不能预测CCA-IMT的进展,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延缓了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患者血清胰岛素抵抗与PAI-1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证脑梗塞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并进一步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在脑梗塞形成中的可能关系。方法选择47例正常成年人(Ⅰ组)、48例脑梗塞(Ⅱ组)、42例脑梗塞伴2型糖尿病(Ⅲ组);分别测定血清胰岛素(IS)、C肽水平及血浆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结果(1)Ⅱ、Ⅲ组患者IS、C肽、PAI-1活性明显高于Ⅰ组。其中以Ⅲ组增高最明显。(2)Ⅱ组、Ⅲ组IS、C肽与PAI-1及IS与C肽间呈正相关。结论(1)IR可能参与了脑梗塞的发生。(2)脑梗塞血浆PAI-1活性增高与IS及C肽呈正相关,PAI-1活性增高导致血浆纤溶活性降低,可能是IR引起脑梗塞的中间环节。(3)IR及PAI-1活性增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方法:提取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DNA,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多态性,紫外吸收法检测血ACE活性,放免非平衡法测定血中血管活性物质[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浓度并做相关分析。结果:80例冠心病人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27例,DI型39例,Ⅱ型14例。正常对照组80例,DD型12例,DI型42例,Ⅱ型26例。冠心病人DD型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Ⅱ型分布显著减少,不同ACE基因型患者其血中ACE活性、AngⅡ、ALD、ET及NO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冠心病组ACE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结论:在研究人群中,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是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遗传标志.ACE基因的这种多态性能显著地影响血清ACE水平.冠心病患儿ACE活性与AngⅡ、ALD、ET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背景: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有报道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 Ⅰ-converting enzyrme,ACE)基因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子。目的: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生物科学系普通生物学教研室。对象:本研究于2001-02/2002-06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研究对象均为本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肌梗死分为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组68例,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65&;#177;3)岁;非心肌梗死组190例,其中男161例,女29例,年龄(60&;#177;1)岁。纳入标准:均符合1985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心肌梗死诊断根据MRI确诊;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或不合作者。方法:按常规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用20mL/L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溴化乙锭染色观察结果。对不同患者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ACE基因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64.7%)与非心肌梗死患者(55.0%)比较,DD纯合子频率显著增高(41.2%vs33.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x^2=0.833,P&;lt;0.05),D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增高,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x^2=3.8491,P&;lt;0.05)。结论:D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发生的风险因子,这些指标的监测为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级康复预防和提高远期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活性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门诊有自然流产史患者71例(非孕50例.孕妇21侧)和对照组41例(非孕20侧,孕妇21例)进行研究,运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PA和PAI-1活性。【结果】非孕有自然流产史的研究组tPA活性比对照组低(t=2.226,P=0.029〈0.05),早孕研究组tPA活性比对照组低(t=2.166,P=0.036〈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tPA活性早孕高于非孕(t=-2.937,P=0.005),PAI-1活性早孕低于非孕(t=2.428,P=0.018);在对照组中,tPA活性早孕也高于非孕(t=2.597,P=0.013),PAI-1活性早孕也低于非孕者(t=2.653,P=0.012)。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后tPA活性增高和PAI-1活性下降。有自然流产史者在非孕状态时tPA活性明显下降,且妊娠后呈低增长水平。tPA活性下降与引起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血脂代谢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血脂谱特点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92例根据病史及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观察其血脂谱特点及其与冠心病患病率的关系。结果:341例(69.3%)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伴NAFLD,其中259例(76.0%)肝功能正常且无明显症状;NAFLD组有较高的丙氨酸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非NAFL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NAFLD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ALT升高组冠心病的患病率较ALT正常者升高,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NAFLD发生率高,且大多数无症状,其发生可能与体脂分布异常、血脂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NAFLD增加了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风险,ALT可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15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三组:A组,45例(单纯冠心病患者,HbA1c<5.7%);B组,48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6.5%);C组,57例(合并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6.5%)。比较三组患者AMI发生率及冠脉病变特点有无差异。【结果】①C组A M I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P<0.05);B组AMI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P <0.05)。②B、C两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多支、多节段弥漫性病变,A组冠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单支病变,其次为双支病变,B、C两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B、C两组冠脉病变支数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病变的血管分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③三组Gensini积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水平控制不佳会增加AMI发病率,加重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EXCEL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中介入治疗(PCI)12个月的安全性及再狭窄发生率。方法连续入选2006-03-2009-09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首次接受PCI治疗的395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其中裸金属支架(BMS)组172例、EXCEL组223例,分析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2个月的临床相关情况。结果 EXCEL组随访再狭窄率明显低于BMS组(8.3%vs 36.5%,P<0.01),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MS(8.0%vs 16.1%,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植入EXCEL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沈阳地区汉族人群TCF7L2基因rs7903146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203例正常个体和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TCF7L2基因rs7903146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rs7903146的等位基因T在对照组与病例组的频率分别为2.96%和7.1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沈阳地区汉族人群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肉碱在糖尿病、冠心病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状态下的变化情况,探讨肉碱与上述疾病的关系,以便为肉碱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06例观察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冠心病组、糖尿病伴冠心病组,通过酶联荧光法检测上述观察对象的血浆游离肉碱浓度。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冠心病组糖尿病伴心脏病组血浆游离肉碱浓度分别为(72.51±9.76)μm o l/L、(59.83±14.56)μm o l/L、(64.13±12.59)μm o l/L、(52.18±11.43)μm o l/L。结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游离肉碱水平较健康人显著下降;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游离肉碱水平较单纯糖尿病患者及冠心病患者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中国人群冠心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与中国人群冠心病(CHD)、高血压病(EH)及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250例呈不同组合的EH、T2DM以及CHD患者及90例正常对照用改良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型,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①无合并CHD的T2DM及EH组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②CHD组无论是否合并EH及/或T2DM,Ⅲ基因型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而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③T2DM合并CHD组及EH合并CHD组中Ⅱ基因型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而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CHD相关。这种关联亦见于EH或T2DM合并CHD中,但ACE基因仅是CHD发病的遗传学基础,而与是否合并EH及/或T2DM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PON1(对氧磷酶)Q192R基因多态性及在人群中的分布,分析各基因型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128例,男80例,女48例,年龄为36~82(65.25±9.83)岁,全部病例有明确心梗病史或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正常对照组110例,男66例,女44例,年龄31~87(63.52±7.91)岁,选自人群健康查体的随机个体。结果:PON1Q192R有QQ、QR、RR三种基因型,正常人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0 0、0.490 9、0.309 1,冠心病组QQ、QR、RR三种基因频率分别为0.226 6、0.531 3、0.242 1。结论:潍坊地区汉族人群PON1(对氧磷酶)基因多态性和冠心病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动脉弹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武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因拟诊为冠心病者123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1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造影前测定颈-桡脉搏波速度(CR-PW V)、颈-股脉搏波速度(CF-PW 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的指标。结果:(1)冠脉造影阳性者的CR-PW V、CF-PW V较冠脉造影正常者显著增高(P〈0.05)。CF-PW V在1支病变组[(11.56±1.99)m/s],2支病变组[(12.49±1.21)m/s],多支病变组[(14.14±3.18)m/s]组间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CR-PW V随病变加重仅有较弱递增趋势(P〉0.05)。(2)预测冠心病的最佳指标是CF-PW V、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CR-PW V最终未进入回归模型。结论:(1)CF-PW V是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2)CF-PW V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评估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11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十二导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0%~99%组(A组)、50%~70%组(B组)、〈50%组(C组)和正常组(D组)。A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含多支病变,B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含双支病变,C组为单支冠状动脉有狭窄而不能确诊冠心病,D组为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通过十二导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结果: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增加。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冠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对评价冠心病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