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2002年,我院采用静注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联合雄激素(康力龙),治疗儿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球蛋白治疗组12例患者年龄7~13岁,男8例,女4例,初治者8例。康力龙+中药治疗1.5~6年者4例,外周血WBC1.6~2.5×10~9/L,ANC(0.5~0.9)×10~9/L6例,2.6~3.5×10~9/L(ANC(1.0~1.4)×10~9/L)6例,30~50×10~9/L7例,60~85g/L2例,BPC(5~30)×10~9/L7例,30~50×10~9/L5例。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重度减低者3例,增生减低7例,增生活跃2例。巨核细胞0个/片5例,1个/片4例。4个/片2例,7个/片1例,其中1例BPC5×10~9/L出现脑出血(面积7cm×8cm)。对照组12例,其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临床与形态特点。方法对3例PPCL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例均为男性,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出血、骨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②血象2例WBC明显升高分别是44.6×109/L和69×109/L,1例WBC减少为3.5×109/L,分类浆细胞占22%~81%,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幼浆细胞占63.5%~85.5%。③血象中原幼浆细胞的核浆面积比骨髓中的大,分别是1.675∶1和1.436∶1。血象中WBC减少的1例,其原幼浆细胞的核浆面积比明显较小为1.042∶1。④血生化检查(例3):GLB84.9g/L,AST379U/L,CK287U/L,UA889μmol/L,Ca++3.16mmol/L,提示心功能、肾功能有损害及高钙血症。结论PPCL以男性多见,年龄多为40多岁,以发热、贫血、出血、骨痛、肝、脾肿大、氮质血症、高钙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异常浆细胞的广泛浸润,引起组织和脏器的多发病变的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继发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的报导国内较少见,现将代院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6例病人中男2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64岁;病程3个月—10年;贫血5例;皮肤及牙龈出血4例,发热2例。化验检查Hb30~60g/L,RBC0.9~1.9×10~12/L,WBC2.6~4.0×10~9/L,RC01~1.3%,血清T30.25~1.11nmol/L(50.78±0.31),T_425.81~66.8nmol/L(S50±15.53),TSH0.91~6.58mIu/L(2.02±2.34)。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6年至今诊断5例骨髓坏死,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19~54岁,从确诊到死亡19~56天。均呈全身多部位骨痛,持续性加重,伴发热、出血及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肝、脾、淋巴结肿大。5例外周血Hb均低于50g/L,最低者18g/L,白细胞2.8~2.9×10~9/L,血小板均低于50×10~9/L,网织红计数5~18%,分类可见早期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经抗生素、激素、输血治疗无效。5例均经2次以上骨髓穿刺及病理活检,骨髓液外观,1例呈脓样,2例呈果酱样,2例似血水样,骨髓活检均  相似文献   

5.
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罕见,国内尚无文献报道,现将我院近20年中所见的7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情况:7例均为女性,年龄4~60岁,其中40~63岁5例。肿块由鸽蛋至儿头大,有脓肿形成。右叶3例,左叶2例,双侧者2例。局部均有明显触痛,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吞咽时移动度差。局部皮肤发红者5例。形成脓肿有波动感者3例。有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者各1例。7例平均体温39℃(37.9~39.9℃)。实验室检查:红细胞1.77~3.60×10~(12)/L,血红蛋白70~125g/L,有轻至重度贫血。血白细胞计数,6例为10.1~30.3×10~9/L;中性6例为73~92%。1例作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显示在正常低限;甲状腺扫描,病变部位(右甲状腺下极)呈“冷结节”,但放射性稀疏区延及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近年来对临床诊断明确的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以体外反搏为主的治疗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8例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5~39岁之间;急性1例,慢性7例。入院初Hb40~70g/L,平均53g/L;PC 46~70×10~9/L,平均57.5×10~9/L。骨髓增生活跃5例,减低3例。治疗方法:药物:雄性激素糖皮质激素、间断输血等;反搏治疗:应用上海延中医疗器械厂产四肢序贯式反搏机每日反搏1次,每次60min,压力0.35~0.40kg/cm~2,12次为1疗程,平均2疗程。  相似文献   

7.
骨髓硬化症比较少见,国内仅少数报告。例1,女,65岁,乏力、全身骨痛3月。查体:贫血貌,胸骨及四肢明显压痛,脾大,左肋下3.5厘米。化验:血色素6.5克,白细胞5.9×10~9/L,中性60%,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0~82岁,平均66.2岁。60~64岁14例(41.2%),65~70岁11例(32.2%),70岁以上者9例(26.5%)。临床表现:初诊时贫血者32例(94.1%),发热者14例(41.2%),出血者8例(23.5%),骨疼者2例(5.9%),恶心呕吐者1例(2.9%),脾肿大者8例(23.5%),肝肿大者7例(20.6%),淋巴结肿大者5例(14.7%),胸骨压痛10例(29.4%)。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文献报道用胎肝细胞悬液输注疗法(简称FLCT)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称再障)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我们于1986年6月至12月采用多次FLCT治疗慢性再障3例共15例次,现初步小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3例患者符合1981年全国再障座谈会慢性再障诊断标准。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22、26岁,治疗前血红蛋白34~68克/L,红细胞1.15~2.0×10~(12)/L,白细胞1.9~3.6×10~9/L,血小板2~28×10~9/L。骨髓象均示增生低下。其病程分别为6、12、60月。临床上有明显贫血症状和体征。曾经丙睾、强的松、中药等治疗无效。胎肝细胞悬液制备方法:取胎龄4~5月  相似文献   

10.
骨髓坏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研究骨髓坏死的临床意义。方法从 1995年至今,我院已发现骨髓坏死 5例,我们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这 5例骨髓坏死的原发病均为恶性疾病 (2例胃癌, 1例肺癌,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例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上有骨痛,贫血和发热。所有病例均有贫血,平均血红蛋白 <60g/L,白细胞 (2.9~ 26.3)× 109/L,血小板减少。血清乳酸脱氢酶 (518~ 2417U/L)及碱性磷酸酶 (142~ 265U/L)均增高。骨髓象显示骨髓中组织和基质的大片坏死。结论骨髓坏死是一个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后常隐藏着恶性疾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阿米巴肝脓肿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虽为常见,但误诊率较高。现对我院1978~1987年10年间治疗的60例阿米巴肝脓肿进行分析。诊断标准:1、发热,肝区痛、局部叩击痛;2、肝肿犬;3、超声检查肝区有液平段;4、肝穿刺抽出巧克力样脓液,或/和脓液中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或穿刺失败灭滴灵试验治疗疗效确切,或手术证实为阿米巴肝脓肿。60例阿米巴肝脓疡中,男39例,女21例,发病年龄10~75岁,青壮年为多;有慢性腹泻病史者42例,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肝肿大,肝区痛44例,出汗39例,胸痛、咳嗽4例,伴胸水者2例。45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以上,9例5×10~9/L~10×10~9/L,6例5×10~9/L 以下,谷丙转氨酶增高者7例,无一例出现黄疸;肝局部叩痛者43例。入院初诊为阿米巴肝脓肿者32例,28例分别拟诊为发热原因待查、败血症、疟疾、肝炎、肝癌等。反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AL)引起心脏损害者并不少见,而伴严重心律失常者报道甚少,现将我们收治的169例急性白血病中伴严重心律失常5例,综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5例年龄19~56岁,平均36岁,男性4例,女性1例。细胞类型:急非淋(ANLL)3例,急淋(ALL)2例。Hb80~95g/L,WBC3.5~110.2×10~9/L,原+早(幼)49~85%,PT40~205×10~9/L。骨髓穿刺:增生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我院共诊治铁粒幼细胞贫血(SA)37例,其中小儿病例7例,均为2岁以下婴儿,占我院本病同期病例18.9%,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全为男性,5个月~1岁4例,>1~2岁3例,就诊因面色不好、进行性苍白或苍黄者3例,面色苍白伴发热咳嗽或腹泻者3例、持续发热者1例,全部均有肝大,在肋下1~2.5cm2例,3~5cm5例,2例有脾大,其中1例为巨脾,5例有伴发疾病见表1。1.2 实验室检查:7例中Hb<50g/L者5例,78~92g/L2例,WBC>15×109/L2例,5例在正常范围,PLT仅1例<20×109/L,6例正常。7例中1例骨髓增生减低,其余6例在增生活跃以上,全…  相似文献   

14.
<正> 例1 女,7岁。以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10d入院。体检发现全身皮肤散布瘀点,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110g/L,WBC7.5×10~9/L,NO.60,LO.40,PL28×10~9/L。骨髓象: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丹那唑等治疗,住院2周,血小板数升至100×10~9/L出院,1个月后激素渐减量停药。门诊随访,血小板数波动在110~175×10~9/L。10个月后因皮肤出血点,颜面浮肿及关节疼痛再度入院,体检发现轻度贫血貌,面部浮肿,颊部见红斑,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肋下3cm,脾未触及,躯干皮肤散在出血点。实验室检查Hb90g/L,WBC3.5×10~9/L,NO.35,LO.60,  相似文献   

15.
现将我院1978年~1991年收治的64例假性胰腺囊肿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34例,女30例,年龄3~69岁。3岁3例,11~20岁2例,21~30岁9例,31~40岁10例,41~50岁19例,51~60岁19例,61~70岁2例。二、病因:外伤史2例。暴饮暴食者34例,胆道病继发者34例,病因不详者5例。三、囊肿:最大者20×18×4cm,最小者3×3×2cm,其囊内液体20~4000ml 不等。液体多数为褐色。囊壁厚度为1~4mm,其中有1例囊壁厚度为9mm。四、治疗:7例未手术,4例行外引流术,囊肿单纯切除者6例,囊肿胰尾脾切除者3例。其余均做内引流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中西医组:男71例,女61例;年龄40~58岁19例,21~39岁32例,4~20岁81例,骨髓检查125例,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加者74例,血小板形成型细胞减少或缺如者51例,所有病例血液检查血小板均<90×10~9/L。以上病例均有鼻衄、皮肤瘀斑等症状和体征。 对照组:男62例,女50例,年龄40~52岁20例,19~39岁28例,4~20岁54例,骨髓检查113例,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加者50例,血小板形成型细胞减少或缺如者63例;血液检查血小板均<90×10~9/L。均有鼻衄、皮肤瘀斑等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7.
例1:男,66岁。1972年左上腹发现痞块。1984年贫血加重,下肢骨痛入院。检查:重度贫血貌,肝肋缘下3cm,脾肋缘下12cm。Hb20g/L,WBC2.7×10~9/L,血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及少量晚幼粒。N-ALP积分明显增高。循坏血免疫复合物(CIC)28000D值(正常<800OD值)。血清IgG24.9g/L)。骨穿2次“干抽”。骨髓活检病理符合骨髓纤维化(CPM)。经康力龙等治疗贫血无改善,每月输血600ml。改用硫唑嘌呤50mg/日,2周后下肢疼痛减轻,用药50天一直未输血,Hb上升至65g/L。例2:男,55岁。左上腹胀痛,四肢骨痛一年。检查:贫血貌。肝肋缘下2cm,脾肋缘下15cm。Hb60g/L, WBC4.3×10~9/L,血片可见泪滴样红细胞及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本院1982年5月至2004年4月间诊治的75例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2.6∶1。就诊时中位年龄53岁(17-86岁),有出血者28例(37.3%),有栓塞者21例(28%);因脾大就诊者20例(26.6%);有肝大者13例(13.3%);因其它原因做血常规确诊本病者10例(13.3%);仅有头昏、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者8例(10.6%)。就诊时中位血小板数1 205×109/L (800-2 898×109/L)。骨髓象见巨核细胞明显增生,以产板型与颗粒型为主。45例做骨髓活检,以巨核细胞增生为主,呈异位集簇现象,3例显示网状纤维增生。羟基脲(Hu)治疗有效率(CR+PR)达88%,Hu+干扰素(IFN)治疗有效率达94%。随访18例(1-10年),有5例就诊年龄<40岁者,经Hu治疗半年后不需继续治疗,13例仍在间断治疗中, 病情稳定,2例转为骨髓纤维化,无1例转为AML或MDS者。结论 ET出血与栓塞的发生率相仿。以Hu或Hu+IFN 的治疗可获较好疗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1990年8月至9月,本市某单位发生伤寒暴发流行,在30多天内共发生28例,现报告如下: 二、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偏低3~4×10~9/L 10例、正常5~8×10~9/L19例、偏高11×10~9/L1例,平均6.9×10~9/L,嗜酸球直接计数0者13例(46.4%),血培养伤寒杆菌3例阳性、大便培养伤寒杆菌7例阳性(35.7%),药敏试验对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极度敏感。肥达氏试验阳性“O”和“H”1:160以上或有递增的27例(96.4%),阴性1例,但大便培养却阳性。一、临床资料发病28例均为男性,年龄为16~39岁。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36岁。因低热、骨痛1周于1988年10月住院。查体除中度贫血貌、左腰部皮肤2cm×3cm紫癜、胸骨压痛外,余无阳性体征。Hb70g/LWBC 5.3×10~9/L,原淋0.06,幼淋0.14,淋巴0.40,BPC80×10~9/L。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原淋0.21,幼淋0.67,原始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受抑。POX(-),PAS(+),积180分。按FAB分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_1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