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18导联心电图(18导ECG)诊断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均行常规心电图和18导ECG检查并比较诊断价值。结果综合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28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42例其他类型心肌梗死。18导ECG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92. 86%(26/28),其他类型心肌梗死检出率为95. 24%(40/42),常规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和其他类型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67. 86%(19/28)和71. 43%(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18导ECG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常规心电图,漏诊率和误诊率低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其他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V1~V3 ST段轻度下降、RV1轻度升高、V7~V9 ST段轻度抬高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18导ECG可用于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可与患者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相结合,减少误诊、漏诊,提高疾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右胸导联心电图变化特点。方法:将47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心电图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右胸导联R/S〉1者22例。ST段凹面向上型或水平型下移≥0.05mv者17例,T波高尖者25例。结论:对这类患者及时加做后壁导联,以利于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李某 ,女 ,73岁。因头昏、胸闷、上腹部疼痛 4h于 2 0 0 2年 6月 30日入院。病程中腹痛呈跳痛 ,不剧烈 ,无放射 ,伴烦躁、出汗、频繁恶心、呕吐 2次。自服“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水”治疗无效 ,遂入本院急诊科 ,测血压 170 /110mmHg ,诊断“高血压脑病” ,予“甘露醇、黄芪”等治疗无效入本科。否认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 :BP190 /110mmHg ,表情痛苦 ,皮肤潮湿 ,口唇稍发绀 ,双肺 (- ) ,心界无扩大 ,HR 75次 /min ,律齐 ,未闻杂音 ,腹平软 ,上腹正中轻压痛 ,余未见异常。化验 :血WBC11.4× 10 9/L ,中性粒细胞计数 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胸及后壁心电图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扬州洪泉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和右胸及后壁导联分析,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结果:以冠脉造影确诊为金标准,心电图的诊断符合率为98.00%;100例急性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关于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虽报道较多 ,但其中某些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我院 1994年 7月~ 1999年 8月确诊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 17例 ,对其诊断标准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 WHO的 AMI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者共 17例 ,其中男 11例 ,女 6例 ;年龄 49~ 71岁 ,平均 5 9岁。1.2 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心绞痛 9例、高血压 4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5例。除 3例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其他均有心前区疼痛及出冷汗持续 30分钟以上外。有 1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伴下壁梗死 ,2例伴广泛前壁及侧壁梗死…  相似文献   

7.
本院2003~2004年收治8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SPAMI),笔者例举其中3例患者进行分析,提出常规加做V7-V9后胸导联对诊断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必要性,以进一步提高对SPAMI的早期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例1:女,69岁,因心悸、胸痛,胸痛向后背放散而由家属急送入院。门诊常规12导联ECG示:窦性心律,房性早搏,前壁心肌缺血。急查心肌酶谱:AST 71 U/L,CPK 519 U/L。复查ECG加做V7、V8、V9导联示:V7-V9呈QS型,伴ST段弓背样抬高0.5~1.0 mm。诊断:SPAMI。例2:男,72岁,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 d入院。门诊常规12导联ECG示:窦性心律,前侧壁心…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急性右心梗死并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梗时临床表现。方法:收集30例急性右心梗死并急性下壁或正后壁心梗患者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26例,死亡4例,治愈率为86.67%。结论:(1)临床上出现右心衰竭体征而无左心衰竭证据之急性下壁或后壁心梗患者,应考虑急性右心梗死。(2)不能用低血容量或泵衰竭解释出现的低血压患者,应考虑急性右心室梗死。(3)急性右心梗死的低血压可以通过快速的静脉补液和扩容加以纠正;当急性右心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时,可静脉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等药物予以改善。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右心衰竭时使用或不用利尿剂。  相似文献   

10.
11.
计月红  于慧 《现代护理》2003,9(5):346-347
目的 探讨测定血中Mb和TnT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发病时间不超过2h和超过2h以上各100例患者,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是做ECG检查和Mb测定对照;另一种是ECG检查和TnT测定对照。结果 Mb和TnT测定检查AM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CG检查,P<0.01。结论 针对Mb或TnT能够诊断早期AMI的特点,护理中应重点加强对病情监护、抢救治疗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Hyperacute T waves and the non-concave appearance of the ST segment are early changes that may be seen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 (ECG) in 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patient. There are specific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se ECG findings that can help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conditions with similar ECG patterns.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ominent T waves and ST-segment elevation is well known, however, certain tools to distinguish ECG patterns with various eti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proven useful to the emergency physician. Objectives: 1) To discuss and review the more comm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ominent T waves and how to identify the hyperacute T wave of AMI. 2) To review the distin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a concave and non-concave ST segment that may be initially overlooked. Case Report: A 42-year-old woman with minimal cardiac risk factors developed a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that illustrates the evolution of early and classic ECG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her infarct. Conclusions: The classic STEMI is ingrained in the emergency physician's mind, however, sometimes other lesser known and obvious ECG patterns can present early on in the evolution of disease, and these morphological patterns should be identified and treat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行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64.9岁。结果 31例患术前梗塞相关血管均为TIMI0级血流,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梗塞相关血管均恢复TIMI Ⅲ级,残余狭窄为5%-10%,血管开通率为100%。9例年龄超过70岁患无一死亡,并且没发生严重的并发症;6例心源性休克除1例心源性休克不可逆转而发生电机械分离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5例顺利恢复。30例患在1-21月随访中均未发生死亡,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冠脉内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明显降低高危患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世界很多国家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和显示年轻化趋势。然而,近年来AMI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有效的降低了死亡率。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AMI的患者,本文结合文献将AMI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304例急性心肌梗死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病例特点,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我院1992年至2001年收治住院的304例患者,进行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分析,比较各年龄段病死率、男女病死率,比较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梗塞部位,分析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结果:随年龄增高,AMI病死率增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死亡病例组危险因素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及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明显高于存活病例组;前下壁、前侧壁心肌梗死病死率最高;住院一周内病死率最高。结论:高龄,前下壁或前侧壁梗死,OMI或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是AMI死亡病例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临床对照实验方法。选择确诊为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即尼可地尔(钾通道开放剂)低剂量治疗组、尼可地尔高剂量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标准治疗,其中尼可地尔治疗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后CK、CKMB、LDH的峰值活性和EF值,研究次要终点为住院期间泵衰竭的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各组缺血区室壁运动。结果:2组尼可地尔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均有较低的酶峰值活性,较高的EF值,住院期间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均较低,而缺血区室壁运动障碍较小(均P〈0.05)。而尼可地尔高低剂量组各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可地尔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而尼可地尔增加服用剂量有益性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17.
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1,ET-1)水平检测结果显示,AMI患者就诊时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水平,差异显著(P<0.01)。就诊后1小时(h)即发病后5.07±3.08h,血浆ET-1水平达高峰(27.892±6.96gp/ml)。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0例病人的血浆ET-1峰值较20例非溶栓治疗的ET-1峰值低(26.145±3.90pg/ml对29.587±6.08pg/ml),且下降较快(P<0.01)。溶栓治疗后,血流再通组与血流未再通组的ET-1时间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血再灌流ET-1释放减少。有合并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AMI病人的血浆ET-1较无合并症者更呈现持续性增高,在就诊后72小时仍高;而无合并症者此时已接近正常值(19.3±6.29p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心电图诊断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传统心电图诊断和Sgarbossa诊断方案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Sgarbossa方案诊断的阳性预测率和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传统方案,P<0.05。结论在应用心电图对急性心梗并束支传导阻滞进行诊断时可将Sgarbossa方案与传统诊断方案进行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m-AST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线粒体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同工酶(m-A ST)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血清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19例AM I患者血清m-A ST活性,同时观察其它4种心肌酶A ST、CK、CK-M B、LDH动态变化。结果AM I患者,发病6 h血清m-A ST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12 h迅速升高,24 h达峰值(256.5±69.5 IU/L),此后,逐渐下降,120 h时基本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A ST升高的幅度差别较大,6h m-A ST升高幅度略低于CK-M B、A ST;12 h迅速升高,是正常的16.2倍;48 h达最高,是正常的21.9倍;随后迅速下降,120 h时是正常的1.3倍,升高曲线与CK-M B相当,比A ST、CK及LDH敏感。与A ST、CK、CK-M B、LDH的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病6 h异常检出率依次为CK-M B>CK>A ST>m-A ST>LDH,24 h内不断上升,其中以m-A ST与CK-M B异常检出率最高,达100%,CK、A ST次之,为89.5%和84.2%,LDH较低,为73.6%。48 h后检出率逐渐下降,下降速度是A ST 3.9倍,是CK 2.7倍,CK-M B 1.2倍,LDH 5.1倍。结论检测并动态观察m-A ST酶活性,可作为诊断AM I并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的一项新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卢月珍  王华珍 《现代护理》2005,11(14):1123-112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接受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采用吗啡0.1mg/kg静脉注射,同时予将杜冷丁50mg + 氯丙嗪50mg + 异丙嗪50mg + N.S.至50ml,持续微泵注入4~5ml/h,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速度,使患者进入嗜睡状态(能被唤醒并简单对答)并维持病人嗜睡状态48h。对照组按需单次静注吗啡0.1mg/kg,并以舒乐安定2mg t.i.d.口服。观察用药前后48h内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频发室早及平均住院日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实验组心率、心绞痛、心梗延展、室早发生率的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但时血压、死亡率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早期持续应用镇静止痛药对抢救AMI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