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联合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治疗后患者心率、心胸比、收缩压、舒张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厄贝沙坦治疗CHF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可以作为治疗CHF的基本药物。  相似文献   

2.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厄贝沙坦及卡维地洛治疗,对照组单用厄贝沙坦治疗.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6% 和65.2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对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单用厄贝沙坦组,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CHF患者被分为观察组(62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用药(洋地黄、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美托洛尔,两组疗程均为12~1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率及血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3.55%比76.67%,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VEDd[(66.92±5.16)mm比(50.52±6.30)mm]、LVESd[(61.80±4.58)mm比(49.86±5.20)mini显著降低(P均〈0.05),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降低更显著[LVEDd(59.70±6.28)mm,LVESd(57.65±4.20)mm,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有明显增加(P〈0.05~0.01),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48.84±4.45)%比(37.58±3.15)%,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舒张压[(60.99±12.98)mmHg比(75.97±13.62)mmHg]、心率[(70.99±10.7)次/min比(75.73±9.38)次/min]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及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厄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CHF患者,停用血管扩张剂,给予口服厄贝沙坦75~225mg/d,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下降(P<0.05、<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国产厄贝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心内科共收治CHF患者193例,入院后病人均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利尿剂作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达到全剂量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71例CHF患者,在剔除收缩压〈100mmHg、风心病及肥厚性心肌病病人后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厄贝沙坦治疗组(36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对照组(35例)原治疗不变,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心功能、肾功能、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左室短轴缩短率和6min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心功能分级,6-MWT,超声心动图检查的LVEF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0.01),且治疗组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常规治疗联用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一步获得有益的疗效,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试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90 d后观察临床疗效、血压(BP)、心率(HR)、心胸比率变化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结果 试药组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药组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副作用比较轻微。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CHF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CHF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7.
厄贝沙坦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6例,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厄贝沙坦150mg,1次/d,口服。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12周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治疗4周、12周后两组病例各心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两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NYHA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增加(P0.05);治疗12周后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LVEF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均0.01);LVEDD、LVES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小(P0.05),LVEDV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改善老年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心功能,抑制神经内分泌活性,抑制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F患者2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联合用药组(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和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治疗),治疗3个月,随访两组的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辛伐他汀组(72.73%比48.95%,P<0.01);治疗后与辛伐他汀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左室射血分数[(33.6±4.5)%比(45.6±6.8)%]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7.4±5.6) mm比(60.9±5.4) mm]、收缩末期内径[(46.7±3.2) mm比(49.5±3.5)mm],E/A比值[(0.84±0.12)比(1.45±0.31)]显著增大(P<0.05~<0.01);联合用药组BNP水平在治疗3个月时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790.8±91.1) pg/ml比(970.4±99.2) pg/ml,P<0.05~<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高,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和血压的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的(P0.05);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性好,临床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肌钙蛋白(cTnl)及6 min步行试验(6MWT)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充血性心力表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厄贝沙坦组,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观察cTnI水平及6MwT结果.结果 常规组治疗前后cTnl分别为1.17μg/L±0.87μg/L及cTnI0.35 μg/L±0.18 μg/L(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cTnl分别为1.27μg/L±0.99 μg/L及0.23 μg/L±0.19 μg/L(P<0.05).治疗后厄贝沙坦组cTnI水平比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6MWT分别为:165.2 m±77.4 m及277.0 m±51.3 m(P<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6MWT分别为:162.8 m±76.7 m及307.8 m±55.8 m(P<0.05);厄贝沙坦组6MWT改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检测65例CHF患者血浆NO和ET含量,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HF患者血浆NO和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心衰程度越重,NO和ET水平越高。直线相关分析表明:NO与ET呈正相关(r=0.6457,P<0.001)。结论 血浆NO和ET水平增高是CHF病理生理特征之一。NO和ET共同参与CHF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所致的CHF患者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二组均给予常规综合疗法抗CHF治疗,A组联用螺内酯(20mg/d).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同时观察6min步行试验,并进行对照.结果治疗6个月A、B组心功能分级、无创心排血量指标、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与B组比较,A组改善更显著(P<0.05).血钾可见正常范围的升高,未发现严重高血钾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螺内酯治疗CHF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氯沙坦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CHF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综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100mg/d).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3年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3年间,对照组和观察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75.0%和25.0%(P<0.05),病死率分别为32.5%和8.3%(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心功能(NYHA)分级,LVEF、SV、CI均显著改善(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结论氯沙坦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室率的即时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6例房颤患者,心室率≥120次/min,心功能Ⅱ级以上(NYHA).采用随机方法分组,分别静脉应用普罗帕酮与毛花苷丙.结果普罗帕酮、毛花苷丙组控制房颤快速心室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0%和609%(P<005);心室率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35%和25%(P<001);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31±82)min和(507±104)min(P<001).普罗帕酮有1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1例出现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衰加重表现.结论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能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房颤并发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快速心室率.  相似文献   

16.
比索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研究比索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对19例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应用β_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3~10个月,每日剂量1.25~5(平均3.2±1.1)mg。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运动能力增强,心脏缩小,室性心律失常减轻。运动和异丙肾上腺素激发的心率反应好转。血淋巴细胞β-受体密度增高。结果表明,比索洛尔能有效地治疗DCM心衰,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减慢心率,及心肌β-受体密度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30例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EDF)浓度。结果显示: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EDF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心力衰竭纠正后,血清EDF浓度明显升高;心力衰竭程度、心律失常有无、原发病因、心力衰竭类型对血清EDF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神经肽Y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4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神经肽Y(NPY)的含量,结果发现心衰病人血浆NPY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366±28ng/L,正常人89±22ng/L,P<0.001),并发现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浆NPY含量逐渐升高。并观察了20例经抗心衰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人,血浆NPY含量下降(由333±42ng/L降至157±25ng/L,P<0.01)。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显示血浆NPY是影响心衰及心衰程度的重要和独立起作用的因素。初步探讨了NPY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快速测定血浆B型钠尿肽(BNP)能否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及判断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预后.方法应用快速检测方法测定249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由不知BNP测定结果的2名心内科医生判定临床诊断.结果240例患者中呼吸困难单纯由CHF所致者131例,非CHF所致者64例,CHF与非CHF共同参与者45例,其BNP水平分别为(756±293)pg/ml,(48±21)pg/ml,(461±29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预测CHF的准确性为93%,优于各项临床指标.CHF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BNP数值分别为(387±172)pg/ml,(694±321)pg/ml,(955±243)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HF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发现,有23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BN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快速测定血浆BNP有助于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并且BNP是一种判断CHF预后的客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血浆内皮素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我们观察了40例CHF患者治疗前后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血浆内皮素(ET)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显示:CHF患者的血浆ET及MDA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01),且其含量均随心功能恶化而增加,治疗后血浆ET和MDA均明显下降,其血浆ET与MDA间呈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