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一氧化氮降低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NO在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方法:复制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测定脊斜肌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休克至血管反应性下降时,用同位素标记底物法测定脏器中NOS活性;分离肠系膜细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用荧光探针和共聚焦显微镜测定NO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和诱导性NOS(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膜电位的影响;回输全部失血同时给L-Arg和AG观察其对大鼠24h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休克至血管反应性降低时,心、肝NOS活性增加。L-Arg对对照组大鼠ASMC的膜电位无影响,但可使反应性低下大鼠的ASMC超极化;用AG预处理ASMC,则降低L-Arg引起的超极化幅度。回输全部失血时给AG可增加大鼠24h存活率。结论:HS后期ASMC中iNOS激活导致NO产生增加,并引起ASMC超极化可能是失血性休克后期血管低反应性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休克是危重病症常见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与NO的过量生成有关。过量的NO有抑制肝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呼吸作用,通过产生血流的异常分布或对细胞呼吸的直接抑制作用而造成感染性休克中组织氧摄取能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脓毒性休克中,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细胞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上调,使血管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增多,引起血管过度扩张、微循环淤血、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心肌功能抑制等,导致严重的...  相似文献   

4.
王一菱  郑乃刚 《解剖学报》1999,30(3):279-281,I020
目的 研究针刺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热休克蛋白(HSP),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其mRNA表达的效应。方法 将24只昆明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石蜡油后,随机分为3组;电针(EA)组,对照1(C1)组和对照2(C2)组。将3组收集的腹腔巨噬细胞制备成玻片和硝酸纤维素(NCM)两种标本,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化学及斑点印变技术检测HSP70,iNOS,及iNOS mRNA。  相似文献   

5.
18只失血性休克狗分为三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Ⅲ组在循环失代偿期用声门外高频喷射通气(频率80次/min,驱动压0.2MPa,呼吸对比1:2)分别喷射空气和氧。结果:Ⅱ组血气、酸碱平衡和血浆丙二醛含量的变化与Ⅰ组比无显著差异,而Ⅱ组PaO2,PaCO2,CO2,CP和血浆MDA含量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或P<0.05)。此结果提示,应用高频喷射通气喷射氧引起的高PaO2可导致CO2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败血症休克大鼠主动脉外膜L-精氨酸(L-Arg)转运,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生成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盲肠结扎并穿孔复制败血症休克模型。测定大鼠主动脉外膜亚硝酸盐(NOx)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L-精氨酸(L-Arg)转运;RT-PCR方法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水平。结果:严重感染休克大鼠呈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心功能抑制。败血症休克大鼠表现为严重的低血糖和高乳酸血症。血管外膜iNOS的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主动脉外膜NOx生成、NOS活性及L-Arg转运速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败血症休克时血管外膜L-Arg/NOS/NO系统激活在败血症休克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热休克蛋白(HSP)、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其mR-NA表达的效应。方法将24只昆明小鼠腹腔注射无菌石蜡油后,随机分为3组:电针(EA)组、对照1(C1)组和对照2(C2)组。将3组收集的腹腔巨噬细胞制备成玻片和硝酸纤维素膜(NCM)两种标本,应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化学及斑点印迹技术检测HSP70、iNOS及iNOSmRNA。结果HSP70定位于巨噬细胞的胞质和胞核;iNOSmRNA及iNOS均定位于巨噬细胞的胞质;3组的iNOSmRNA、iNOS、HSP70的斑点印迹的扫描数值均为EA组>C2组>C1组(P<0.01)。结论电针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HSP70、iNOS及iNOSmR-NA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监测SARS病人一氧化氮 (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含量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iNOS、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法测定SOD ,检测早期、恢复期SARS病人、出院后SARS随访者 ,在SARS一线工作但未患SARS医务人员以及健康体检者血清NO、i NOS和SOD含量。结果 :SARS早期组NO均值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SARS恢复期组、SARS随访组均值均与一线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SARS早期组iNOS均值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恢复期组与一线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SARS早期SOD均值高于恢复期 (P <0 .0 1)低于健康体检者 (P <0 .0 5 ) ,恢复期均值显著低于出院后随访者和对照组人群 (P <0 .0 1)。结论 :SARS发病机制中的病理损伤与一氧化氮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时肺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牛磺酸对其的影响。新西兰种兔 2 4只随机分为三组 (n =8) :对照组、休克复苏组、牛磺酸治疗组。采用失血性休克复苏动物模型。结果发现 :休克复苏 3h肺湿重 肺干重、肺水含量、肺通透指数 (LPI)、肺泡灌洗液 (PALF)中蛋白含量、肺组织中NOS活性、NO含量均升高 (均P <0 0 1)。同时 ,血浆中NOS、LDH活性及NO含量均有显著升高 (均P <0 0 1)。预先给予牛磺酸 (静脉注射 ,4 0mg kg体重 )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 (均P <0 0 1)。提示失血性休克复苏时NOS的激活和NO的大量释放 ,对休克复苏所致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牛磺酸对这种肺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败血症休克大鼠血管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败血症休克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一氧化氮合成途径的改变。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盲肠结扎并穿孔复制败血症休克模型,分别测定假手术组、早期休克组和晚期休克组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的亚硝酸盐(NO-2)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L-精氨酸(L-Arg)转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主动脉各层的分布。结果:早期及晚期败血症休克大鼠主动脉内膜产生的NO-2含量、NOS活性及L-Arg转运速率均低于假手术组,而中膜和外膜的NO-2、NOS活性及L-Arg转运速率则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外膜增加的程度尤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败血症休克时血管中膜和外膜尤其是外膜iNOS阳性染色明显较强。结论:败血症休克时血管内膜NO合成受到抑制,而中膜和外膜NO合成显著增强,这一改变与休克状态下血管中L-Arg转运、iNOS表达及其活性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由基清除酶(剂)对SMAO休克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1h后松夹,于松夹前分别给予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v,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别嘌呤醇(allopurinol, ALLO)、SOD+CAT、SOD+ALLO和SOD+CAT+ALLO。结果表明,除单用CAT外,其他单用或伍用自由基清除酶(剂)均有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效应,表现为应用自由基清除酶(剂)能明显抑制肠、心、肝、肺组织中丙二醛(malodialdehyde, MDA)含量的升高,稳定组织内源性SOD的活力,同时血浆溶酶休酶的释放减少,休克动物血压升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实验结果尚表明,应用自由基清除酶(剂)可以明显减轻肠系膜上动脉夹闭(superior mcsenteric artery occlusion, SMAO)休克大鼠小肠粘膜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可能联系。方法:检测严重烧伤前后大鼠血液中NO代谢产物NO-2/NO-3及脑、肺脏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神经型(nNOS)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水平,同时统计各组大鼠的存活率。结果:烧伤后大鼠血液中NO-2/NO-3水平显著增高,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和选择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对其均有抑制作用,以L-NAME为甚;nNOS蛋白在伤后部分升高,L-NAME和AG均轻度上调nNOS水平;iNOS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烧伤后表达异常增高,L-NAME和AG对此均无影响;与对照组比较,AG组大鼠存活时间延长,L-NAME组存活时间缩短。结论:严重烧伤后的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和血管反应性低下与iNOS蛋白水平过度增高及其释放的大量NO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心肌缺血时NO代谢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过程中一氧化氮(NO)代谢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小鼠在体心肌缺血模型和大鼠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分别观察不同程度和时间缺血对心肌NO浓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缺血对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垂体后叶素(Pit)剂量的增加和Pit加入后时间的延长,心肌NO代谢产物浓度逐渐下降。在体实验中,Pit剂量为30U/kg及Pit注入后30min,心肌NO代谢产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离体实验中,Pit剂量为200U/L和Pit加入后15min,心肌NO代谢产物浓度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缺血组心房肌和心室肌内NOS阳性细胞数[分别为(5.70±1.30)个/5个视野和(6.19±1.01)个/5个视野]和NOS活性以及NOSmRNA基因表达(灰度测定值分别为28.33±5.50和33.67±6.67)均少于正常对照组[NOS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3.94±2.35)个/5个视野和(17.68±2.76)个/5个视野,灰度测定值分别为52.83±5.19和60.33±8.50](P<0.01)。结论:心肌缺血引起心肌NO浓度的显著下降,其机制可能是缺血引起了NOSmRNA基因表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牛磺酸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种兔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休克组、牛磺酸治疗组。采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模型。连续观察休克前、休克1.5h、再灌注1h、2h、3h时血浆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2/NO-3)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①休克组再灌注各时限血浆NOS活性、NO-2/NO-3含量、MDA含量、LDH活性显著高于休克前及休克1.5h;SOD活性显著低于休克前及休克1.5h。②休克组再灌注3h时心、肺组织NOS活性、NO-2/NO-3含量、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③牛磺酸(40mg·kg-1, iv)可减轻再灌注各时限上述指标的变化。④血浆、心肺组织中NO-2/NO-3含量与MDA含量均呈正相关。结论:NO介导了休克再灌注损伤, 大量释放的NO参与休克再灌注损伤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牛磺酸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减少NO的生成、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围术期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3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用放免法、比色法分别测定肝移植围术期5个时点血浆NO2-/NO3-水平和NOS活性,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步抽取桡动脉和肺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不同时期的PO2、PCO2、SO2、Hb,根据肺内分流标准模型公式计算(Qs/Qt)。并监测围术期心输出量(CO)、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BP)、体循环阻力(SVR)。 结果: (1) 无肝前10 min NO2-/NO3-水平明显高于麻醉后术前。无肝期30 min NO2-/NO3-显著低于无肝前10 min。新肝期30 min NO2-/NO3-显著高于麻醉后术前、无肝期30 min。(2)TNOS活性各时点无显著差异。无肝前10 min、新肝30 min时iNOS活性明显高于麻醉后术前。与无肝30 min值比较,新肝期30 min iNOS活性显著升高。(3)MABP在开放下腔静脉后1 min明显下降,CO和CVP在无肝期下降,新肝期增高。SVR在无肝期增高,新肝期明显下降。(4)Qs/Qt在无肝期下降,新肝期30 min升高。 结论: 在肝移植围术期各个时段,NO水平及iNOS活性各不相同。高NO水平可能是新肝期低阻力、肺内分流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休克中与氧自由基有关参数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表明犬感染性休克时与氧自由基有关参数之间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血浆丙二醛(MDA)升高与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和血浆β-葡萄糖醛酸酶(β-GC)、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Hb)升高呈正相关;β-GC升高与SOD,GSH-Px活性降低正相关,SOD活性降低与PHb升高正相关,存活时间与MDA,β-GC升高及SOD活性降低负相关(P<0.05或P<0.01)。结果提示氧自由基在感染性休克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DA、β-GC、SOD改变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次声作用后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测定8 Hz、130 dB次声不同时间暴露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SOD、MDA水平的变化。方法:用8 Hz、130 d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1、7、14、21和28 d,每天2 h,测定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结果:在暴露期间,7、14 d时大鼠血浆NO含量显著最低(P<0.01),1 d、21 d和28 d时正常(P>0.05);大鼠血浆ET-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7 d时升高最多,14 d时升高最少;大鼠血浆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大鼠血浆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次声可引起大鼠血浆NO、ET-1、SOD、MDA水平的变化,发生的改变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离体淋巴管灌流技术,观察一氧化氮(NO)在失血性休克(HS)大鼠离体淋巴管对P物质(SP)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仅手术)和休克组(复制HS模型后分为shock 0.5 h、shock 2 h组)。在相应时点分离胸导管,制备淋巴管条,3 cmH2O跨壁压下行离体灌流,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工具药分别孵育shock 0.5 h和shock 2 h的淋巴管。分别给予从低到高浓度的SP,测量淋巴管收缩末期口径、舒张末期口径、收缩频率(CF)和被动管径,计算收缩幅度(CA)、泵流分数(FPF)和紧张指数(TI),以给予SP前后淋巴管的CF、TI、CA和FPF的差值ΔCF、ΔTI、ΔCA和ΔFPF评价淋巴管对SP的反应性。结果: NO供体L-Arg可显著降低shock 0.5 h淋巴管对多个SP浓度点的ΔCF、ΔTI与ΔFPF;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ODQ可显著抑制L-Arg的作用,在某些SP浓度点上,使ΔCF、ΔTI和ΔFPF显著高于shock 0.5 h+L-Arg组,ΔCF和ΔFPF高于对照组水平。NOS抑制剂L-NAME可提高shock 2 h淋巴管对多个SP浓度点的ΔCF、ΔTI与ΔFPF,且高于对照组水平;shock 2 h淋巴管与L-NAME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茶碱(AP)同时孵育后,在SP为1×10-8 mol/L和3×10-8 mol/L时,AP显著抑制了L-NAME的作用,使ΔCF、ΔTI与ΔFPF明显降低。结论: NO参与了休克淋巴管反应性的双相调节,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环鸟苷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对缺血-再灌注离体鼠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建立离体大鼠肺灌流模型,研究四逆汤(SND)对缺血-再灌注肺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SND组,观察SND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组织湿/干重比(W/D)、灌流液及肺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肺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影响。结果:模型+SND组的肺泡壁增厚程度和肺泡水肿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肺组织W/D值及MPAP显著小于模型组,灌流液和肺组织匀浆中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而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SND可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肺组织NO含量的减少。但3组间比较,NOS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SND有抗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改善组织灌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