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云南产鸡骨常山(Alstonia yunnanensis妇Diels)根中又分离得9个吲哚生物碱和一个非碱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UV、IR、NMR及MS等光谱数据,推断三个新碱是去乙酰匹克林拉三甲氧基苯甲酸酯(deacetylpicraline 3,4,5-trimethoxybenzoate Ⅵ),17-乙酰蛇根精(17-acetylsarpagine Ⅺ)和16-差向蛇根精(16-episarpagine Ⅻ)。六个为已知碱。  相似文献   

2.
从赣皖乌头(Aconitum finetianum Hand-Mazz)中又分得五个生物碱,经光谱及化学方法鉴定,其中二个为新的二萜类生物碱,即脱乙酰冉乌头碱(N-deacetylranconitine),C30H42N2O6,熔点125~127℃,和脱乙酰赣乌碱(N-deacetylfinaconitine),C30H42N2O9,熔点121~123℃,及三个已知生物碱,即阿娃乌头碱(avadharidine)、牛扁次碱(lycoctonine)和脱乙酰刺乌头碱(N-deacetyllappaconitine)。经药理试验表明,脱乙酰冉乌头碱,脱乙酰赣乌碱和脱乙酰刺乌头碱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弯喙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生  陈维新 《药学学报》1990,25(6):441-444
从弯喙乌头(Aconitum campylorrhynchum)中分离出一个微量新生物碱,经光谱和化学方法证明为8-乙酰嘟啦碱-(8-acetytdolaconine,Ⅰ),同时分离得到2个已知生物碱;即嘟啦碱(Ⅱ)和aconosine,(Ⅲ),后者是该植物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在非生物碱部分还分离得到β-谷甾醇,棕榈酸和香豆酸。  相似文献   

4.
中国乌头之研究 ⅩⅨ 四川雪上一枝蒿中生物碱及其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四川金沙江畔雪上一枝蒿(Aconitum pendulum)中分出四个结晶性的生物碱,证明其中三个为已知生物碱,即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和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另一种为新生物碱,暂称为雪乌碱(penduline)熔点166~167℃,分子式C34H47NO9,结构式初步推定如下式所示。雪上一枝蒿中主要生物碱为乌头碱,得率约为0.14%;雪乌碱对动物具有镇痛局麻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半合成紫杉醇中工艺杂质10-乙酰乙酰紫杉醇的制备方法。方法 选择性地保护紫杉醇的2''位和7位羟基,然后在碱性条件下脱去10位乙酰基,未保护的10位羟基与2,2,6-三甲基-4H-1,3-二噁英-4-酮进行缩合,最后脱去7位和2''位的保护基,制备得到10-乙酰乙酰紫杉醇。结果 以紫杉醇为原料通过5步反应制备得到10-乙酰乙酰紫杉醇,总收率为27%,纯度高达95%。结论 为10-乙酰乙酰紫杉醇标准品的制备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有利于紫杉醇原料药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月腺大戟根中的乙酰间苯三酚类衍生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文祥  丁杏苞 《药学学报》1999,34(7):514-517
目的:研究月腺大戟根中的乙酰间苯三酚类衍生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乙酰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经化学反应、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乙酰间苯三酚类化合物: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I),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I),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6′-O-β-D-葡糖苷(II),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4-O-β-D-葡糖苷(IV),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苯乙酮-4-O-β-D-木糖基(1→6)-O-β-D-葡糖苷(V)。结论:(II)和(V)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月腺大戟苷B和月腺大戟苷C。  相似文献   

7.
东风桔吖啶酮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覃德康 《药学学报》1986,21(9):683-685
自东风桔(Atalantia buxifolia)根分得11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其中—新化合物结构为N-甲基-1,3-二羟基-2,5,6-三甲氧基吖啶酮-9,命名为东风桔碱。  相似文献   

8.
中国乌头之研究——ⅩⅪ.赣皖乌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赣皖乌头(Aconitum finetianum Hand-Mazz)中又分得五个生物碱,经光谱及化学方法鉴定,其中二个为新的二萜类生物碱,即脱乙酰冉乌头碱(N-deacetylranconitine),C_(30)H_(42)N_2O_6,熔点125~127℃,和脱乙酰赣乌碱(N-deacetylfinaconitine),C_(30)H_(42)N_2O_9,熔点121~123℃,及三个已知生物碱,即阿娃乌头碱(avadharidine)、牛扁次碱(lycoctonine)和脱乙酰刺乌头碱(N-deacetyllappaconitine)。 经药理试验表明,脱乙酰冉乌头碱,脱乙酰赣乌碱和脱乙酰刺乌头碱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升麻地上部分皂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为开发中药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地上部分资源,从中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80%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升麻三萜皂苷类成分。分别鉴定为:乙酰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1),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3),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4),升麻醇-3-O-β-D-木糖苷(5)。结论1为新化合物,2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东风桔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风桔(Atalantia buxifolia (Poir) Oliv.)根和茎得到一个新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波谱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为6-去氧-6α-乙酰氧基酒饼簕苦素乙酸酯。  相似文献   

11.
云南萝芙木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孝章  付丰永 《药学学报》1981,16(7):510-518
从云南萝芙木(Rauwolfia yunnaensis Tsiang)根的总弱碱性生物碱部分分离出十一种生物碱。其中四种已有报道从同种植物中得到ajmalicine(生物碱Ⅰ)、ajmaline(生物碱Ⅱ)、reserpine(生物碱Ⅲ)和serpentinine(生物碱Ⅶ);两种为初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出的已知的吲哚生物碱tetraphyllicine(生物碱Ⅸ)和vellosimine(生物碱Ⅺ),两种为新的吲哚生物碱生物碱Ⅳ和生物碱Ⅷ。并根据光谱分析和生物活性比较,提出了它们的化学结构,推论了它们的立体构型,生物碱Ⅳ为19-epi-ajmalicine,生物碱Ⅷ为pseudoreserpine 16、17位立体异构体。药理实验表明,生物碱Ⅷ具有类似利血平的降压作用,但作用弱、显效快且无中枢镇静作用。其它三种生物碱(生物碱Ⅹ、生物碱Ⅵ和生物碱Ⅴ)的化学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2.
东阳元胡块茎中的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浙江省东阳元胡(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Bess.f.yanhusuo Y.H.Chou et C.C.Hsü)的块茎中分离了15个生物碱。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及衍生物制备等方法鉴定了结构,其中9个生物碱文献已报道。(+)-紫堇碱(Ⅰ),(±)-四氢巴马亭(Ⅱ),(—)-四氢黄连碱(Ⅲ),(—)-四氢非洲防己胺(Ⅳ),(+)-紫堇球碱(Ⅴ),去氢紫茧碱(Ⅵ),(+)-海罂粟碱(Ⅶ)普鲁托品(Ⅷ),α-别隐品碱(Ⅸ),5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四氢小檗碱(Ⅹ)巴马亭(Ⅺ),非洲防己胺(Ⅻ),(+)-N-甲基樟苍碱(ⅩⅢ)去氢海罂粟碱(ⅩⅣ),1个为新生物碱,暂命名为元胡宁(XV yuanhunine).  相似文献   

13.
穆坪马兜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穆坪马兜铃(Aristolochia moupinensis Franch)根、茎中分得十三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Ⅰ~Ⅻ经鉴定分別为马兜铃酸Ⅰ(aristolochic acid Ⅰ)(Ⅰ),尿囊素(allantoin)(Ⅱ),紫丁香酸(syringic acid)(Ⅲ),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Ⅳ),马兜铃酸Ⅳ(aristolochic acid Ⅳ)(Ⅴ),β-谷甾醇(Ⅵ),木兰碱(magnoflorine)(Ⅶ),马兜铃酸Ⅳ甲醚aristolochic acid Ⅳmethyl ether(Ⅵ),棕榈酸(Ⅸ),马兜铃酸Ⅱ(aristolochic acid Ⅱ)(Ⅹ),N(Phydroxyphenethy1)P-coumaramide(Ⅺ),马兜铃酸Ⅳ甲醚甲酯(aristolochic acid Ⅳmethyl ether methyl ester)(Ⅻ),化合物ⅩⅢ为新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化学合成等方法证明其结构为N(P-hydroxyphenethyl)-ferulamide,命名为穆坪马兜铃酰胺(moupinamide)。初步药理试验表明穆坪马兜铃酰胺体外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影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丁草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菊科植物大丁草Gerbera anandvia(L.)Sch Bip.(Leibnitzia anandria(L.)Nakai)全草中分离出十二种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及光谱分析鉴定、确定了其中九个化合物的结构。共中晶Ⅷ(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和晶Ⅸ(大丁龙胆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gentiobioside)为二个新的天然产物。其它七种化合物为大丁双香豆特(Ⅰ)、大丁甙元(Ⅱ)、琥珀酸(Ⅲ)、大丁甙(Ⅴ)、木犀草素7-β-D-葡葡糖甙(Ⅵ)、蒲公英赛醇(Ⅺ)和β-谷甾醇(Ⅻ)。其中晶Ⅰ,Ⅱ,Ⅲ,Ⅷ和Ⅸ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东北鹤虱果实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Lappula echinata Gilib.果实中分离出十六种化合物。其中晶ⅩⅢ(—)—绿花倒提壶酸((—)-viridifloric acid)为一新的天然产物,晶ⅩⅥ为一新酯甙,对香豆酰-α-L-鼠李吡喃糖甙[1-(p-coumaroyl)-α-L-rhamnopyranose]。并鉴定其它八种化合物为棕榈酸Ⅰ、尿囊素Ⅲ、腺嘌呤Ⅳ、腺甙Ⅶ、L-亮氨酸Ⅹ、L-缬氨酸Ⅺ、L-酪氨酸Ⅻ和琥珀酸ⅩⅤ。Ⅰ、Ⅵ、ⅩⅢ、ⅩⅤ和ⅩⅥ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前胡香豆素B和前胡香豆素C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中药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根中分离和鉴定了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数据解析及化学反应,分别鉴定为3′-angeloyloxykhellactone(Ⅸ)、前胡香豆素B(Ⅹ)、前胡香豆素C(Ⅺ)、Pd-Ⅲ(ⅩⅢ)和peucedanocoumarin Ⅲ(ⅩⅤ)。其中化合物Ⅹ和Ⅺ为两个新化合物,通过和凯林内酯的化学沟通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其化学结构分别为3′(S)-乙酰氧基-4′(S)-羟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Ⅹ)和3′(S)-羟基-4′(S)-乙酰氧基-3′,4′-二氢邪蒿内酯(Ⅺ)。Ⅸ为首次报道自天然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川续断中皂甙Ⅺ,Ⅻ和ⅩⅢ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文  薛智 《药学学报》1993,28(5):358-363
从川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根的醇提物中得到三个微量新三萜皂甙(Ⅺ~ⅫⅠ),根据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Ⅺ)、Ⅺ的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 Ⅻ)和3-O-[β-D-吡喃木糖(1→4)-B-O-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B-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ⅫⅠ)。  相似文献   

18.
刘紀云  潘百川 《药学学报》1963,10(3):135-139
自γ-(对氯甲基-苯基)-丁酸(Ⅵ)开始,经过四步反应合成了γ-{对-[双-(2-氯乙基)-氨甲基]-苯基}-丁酸盐酸盐(Ⅳ),此外还合成了化合物(Ⅳ)的甲酯(Ⅺ)和乙酯(Ⅻ)。后者以氢化锂铝还原,生成4-对(-[双-(2-氯乙基)-氨甲基]-苯基)-丁醇盐酸盐(Ⅴ)。上述化合物对肉瘤180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晶曦  杨靖华  张纯贞 《药学学报》1981,16(10):762-766
为了寻找外周抗胆碱作用强的托品类药物,合成了山莨菪碱和樟柳碱的类似物(Ⅲ和Ⅳ)、溴甲烷季铵盐(Ⅴ~Ⅷ)和硫酸甲酯季铵盐(Ⅸ和Ⅹ)。在探索向肌性较强的脏器解痉药方面,合成了这两个碱的溴正丁烷季铵盐(Ⅺ和Ⅻ)及氮氧化合物(ⅩⅣ和ⅩⅤ)。化合物(Ⅲ~ⅩⅤ)的物理常数及核磁共振光谱数据分别列于表1和表2。这些化合物的抗胆碱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甲基季铵盐比其母体碱的活性强,其中以山莨菪碱溴甲烷季铵盐的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20.
知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知母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采用光谱法和化学方法鉴定其中15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二十九烷醇(Ⅰ)、二十八烷酸混合物(Ⅱ)、β-谷甾醇(Ⅲ)、胡萝卜甙(Ⅳ)、菝葜皂甙元(Ⅴ)、马尔可皂甙元(Ⅵ)、知母皂甙AⅢ(Ⅶ)、知母皂甙BⅠ(Ⅷ)、知母皂甙BⅢ(Ⅸ)、2,6,4'-三羟基-4-甲氧基苯酰酮(Ⅹ)、宝藿甙Ⅰ(Ⅺ)、淫羊藿甙-Ⅰ(Ⅻ)、芒果甙(ⅩⅢ)、7-O-萄葡糖基芒果甙(ⅩⅣ)、知母双糖(ⅩⅤ).其中化合物Ⅷ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Ⅰ,Ⅺ,Ⅻ,ⅩⅣ为首次从知母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