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活性、AL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及ALT水平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微量滴定法和赖氏法检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LA2与ALT水平。结果:重症肝炎患者血清PLA2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慢乙肝(重度)、慢乙肝(轻度)、慢乙肝(中度)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不明显(P>0.01)。四型肝炎患者ALT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血清PLA2、ALT水平可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法检测38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22例急性肝炎和20名正常人血浆和尿液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同时用放免法检测慢重肝血浆环核苷酸、前列环素(PGI_2)和血栓素A发_2(TXA_2、含量,并与血浆LPO作相关分析。结果发现:①慢重肝血浆和尿液LPO含量较急性肝炎和正常人均非常显著升高(P均<0.01)。②血浆LPO与尿液LPO及血浆TXA_2呈正相关,与血浆cAMP及PGI_2呈负相关。提示脂质过氧化在慢重肝的肝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脏损害时血浆多种内源性神经肽含量有明显的变化,并可能与肝损害的某些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有关[1,2],本文观察了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亮啡肽(LEnK)、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及其在肝性脑病发生中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7年11月—1998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患者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28~52岁,平均(39.3±6.6)岁。肝性脑病度4例、度4例、度5例、度6例。以同期收治的9例无肝性脑病慢性重型肝炎为对照。诊断标准按1995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其中5例经肝穿活检证实。所有患者无上消化道出…  相似文献   

4.
对13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及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其中急肝100例,重症肝12例,慢活肝8例,慢迁肝16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发现:各组与对照组的均数差异有显著性。表明:TBA测定可作为了解肝细胞损害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可作为划分慢活肝与慢迁肝的重要指标。PA、LDH能真实反映各型肝炎早期肝细胞损害程度,对临床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在正常人、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患者中的表现以及与肝纤维化、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设正常人组、急肝组、肝硬化组、病毒携带及各型慢肝组,分别对其中肝静脉血流频谱进行检测,分析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在正常人与各组肝病患者间的差异,并将其与反映肝功损害程度的相关指标(主要为A/G,黄疸指数)作相应分析。结果:正常人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中度、慢肝’重度、肝硬化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与乙肝病毒携带(ASC)ASC、慢肝轻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静脉血流频谱形态的异常不但与以往所证实的肝实质纤维化及脂肪变性有关,而且与肝脏损伤程度或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氨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氨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测定24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急性肝炎25例、慢性轻度40例、慢性中度40例、慢性重度42例、重型肝炎62例、肝炎肝硬化31例)的血氨含量.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类型的肝炎患者;重肝并肝昏迷患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无肝昏迷的重肝患者血氨含量;肝硬化患者中,门脉内径≥14mm者血氨含量明显高于门脉内径<14mm者;口服乳果糖治疗2周后能显著降低重肝患者血氨水平.结论血氨增高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氨监测对重肝及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硝基酪氨酸(N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40例,其中重度组(慢重肝)20例,轻度组(慢轻肝)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T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MnSO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轻肝与慢重肝NT浓度均升高,MnSOD浓度均降低(P<0.05,P<0.01),且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重肝患者中MnSOD与NT呈负相关(r=-0.87,P<0.01)。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NT水平升高、Mn-SOD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6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肽(SPⅢP)进行动态检测,并与B超及有关生化测定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各型肝炎的SPⅢP均高于正常人水平,其中,以慢重肝和慢活肝组最显著(P<0.01);亚重肝组SPⅢP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升高;急性肝炎则于恢复期趋于;肝硬化SPⅢP水平状况与白/球蛋白比值明显相关(r=0.6523),并与超声影像的检查结果相一致(r=0.7408)。认为肝炎患者动脉检测SPⅢP有助于早期预示和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浆凝血机制在肝脏疾病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文  史耐云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163-4163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测定30例健康人对照血浆和80例临床上已确诊为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浆PT、APTT、FIB、TT。结果:发现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P<0.05或P<0.01),FIB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度肝炎、肝硬化、肝癌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在慢性轻度、中度肝炎中减少不明显(P>0.05)。结论:检测血浆PT、APTT、TT、FIB可以了解肝脏疾病的凝血功能,其血浆FIB的含量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慢性轻度、中度、重度肝炎。  相似文献   

10.
对16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Ⅳ—C)含量进行了测定:随着病程的延长,Ⅳ—C 含量相应增高,>10年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血清Ⅳ—C含量急肝组<慢肝组<肝硬化组<重肝组,除急肝组外,各型肝炎血清Ⅳ—C含量均比对照组增高(P相似文献   

11.
[ 摘要 ] 目的 探讨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在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检测106例丙型肝炎患者和79例健康体检人群的肝功能指标(ALT、ALB、TBIL)和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PCⅢ、Ⅳ-C)的血清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A、LN、PCⅢ、Ⅳ-C 、ALT、TBIL含量高于正常人组,ALB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ALT与PCⅢ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1,P<0.05);ALB与HA、 PCⅢ、Ⅳ-C存在显著负相关(r=-0.391,-0.239,-0.303,均P<0.05);TBIL与HA、LN、PCⅢ和Ⅳ-C存在显著正相关(r=0.319,0.211,0.377,0.389,均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较正常人群有所下降,肝纤维化风险更高。肝功能指标ALT、ALB和TBIL在辅助诊断肝纤维化时有一定作用,三者在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呈TBIL > ALB >ALT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8例慢性乙型肝炎(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HCC)和6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sFas进行检测,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均P<0.0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ALB,PTA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0.01)。结论: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血清TBA评估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血清总胆汁酸 (TBA)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程度及其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慢性重型肝炎组 12 2例、慢性肝炎组 98例和正常对照组 4 8人同时测定TBA、总胆红素 (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A)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BA与TBIL呈正相关 ,与PA呈负相关 (分别为r =0 .712 ,P <0 .0 1;r =- 0 .832 ,P <0 .0 1) ;治愈 +好转组TBA明显低于恶化 +死亡组 (P <0 .0 1)。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TBA显著升高 ,肝细胞损伤越严重 ,TBA水平越高。TBA是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 ,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患者7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2例,肝癌患者30例,采用GP73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GP73水平。结果: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血清GP73分别为(101.11±35.60)ng/mL、(81.87±30.54)ng/mL和(60.45±12.24)ng/mL,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而ALB水平,肝癌组<乙肝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对照组(P<0.05);血清GP73与ALT、AST、TBIL成正相关(r=0.451、0.406和0.357,P<0.05),与ALB成负相关(r=-0.380,P<0.05)。结论: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明显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变化及其与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7例慢性肝炎、48例肝硬化患者和21例健康人的血浆NPY水平。肝硬化不伴腹水组25例、肝硬化伴腹水而无肝肾综合征组19例、肝硬化伴肝肾综合征组4例,按Child分级Child A级20例,Child B级16例,Child C级12例。对照组共21例。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不伴腹水组患者血浆NPY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伴腹水组及肝肾综合征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NPY水平与肝功能无相关性,与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1;r=0.857, P<0.01)。结论:慢性肝脏疾病患者血浆NPY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的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50例(4组)不同肝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TBA、CHE、ALB、TBIL、ALT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肝病患者的PA、CH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CHE逐渐下降,TBA逐渐升高。各组肝病患者的PA、CHE和TB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同组的ALB、TBIL、ALT的阳性率。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CHE和TBA对各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综合性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对照组22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疗程均3个月。观察患者病毒量、血清病毒标志物、生化学指标(ALT、TB IL、ALB、PTA)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观察组=5.012 8,t对照组=4.906 0,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339 7,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0.858 9,tTB IL=8.560 5,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6.197 5,tPTA=24.671 1,P<0.01);观察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2.636 6,tTB IL=9.166 4,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8.921 5,tPTA=27.766 6,P<0.01);且观察组ALT、TB IL明显低于对照组(tALT=2.461 2,tTB IL=2.335 7,P<0.05),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tALB=2.520 1,P<0.05;tPTA=3.101 2,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差异(2χ=0.00,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13,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6例5组不同肝病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PA、TBA和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并比较患者组与健康体检者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疾病组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指标在不同肝病中的异常率有差别;5组不同肝病患者中,P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ALB(P〈0.05);急性肝炎、胆汁型肝炎和肝硬化TBA比TBI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结论常规检测ALB和TBIL的同时,联合检测PA和TBA,对肝病的诊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PAIg,PAIgG,PAIgA和PAIgM检测。 结果: 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 PAIgG水平分别为(34.54±14.54)%,(28.98±14.77)%明显高于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21.12±10.88)%,(16.60±7.83)% (均P<0.001)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21.15±16.15)%,(14.89±9.57)% (均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 结论: 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可溶性Fas(sFas)在肝癌细胞及慢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 18例慢性乙型肝炎 (CH)患者、12例肝癌患者 (HCC)和 6例正常对照者 (NC)血清sFas进行检测 ,并对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患者血清sFas水平比CH患者及NC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 ;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H患者血清sFas水平与血清ALT/AST ,ALB ,PTA呈负相关 (P <0 .0 1) ,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P <0 .0 1)。结论 :sFas可阻止肝癌细胞凋亡的发生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Fas与肝脏重症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